金魚池與如煙往事

我出生在原崇文區的金魚池,從會走路開始就在金魚池岸邊玩耍,金魚池有我童年抹不去的記憶,金魚池坐落在天壇公園正北側,與天壇公園相隔一溝一路,一溝是老舍先生筆下著名的“龍鬚溝”,一路是天壇公園北側東西方向的馬路,“龍鬚溝”在新中國成立後被填埋了,在原址上建成了一條東西方向的“金魚池大街”,金魚池的北岸有向南呈八字形狀伸向水面的一個半島,半島上生活著二十多戶居民,這些人就是正宗的金魚池原著居民,這些居民大多以做小買賣為生,像賣烤白薯趙家、賣炸糕徐家、打鼓張家等等,半島西北角還有個製作辣椒麵的小作坊,半島和曉市大街相連接,我們常說是在金魚池裡玩耍長大的,實際上指的就是這個半島,六十年代初,我們冬天在金魚池裡滑冰、放屁簾兒(風箏),夏天游泳、逮老杆兒(蜻蜓)、粘季鳥兒(蟬),除了學習、上課,其餘時間基本上都在半島上度過的,特別是炎熱的夏天半島上有風、有水、有樹蔭兒,感覺涼爽極了,是夏季躲避酷熱的好地方。

金魚池與如煙往事

金魚池在我國古代的金、元、明、清時期就是專門為宮廷飼養金魚的地方,那時的金魚池風光秀麗,景色迷人,是京城達官顯貴們遊玩兒觀光的首選之地,清代的頤和園、天壇、太廟等都是皇家禁地,一般人根本無法踏足,金魚池就成了京城有錢有勢人們的旅遊觀光最佳去處,當年金魚池美麗景色在“清朝史籍”、燕京鎖記、燕京歲時記”、燕都遊覽誌、明一統誌、等許多書籍中都有描寫和記載,上世紀五十年代金魚池仍然是風景誘人、別有洞天,池邊四周都是高大的垂楊柳樹,柳枝低垂在水面上,池中可以划船遊覽,每到週日都有美術院校的學生們在池邊寫生,一潭池水清澈寧靜,池岸邊綠柳成蔭、微風輕拂,池面上泛起層層漣漪,黃昏的餘輝映照在水面上波光粼粼霎是好看,令人心曠神怡。

金魚池與如煙往事

令人痛心的是進入上世紀六十年代由於疏於管理金魚池已經破爛不堪往日的美麗景色早已蕩然無存,1966年國家規劃將金魚池填埋並在原址上建蓋樓房,記載著滿滿童年回憶的金魚池將要和周圍百姓告別了,不久半島的鄰居們都拆遷搬走了,一晃分別快60年了,至今仍記得發小們的名字,萬龍叔家的“小利子哥(王學林)、桂榮妹”,郭大叔家的“文銘、文田哥”,趙大叔家的“玉山、玉田哥”,張家“貴啟、貴生哥”,孫書武叔家的“戰江”,還有“金環子、銀環子哥哥、金良大哥”,曾四爺院裡的“毛虎”及小學同學“李炳印”等等。年齡最大的今年快80歲了,真誠祝願這些發小們健康長壽。

記得最後一次在金魚池玩耍是在被填埋後,當年無數輛滿載黃土的大卡車日夜不停的往金魚池裡傾倒黃土,當填埋到和地面平行的時候偌大的金魚池裡到處是黃土堆積的一座座土山,由於土建工程還沒開始,金魚池四周沒有封閉遮擋,居住在附近的孩子們都跑到金魚池裡玩耍,晚上除了一個探照燈外沒有其它照明設備,以至一個在“西上坡”一帶居住的孩子被運土的大卡車碾壓身亡了,我們遠遠看著躺在地上的孩子不知所措,事故發生後施工單位把金魚池四周用木板封閉遮擋起來了。

金魚池與如煙往事

那時金魚池半島晚上漆黑一片,是孩子們玩“藏迷哥兒”(捉迷藏)的最好去處,每天孩子們晚飯後就聚在一起玩這種遊戲,有時飯還沒吃完就聽到街上有小夥伴喊“藏迷哥兒點紅點兒,誰不玩兒小王八兒”(王八的八字讀“本兒”音běn),這“童謠”就是召喚夥伴兒出來玩耍的暗號,那時沒有電視機、話匣子(收音機),晚上孩子們只能玩這種簡單的遊戲消磨時光,每天玩的樂此不疲開心極了,那時的北京城經常停電,這正是玩“藏迷哥兒”的最佳時刻,也給遊戲增添了極大樂趣,由於孩子們總是追逐打鬧、瘋跑,也遭到個別大人們的反感和訓斥:“這些窮孩子們整天瞎跑什麼不在家裡好好待著”,其實老話兒講:“寧欺白鬚公,莫欺少年窮”。千萬不可瞧不起窮孩子,唐代詩人“竇庠”寫的;“時人莫小池中水,淺處無妨有臥龍。”都說明人世間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世事難料。實踐證明當年的這幫窮孩子成人後都成為了國家各條戰線上的佼佼者。真是應了梁山好漢“宋江”的那句:“他時若遂凌雲志,敢笑黃巢不丈夫”。這正是給予當年斥責窮孩子的人最有力的回答。

金魚池與如煙往事

說起過去北京城經常停電,我記得那時一遇晚上停電我母親就讓我拿個瓶子到“三里河”路北“德成百貨商場”去買煤油,雖然都下班了但遇到停電商場就在門口擺個大油桶方便周圍百姓購買煤油,由於經常停電那時家家戶戶都備有煤油燈,各式各樣千姿百態,估計保留到現在都是古董收藏品了,也有的家庭用舊罐頭盒、舊玻璃瓶製做簡單的煤油燈,記得發小“小喜兒” 奶奶屋裡窗臺上常年擺著一個淺藍色的玻璃製作的高腳煤油燈,我母親一遇停電就臨時拿一個吃飯用的小碟子倒上煤油,用棉花搓一段棉繩,把棉繩泡到煤油裡棉繩頭搭在小碟子沿上,這樣一個簡易的煤油燈就做好了,

金魚池與如煙往事

當年京城大小衚衕每天都有走街串巷叫賣小吃零食的商販,那年月家家戶戶生活都比較困難,所以孩子們對商販出售的食品只能觀看沒有購買的條件,記得曉市大街上經常過來一個推“排子車”賣驢肉的商販(排子車的排讀pǎi音),商販是個身材高大的胖老頭,穿著白圍裙、戴著白套袖,顯得乾淨利落,“排子車”四周用竹竿支起一個用藍色粗布製做的遮陽棚,老頭吆喝聲音是:“爛糊地——驢肉!”離老遠就已經香氣撲鼻了,可是隻能遠遠觀望從來沒有品嚐過,在童年記憶裡有些便宜的東西還是購買過的,比如三分錢一根的紅果、小豆冰棍兒,特別是炎炎夏日,酷熱難耐,那時沒有空調沒有電風扇,能吃上一根涼涼的冰棍兒瞬間涼爽到了心底,別瞧這三分錢的冰棍兒也不是每天都能享用的,一個月有兩三次就不錯了,還有一種便宜的零食叫“鹹螺絲”,就是“田螺”,用五香調料加工後那味道別提多香了,如今超市也有賣這種“田螺”的但總感覺根本無法和小時候的那種味道相比,賣“鹹螺絲”的商販是一個瘦瘦的老太太,胳膊上挎著一個竹籃子,裡面裝著半藍子“田螺”,用一個鋁製的又黑又髒的小碗兒當“量具”,二分錢一小碗兒,每碗還給幾根牙籤,老太太吆喝聲音是:“鹹——螺絲!”,聽到吆喝聲兒街坊四鄰都出來爭相購買,一般都是買一碗兒或兩碗兒,買三碗兒的都少,買完了家中大點的孩子捧著“鹹螺絲”屁股後面緊跟著幾個弟弟妹妹們,到了家中圍坐在一起迫不及待的享用著難得的美味兒,那種興奮和滿足的表情就好像過年一樣的幸福,因為在那個年代糧食緊張物資匱乏,能吃到“鹹螺絲”已經是一種享受了。

金魚池與如煙往事

而且今天最普通的吃食在那個年代都算是高檔的美味佳餚,我家對面是“車家大院”,住著車大爺一大家族,車大爺二兒子車家我二哥“車啟忠”早年間在三輪貨運合作社工作,蹬三輪是體力勞動非常辛苦,二哥是全家的頂樑柱,一家人就靠二哥掙錢度日,所以二嫂對待二哥真是百般呵護精心照料,全家人吃窩頭鹹菜,二哥單獨吃麵條,平日裡二嫂總是提前炸出一碗醬來,每天二哥下班回來二嫂就趕緊給二哥擀麵條,二哥身體健壯、憨厚朴實,有一隻眼睛不太好,夏天喜歡光膀子,肩膀上總搭一條毛巾,每晚吃完了“特供”炸醬麵就來到“池子裡”(金魚池)溜達溜達和街坊們聊聊天,那時人們飯後打招呼都愛問“吃了嗎”,二哥總是笑呵呵說:剛吃完,炸醬麵!。一臉的滿足與驕傲,一碗普通的炸醬麵在那個年代就算是非常奢侈的享受和高規格的待遇了。

金魚池與如煙往事

國家困難時期我正上小學,當時我的糧食定量是十七斤半、十九斤半、二十一斤半等逐年遞增,具體到每頓飯的定量就是兩個小窩頭或兩個白薯,那時學校都上半天課,中午飯熟了我就拿著母親分配的兩個窩頭或白薯用手絹包著就去上學了,邊走邊吃等走到學校了也吃完了,那時小學階段受到的教育都是“熱愛祖國、熱愛勞動、熱愛集體、紅領巾是烈士的鮮血染成的、爭做共產主義紅色接班人”。當時我真的認為紅領巾是用人的血染紅的,學校的這種教育氛圍讓我們不光學習知識還慢慢懂得了許多革命道理,記得有一次學校在珠市口民主劇場組織聯歡活動,各個班級都表演節目,我們班表演的節目是朗誦劇“打電話”,劇情是一箇中國孩子和一個非洲孩子通電話互致問候,當年我們國家和非洲國家關係友好,這個節目體現的就是這種友好情誼,男同學“張春林”扮演非洲孩子,女同學“張美麗”扮演中國孩子,“春林”性格內向平時言語不多,蔫蔫的、瘦瘦的,本來皮膚就黑臉上再塗上墨汁更像非洲人了,女同學“張美麗”粉紅的臉龐一雙大眼睛,一上臺真讓同學們刮目相看,兩位同學表演的節目非常成功,我聽到幾位老師議論說“演的真不錯,太棒了”,別的班的同學們也都稱讚誇獎,當時我聽了這些讚揚聲音,內心裡一種驕傲自豪的感覺油然而生,這一時刻才覺得我第一次懂得了什麼叫“集體榮譽感”。

金魚池與如煙往事

當年記憶深刻的還有夏天遇到下雨時我從來沒使用過雨傘,家裡兄弟姐妹多不可能每人一把雨傘,上下學遇到下小雨就繼續行走,雨大了就到路邊房簷下避避雨,等雨小了再走,那時的北京城夏天是雨水特別頻繁,而且暴雨多,記得有一年下大暴雨金魚池的水都漲到三層欄杆高了,金魚池岸邊是三層的水泥欄杆距離地面大約一米多,水面離地面也有一米不止,可見雨量有多大了,整個曉市大街的馬路像條河一樣由東往西“洶湧奔騰”,連八店(副食、菜店)的西瓜、蔬菜都被大雨衝的順流而下,人們爭相到“河裡”去搶西瓜蔬菜。

金魚池與如煙往事

小學六年時間無論颳風下雨多麼惡劣的天氣從沒有享受過父母接送的待遇,都是自己獨自前行,看看今天的幼兒園、小學校門口,一排排各種車輛,一隊隊前來迎接孩子的家長們,各個都神情專注,目不轉睛,伸長脖子虔誠的像迎接“祖宗”似的等待著孩子的出現,真的感覺時代變化太快了,那時雖然吃不飽也沒品嚐過山珍海味,下雨也從沒使用過雨傘,如今回想起那些往事兒內心裡反而感覺滿滿的自豪,因為這些苦對人生成長和對自身意志品質培養也是難得的一種歷練,正如“蘇軾”的詩詞所說:“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仗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多麼瀟灑豪邁!那些艱苦的童年往事權當是對此種境界的膜拜和踐行。

金魚池與如煙往事

“葉落無聲,往事如煙”。當年在金魚池邊玩耍長大的、見證了金魚池變遷的一代人如今都已經是兩鬢白髮的老人了,令人深感遺憾的是這一代人“離開”了以後,再也沒有人能敘述、描繪當年金魚池美麗景色了,若干年後那些與金魚池有關的童年往事也會和金魚池一樣永遠的消失在歷史的煙雲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