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官僚腐敗不堪,一代名士竟要靠保姆,才能登上百官之首(2)

一個王朝的衰敗往往從它體制內部的腐朽開始,而貪官汙吏在歷朝歷代無論是對統治者跟普通老百姓都是為之痛恨的,歷代君王都會想方設法打擊貪官汙吏,例如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就曾為了治理貪汙腐敗問題殺掉數萬名官員,可是東漢歷史上就有一位君王卻與眾不同,他不僅不嚴懲貪官汙吏,反而公開明碼實價售官賣爵助長貪汙成風,此人便是漢靈帝劉宏。

東漢官僚腐敗不堪,一代名士竟要靠保姆,才能登上百官之首(2)

漢靈帝在位期間,國家大權牢牢掌握在宦官集團手中,再加上兩次黨錮之禍(對反對宦官的仕族文官進行清洗),漢靈帝身邊基本沒剩幾個忠良賢臣。在滿腹詭計的宦官的陪伴之下漢靈帝也漸漸成為了宦官們夢寐以求的那種紈絝子弟。成年後的漢靈帝,衣食不愁又不用操心國家大事,自然而然地沉迷於享樂了。

為了修建亭臺樓閣供自己玩樂,漢靈帝可是費盡心機,有人會問堂堂一個皇帝要建一個園子又有何難呢?要知道從上一任皇帝恆帝開始,外戚與宦官輪流把持朝綱,貪汙成風,東漢國庫早已入不敷出,再加上漢靈帝這些年來極其奢靡的生活,國庫的錢財已被揮霍一空。

東漢官僚腐敗不堪,一代名士竟要靠保姆,才能登上百官之首(2)

有大臣建議此時應該開源節流,減少皇室的開支。漢靈帝一聽就不樂意了,當個皇帝還要如此委屈自己?錢沒有就去掙吧,酒照喝,舞照跳,一樣都不能少。身邊一肚子壞水的宦官就提了一個令人痛恨的餿主意:天底下有這麼多人擠破頭顱想要當官的,皇上我們為什麼不賣官鬻(yù)爵賺取錢財呢?帳都幫您算好了,一個年薪400石的副縣級官位,售價等於年薪乘1萬,也就是400萬錢就能買到,一個年薪兩千石的正部級官員,就是兩千萬錢,要想位列三公司徒、司空、太尉(相當於丞相)就要加一千萬錢,

對於已經在職的官員嘛,要想繼續當官就搞個員工優惠價,政績出色表現積極的官員只需要付三分之一的錢,政績平庸的官員就得付一半的錢,這樣一舉四得既不用節省開支,又不用給老百姓增加賦稅,更不會引起官員強烈排斥情緒,還能為皇上賺到更多的錢。

漢靈帝一聽成啊!簡直就是無本生利的買賣啊,轉眼間就能成為東漢第一富翁啊!有了錢就能在京城內建一套完整的排水系統,惠及城內老百姓,這可名利雙收,便命令手下立刻執行這項法令。

東漢官僚腐敗不堪,一代名士竟要靠保姆,才能登上百官之首(2)

法令頒佈後,很多人都蠢蠢欲動。就連家世享負清名的崔烈不例外,他憑藉著兢兢業業的工作態度好不容易當上了九卿,眼看距離三公就只有一步之遙了,可是一千萬對他來說不是一筆小數目。這時候漢靈帝的乳母程夫人便找到了崔烈說:你不是想位列三公,光宗耀祖嗎?我可以幫你向皇帝討價還價,只需要五百萬就可以了。五折的內部優惠價崔烈果斷地答應了。

到了授予官印的時候,漢靈帝認真一想這買賣虧本了,原本一千萬已經是優惠價了,現在還打了五折,這好像不划算。漢靈帝嘴裡一直念念叨叨的話,底下的大臣都清楚聽見,眾臣都不樂意了,在底下議論紛紛。

一看這形勢,在一旁程夫人急忙出來替崔烈辯護:崔大人可是一名清官,他的官位不是買來的,是我幫他弄來的。眾官一聽一片譁然,靠一個女人才得到官位算什麼本事,崔烈經過此事可謂是名譽掃地,被百官所瞧不起了。如此荒唐的事情在當時可謂是屢見不鮮。

東漢官僚腐敗不堪,一代名士竟要靠保姆,才能登上百官之首(2)

賣官鬻爵成為漢靈帝時期選撥官員的標準的時候,有一位官員不願同流合汙,寧願以自己的性命保存名節。當時有一位清廉官員名為司馬直,朝廷任命他擔任鉅鹿太守,詔書剛下達就命令他交兩千萬的官位費,司馬直向來不搜刮民脂民膏,就算翻遍全家都湊不到一百萬,便直言交不起。朝廷回覆道體諒到你生活困難,就給你減免三百萬吧。可司馬直掘地三尺也湊不到那麼多錢,只能上書朝廷辭任。

朝廷立馬拒絕了,如此光榮的使命豈能允許你說辭就辭。走投無路的司馬直只能在赴任的途中結束自己的生命以亮自己清廉的名節,他留下的遺書中痛批這項法令。漢靈帝也被他這種高亮的氣節所觸動了,於是消停了幾個月,可當他開始缺錢後又重濤覆轍。

東漢官僚腐敗不堪,一代名士竟要靠保姆,才能登上百官之首(2)

說到這賣官鬻爵制度並非漢靈帝首創,這項制度其實源於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魏國李悝的《法經》,商鞅將這項制度帶到了秦國並且推廣開來,在秦朝時期一個敵軍人頭就能晉升一爵,為國家貢獻五十石糧食便能當官,在當時這項獎勵制度有效地提高國民積極性,帶動綜合國力的迅速發展,以至於後來秦國能趕超六國,一統天下。而在漢武帝時期邊境外患十分嚴重,為了解決對外戰爭的軍費問題,也曾出售關內侯這種既無權力與封地的名譽性的官位,相當於今天香港的太平紳士。

東漢官僚腐敗不堪,一代名士竟要靠保姆,才能登上百官之首(2)

漢靈帝時期的賣官鬻爵與前者有本質性的區別,前者是出於國家利益的考慮,以解決國家問題為目的。可漢靈帝售賣官爵是出於一己私慾以至於民不聊生,官吏們為保全官職或追求更高的官位只能不斷變著法子從普通百姓中榨取錢財,這項法令可謂是貽害無窮,經過層層剝削與壓榨,再加上天災的折磨,百姓已經痛不欲生,最後窮途末路的他們只能選擇參加黃巾起義以反抗朝廷的殘酷壓迫,可見這項賣官鬻爵的法令成為了東漢末年農民起義主導誘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