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官場買賣文化:賣官鬻爵是如何把王朝,一點點拖入滅亡的深淵

自古以來中國人的經商意識就特別強烈,自從貨幣產生以來,人們就開始了各種形式的經商之道,有買賣物品的,甚至還有買賣人口的。但是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行業那就是買賣官爵。

淺談官場買賣文化:賣官鬻爵是如何把王朝,一點點拖入滅亡的深淵

清朝官員

官爵的買賣跟古代的制度密不可分,秦朝時期開始出現,並貫穿於以後的歷朝歷代。到了清朝時期它更是愈演愈烈。清代對這種情況的描寫也有很多,這種情況表明了從古代開始,中國人就已經有了很濃烈的經商意識。武則天,一代女皇,自從唐高宗李治去世之後,她代替自己的兒子做了皇帝,並改國號為大周。

淺談官場買賣文化:賣官鬻爵是如何把王朝,一點點拖入滅亡的深淵

武則天

武則天在位時期有個男寵叫做張昌宗,張昌宗的弟弟張昌儀利用武則天對哥哥的寵愛幹起了賣官的生意。這時有個姓薛的人因為長期不能上任,就給了張昌儀50兩黃金,希望張昌儀能夠替自己擺平此事,張昌儀看到金光閃閃的50兩黃金之後,非常高興,並立即下令讓吏部趕緊去辦這件事情。

淺談官場買賣文化:賣官鬻爵是如何把王朝,一點點拖入滅亡的深淵

張昌宗

因為吏部的案子比較多,所以一時間無法找到那個人的簡歷,於是吏部就去問張昌儀,但是因為張昌儀生意很多,沒有記住那個人的名字,所以就下令讓吏部,把所有姓薛的人的姓名都加上去。結果在這次的幹部安排中光姓薛的就有六十多個人。但是話說回來,張昌儀買賣官爵的做法雖然令人很痛恨,但是他還算是一個比較講信用的人,如果遇到那種只收錢不辦事的人,買主也只能自認晦氣。

淺談官場買賣文化:賣官鬻爵是如何把王朝,一點點拖入滅亡的深淵

清代也有一個買賣官爵的人,這個人姓趙,原本是一個布販子,花費了很多銀兩買了一個六品通判,相當於現在主管財稅的常務副市長,這當然算得上是個美差,上任之前,他照例來接受皇帝的談話。皇帝一開始給予了他充分的肯定,覺得買賣布匹是一個很賺錢的行業,他願意放棄這麼賺錢的行業,來給國家服務實在是難得。

但是接下來姓趙的那個人卻說賣布當然是一個賺錢的行業,但是遠遠不及當官賺的錢,皇帝聽後差點沒氣暈過去,並氣憤地說:“原來你不是來為國家做貢獻的,你是來做買賣的,既然這樣,那就回去繼續賣你的布吧”。這個姓趙的人聽到這裡也非常氣憤,於是就想向皇帝要個說法,但是胳膊拗不過大腿,最後這個姓趙的人落得了個人財兩空。

淺談官場買賣文化:賣官鬻爵是如何把王朝,一點點拖入滅亡的深淵

為了買賣官爵,當時的人竟然還毫無羞恥地搞起了股份制。清朝有“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民諺。這讓紹興的蔣淵如特別羨慕,但是他沒有充足的資金,進行這種生意,於是就找來幾個合夥人,讓他們入股,集資來買賣官爵。

並且根據股份的多少來確定官爵的大小,之後在他們幾個的共同努力之下,一年賺取的利潤額高達二十多萬。但是因為這幾個人沒有通過管院的考核,所以他們最後只能下臺了。下臺之後他們竟然一點羞愧之心都沒有,拿著這些年賺的錢,美滋滋地回家了。

淺談官場買賣文化:賣官鬻爵是如何把王朝,一點點拖入滅亡的深淵

漢靈帝劇照

西漢時期,漢靈帝經商的意識比清朝更強,商業的運作也更加具有人性化。漢靈帝讓政府出資弄了一個商業一條街,把官職掛牌出售,並且把價錢分成了三六九等,職位越大的價錢就越高。漢靈帝當時就已經有了招標的意識,誰出的錢最高,最大的官位就是他的。

他還實行分期付款的政策,如果誰的錢不充足,也可以先獲得商品,然後再慢慢地把剩下的錢補齊。漢靈帝還規定就算是清官,上任之前也要先交上錢才可以。崔烈為官很廉潔,並在地方和中央擔任過官職。他吃苦耐勞,為當地人做出了很多貢獻,但是始終沒有升遷的機會。於是他痛下決心,向朋友借了五百萬錢買了個司徒的官職。

淺談官場買賣文化:賣官鬻爵是如何把王朝,一點點拖入滅亡的深淵

崔烈

在上任的時候,崔烈一副小人得志的樣子,這些都被漢靈帝看在了眼裡,於是他後悔了,覺得這個官職的價錢太低了,應該再加五百萬錢,但是秘書勸他說,賣都賣了,如果在變卦以後的生意怕是難做了,於是漢靈帝咬咬牙,堅持住了。這種現象的發生引起了人民的嘲笑,人們紛紛都覺得官場的銅氣太臭。

漢靈帝把他賣官得來的錢全部用來消費娛樂,但是即便如此,誰也不敢說話,因為當時的整個天下都屬於他,更別提一個小小的官職了。但是大臣們賣官就屬於走私,而且一旦收益過多就容易出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晚清時期的官文發明了“洗錢”。

淺談官場買賣文化:賣官鬻爵是如何把王朝,一點點拖入滅亡的深淵

當鋪

官文雖然自稱工作能力很突出,但是如果沒有人幫助他,他就會一事無成,但是他的商業才幹卻非常突出。在調回北京之前,他賣官所得的錢財已經沒辦法運輸了,於是他開了九家當鋪。四年後官文去世,得到的諡號竟然是“文恭”:水平高,作風正!千萬不要以為只有有權有勢的才可以賣官,不管是在以前,還是在現在只要商品有需求,便會有人竭盡全力的製造商品,賣官也是如此。

淺談官場買賣文化:賣官鬻爵是如何把王朝,一點點拖入滅亡的深淵

清朝官員服飾

清朝賣官鬻爵集各代之大成,可以說上上下下都基本上參與了進來,導致賣官在當時是非常火爆的。在當時翰林院本來是負責起詔書的,但是在翰林院工作的官員油水卻變得多起來。由於清朝的制度問題,如果需要進城買官,前提是必須有中央六部出具的介紹信,來證明買官人各方面有能力擔任此官位,就好比是現在的資格證書一樣,但是作為外地來買官的,根本不可能得到中央六部開具的介紹信,於是翰林院便應時而出。

淺談官場買賣文化:賣官鬻爵是如何把王朝,一點點拖入滅亡的深淵

於是在翰林院上班的官員便想了一個辦法,他們在中央六部的周圍各租了房子,幹起了現在的中介生意,主要負責幫助來京買官的人開具介紹信蓋章等業務。他們這些官員為了不影響到自己的本職工作,採用輪流值班,誰休息誰去值班,他們做的這個業務收費更是不低,開具完一份完整的介紹信比買官花的錢還要多,但是生意卻好得很,因為獨此一家,沒有別的選擇的餘地。

掙這些錢翰林院和六部相關官員合理分成。因為是三贏局面,這項業務頗具可持續性。“清水衙門水不清”,無非說明腐敗的普遍性,而公然賣官鬻爵,則像一把尺子,標示著腐敗的深度。但是當買官賣官出現在社會上時,便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

淺談官場買賣文化:賣官鬻爵是如何把王朝,一點點拖入滅亡的深淵

道光皇帝

第一,買官賣官是各種官場腐敗病的根子。

吏治腐敗是最大的腐敗。縱觀中國各封建王朝,雖然在沒有買官賣官的時期,也存在腐敗的問題,屬於時有時無、時重時輕。當時一旦社會出現買官賣官現象,腐敗就變成了常態,並且愈演愈烈,難以治理。這是因為,買官的人本來就是衝著腐敗去的,他是靠著花錢買來的權利,他肯定要利用這個權利把錢掙回來,不僅僅是回本,而是越多越好。

就拿賣布的老趙來說,老趙賣布這個生意是花了本錢,漲點錢賣出去,將本求利。而朝廷與老趙做生意可不同,朝廷賣官時就應該考慮到賣官的後果,承擔賣官的責任。老趙實話實說,皇上不聽信還自欺欺人。道光皇帝也曾經賣過官,但是其心中明白,甚至不止一次地對人說:“我對那些花錢買來的烏紗帽不放心!”

淺談官場買賣文化:賣官鬻爵是如何把王朝,一點點拖入滅亡的深淵

第二,以金錢做官員的准入標準,好比用稻草支撐大廈。

縱觀中國各封建王朝,在爭奪政權時,正規官員的特點容易掌握,比如誰會帶兵打仗誰就去帶兵當將軍,誰有智謀誰就去當軍師等。自隋代之後,歷朝歷代實行科舉制度。雖然科舉制度也有弊端,但好處是標準客觀、統一,總體上不會差太多。

買官賣官的不同的是,沒有相應的標準,只要錢夠就可以,這也讓官員的質量失去了保障,可以說人人為了得到官位與其好好學習不如用錢買來得更加直接,依然成為了有錢的天下,官員素質低下加上無休止地魚肉百姓,不但管理不好一方,還激化社會矛盾,破壞政治穩定。

對此,晚清思想家馮桂芬有生動描述:近年來流行買官賣官,吏治壞了,就經常出事。一出事就要用錢解決,導致財政便會吃緊。財政一吃緊,只好加大賣官力度,國家能不亂嗎?

淺談官場買賣文化:賣官鬻爵是如何把王朝,一點點拖入滅亡的深淵

第三,賣官鬻爵是最愚蠢的買賣。

史上第一個吃螃蟹的秦始皇,清朝第一個賣官的康熙,都是為了籌集糧草擴軍打仗,屬於臨時性財政措施。但是當賣官鬻爵變成國家財政最主要的來源時,這個政權離破滅也不遠了。

在漢朝時期的漢靈帝,做生意做得那麼好,不久便面臨到黃巾起義,有400多年曆史的漢代隨之滅亡。後來劉備想到這件事就“嘆息痛恨”。到了晚清嘉道之後,朝廷瘋了似的賣官鬻爵,結果顯而易見導致大清直線下降,百姓選擇圍觀,而不是出手相助。

淺談官場買賣文化:賣官鬻爵是如何把王朝,一點點拖入滅亡的深淵

黃巾起義

朝廷只想到賣官收錢滿足自己的私慾,同時讓一個國家出現了一大批腐敗的官僚隊伍,最終受到傷害的總是無辜百姓,這樣的國家肯定不會長遠,所以,賣官鬻爵得到的只是個芝麻,失去的確實西瓜;始終是個賠本生意。

可以說這是含著笑的眼淚。一個非常嚴肅的社會問題以黑色幽默的形式表現了出來,除了表明現實是何等的荒誕,更顯示出人們對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自古以來便充滿了渴求和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