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偷纳小妾被抓现行,愤而上书取消驿站,从而引发历史拐点

在明朝朱由检即崇祯皇帝是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在他执政时全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自己生活还比较节俭,曾经还六下罪已诏,可以说是年轻有为的一位皇帝,不过在当时根据野史记载出现了一件关于御史官员的囧事。

当时身为明朝前期的的监察御史毛羽健,那时候崇祯皇帝刚刚掌权执政,毛羽健因为和奸臣作对被摘下了官帽,但是本身确实一位好官员,崇祯皇帝刚上位,也非常需要这样的好官员,于是崇祯皇帝恢复了他的职位。话说毛羽健受到崇祯皇帝的喜欢,应该努力帮助做事,但是毛羽健的老婆却不是个省油的灯,让官复原职的毛羽健心中非常闹心,当时,纳妾是代表一个人成功的象征,让毛羽健动了纳妾的心思。

御史偷纳小妾被抓现行,愤而上书取消驿站,从而引发历史拐点

崇祯

虽然作为御史仅仅是七品官员,但是御史这个职位有些特殊,地方上的小问题可以自己做主解决。遇到大事他可以直接上书给皇帝,可以以小制大。而且作为御史前途非常大,可以说纳妾对于他是个小事,但是老婆这么厉害,如果老婆在身边肯定无法纳妾,毛羽健想到调虎离山的计策,经过毛羽健的忽悠,他老婆最终回老家去了。毛羽健看到老婆上路之后,立马派人把相中的人接到府中,想着趁老婆不在,生米做成熟饭,到时候老婆回来也没有办法,但是让毛羽健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老婆突然回来了,看到小妾就上去一顿打,然后又指着毛羽健的鼻子,让他跪下,就这样毛羽健小妾没有纳成,还跪了一个晚上。

毛羽健怎么也没有想到,他老婆怎么会这么快就回来,有一天他老婆告诉了他,原来他老婆竟然利用国家的基础设施驿站,加急回来的。毛羽健听到后立马上书给皇帝,写到建议裁减驿站,越多越好,崇祯皇帝也同意了他的建议,下令把全国的驿站裁掉三分之一,用省下来的60多万两银子,用在了军费上。但是崇祯皇子怎么都没有想到在他裁掉的人中有一个叫李自成的。

御史偷纳小妾被抓现行,愤而上书取消驿站,从而引发历史拐点

毛羽健

02大明的腐败重灾区

自明王朝谢幕以来,很多人认为如果当时的毛羽健没有想找小妾,他也不会给皇帝提建议,李自成也不会失业,不会去当闯王,历史也会改写。虽然毛羽健有他的过错,但不至于会影响到历史。只是明朝后期法律变得越来越宽松了。

起初,作为开国大将,同时还是朱元璋的老乡的唐胜宗,因为利用职权偷偷讨了驿站的便宜,朱元璋知道后想都没想便撤掉他侯爵身份,降级使用;吉安侯因为事情外出,找关系借了回驿站车马,结果被公开通报批评。到了明中期以后,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帝们都开始偏离本职工作,有的好几十年不朝政,崇祯的上一任皇帝则专注于木工活。明朝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没有人管理,国家治理混乱不堪,驿站也成了腐败重灾区。

御史偷纳小妾被抓现行,愤而上书取消驿站,从而引发历史拐点

李自成

一是制度本身就有问题,为滋生腐败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明朝时期的驿站制度虽说是国家单位,但是一切开支都来自百姓,老百姓要无偿提供、喂养驿用马匹,还要自己掏钱给马看病,如果马死了还要想尽办法补上空缺,就连各项苦役也是由老百姓出力。时间长了就会引起官民矛盾。二是越来越没规矩,驿站成了各官员出行的工具、财政支出的大漏斗。明朝朝廷除了发放通行证,其他的事情都是驿站说了算。正如毛羽健在他的报告中所说:按规定,介绍信由兵部签发,完成任务后必须按时交回。但是现在却出现有去无回的现象。有的把介绍信用水一洗,换个名字继续使用,就这样循环驿站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三是来来往往的各级官员,个个都要求提高接待标准,伸手要钱要物。如果来到地方伺候不好,他们就会对驿站的马下手,或者行李被偷了,还要驿站出钱不然还是马遭殃。毛羽健说“差役之威如虎,小民之命如丝”,一点儿没夸张。

御史偷纳小妾被抓现行,愤而上书取消驿站,从而引发历史拐点

明代驿站

作为驿站的负责人,心里知道驿站是个好差事,利用职务之便还能结识巴结高官,所以对这些事都视而不见,却想尽办法一再增加摊派数量,或要求朝廷追加财政预算。

四是根本没有人愿意管这事。驿站负责人视而不见,地方官员本该出面解决此事,但是地方官员也是为了从中受利,也不愿意管这事,还得罪人。海瑞是明代最有名的清官,敢说敢管,还批评过前来视察的上级领导,后来也变“成熟”了。在此事上,他留下了几话,描绘出地方官的真实心态:客人嘴大,稍不如意,麻烦就会没完没了,老百姓不高兴又能怎样?反正钱不是我出,“取之百姓之身为之也”!

其实当时的很多官员心中也清楚,处处克扣百姓,百姓有苦没处说,时间长了,百姓自然会反抗,真到那个时候就来不及了。早在驿站制度的缺点还不是很明显的明代初期,监察御史方孝孺就提出相关意见。

御史偷纳小妾被抓现行,愤而上书取消驿站,从而引发历史拐点

方孝孺

在毛羽健提建议的20多年前,张居正的改革曾让人眼前一亮。张居正深知,改革和反腐越早越好。如果不是从根上改革,腐败也会无休止地进行下去;不严惩这些贪官,改革就无法进行。他试图推行驿站官办,让农民交赋税了事。然而,他的改革遭到了利益集团的拼命抵制,最终改革失败。从方孝孺到毛羽健,200多年就这样过去了。到毛御史写报告的时候,无论是改革弊政还是惩治贪官,都已失去时机。

此时的明王朝,内外交困,财源枯竭,可以说大部分的官员是在混日子,无休止的腐败。清军虎视眈眈,逼近山海关。饥荒严重到人们只能躲在家里,出门就有可能被人吃掉。陕西本来土地贫瘠,饥荒最为严重,人们不是易子而食,而是直接吃亲人的尸体。

御史偷纳小妾被抓现行,愤而上书取消驿站,从而引发历史拐点

张居正

当时的朝廷没有把饥荒当回事,却认为清军的威胁更大,继续加征税。于是陕西就成了农民起义最多的省份,规模比较大的就有高迎祥、张献忠、马守应等农民起义军,小股的不可胜数。当时陕西的驿站是最多的,由于改革太晚不但让贪官抵制,更让特别多的穷苦老百姓没有了生活的饭碗,进一步扩大了农民军的兵源。也就是说,在天灾人祸之下,不是亡于陕西的农民军,就是亡于东北的清军,已经腐败不堪的明王朝被消灭只是时间问题。

至于不是别人,而是李自成攻入了北京,则完全是历史的偶然,跟毛羽健没有一毛关系。

03清朝人的改革

顺治抓的第一件大事明朝拖了200多年的事,清朝立马就办。

作为清朝的执政人爱新觉罗家族,一直在吸取明朝的政治。他们发现,驿站制度让百姓难上加难,是造成明末内乱不止的重要原因。他们认为必须要把驿站制度进行改革,要让百姓看到改变,不然百姓会认为大清和大明是一样。于是在顺治皇帝执政后的第一天,首先解决驿站问题的动力。驿站新政的基本思路是改革、反腐两手抓:

御史偷纳小妾被抓现行,愤而上书取消驿站,从而引发历史拐点

一是把驿站改为官办,老姓只要按时缴纳驿站税就可以,不会再做别的事情。喂养马匹、提供粮草和人力服务事宜,全由政府花钱。二是收税之后,不得再向百姓摊派费用;经费不够的,由中央政府拨付。三是对于抵制改革、继续从中渔利的,一律严惩不贷。作为一个新朝代刚开始就能做出这样的事情。可以说是非常不容易了。在半年前,李自成还把崇祯皇帝办公的地方烧了个干净。由于没有钱,顺治的登基大典和这次重要会议,还是挤在一个小房子里进行的。国家百孔千疮,全国尚未统一,各地反清复明活动方兴未艾,军费支出有增无减,财政状况朝不保夕,能做到这样非常让人敬佩。

御史偷纳小妾被抓现行,愤而上书取消驿站,从而引发历史拐点

清代驿站

清政府也是明白人,他算的是政治账。只要对驿站进行了有效的改革,就可以缓解社会矛盾,让百姓有盼头,而不是一味的付出。据《清会典事例》记载,基层干部收购粮草的时候,还会压价讨便宜,但老百姓毫不在乎,因为最要命的负担没有了。当时的清政府为了体现坚定的政治决心,清政府以铁腕保障改革。当时直隶肃宁县令仍然乱摊派。直到事情败露后,还谎称驿站经费困难。清政府做法是把县令和帮他说话的直隶总督、保定巡抚一起法办。

自从实行对驿站的改革,到康熙朝前期,30年的时间清政府一直把此事放在心上,可以说基本解决了困扰明朝的难题。清朝入关后迅速获得了群众支持,还做到了长期执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