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idol,是什麼給了他們優越感?

肖戰又被官媒點名了。

日前,《光明日報》發文——對於飯圈文化的哲學省思。

“泥塑”idol,是什麼給了他們優越感?

有課代表總結得很好,《日報》在這篇文章中對於飯圈文化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三個層面:

1 在泥塑行為背後,粉絲對偶像的“凝視”,變相地助長了對性別的刻板印象

2 雙向造神,激發了粉絲的宗教式的皈依者崇拜

3 飯圈助長了消費主義,通過“驅魔儀式”疏解了粉絲的焦慮感


通過這三部分的論述,日報揭示了飯圈紛紛擾擾背後,迷群體的行動邏輯與矛盾心態。不論你是不是“飯圈中人”,透過這篇文章都能對當前的社會環境有所感知。


在此之前,或許很多人並未聽說過“泥塑”一詞,科普一下:

泥塑

是把男性看成柔弱的嬌花、害羞的姑娘,將男性稱之為:女兒、妹妹、貴婦。

比如一個男愛豆有185,還長著一臉的絡腮鬍子,留這寸頭,抬起胳膊還能看見他粗狂的腋下,粉絲就會感嘆:天哪,他柔弱的樣子好可愛。

泥塑是有反義詞的,反義詞為正塑。正塑是用來形容愛豆好帥、聲音好聽等優點的,能輕易的就勾起女孩的少女心、花痴心。是用來形容全身酥麻把持不住的一個詞。


回到正題,在這篇文章中,官媒如何定義「泥塑」?

——“泥塑”是粉絲圈層內部的等級劃分手段之一。

就像我們所身處的社會,根據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乃至工作性質的不同,人們被劃分為三六九等的不同階級一樣,在飯圈這個微縮社會中,同樣也存在著等級的劃分。

對一個粉絲等級高低的評判,通常以佔有文化資本多少作為區分。迷文化資本,也可以說是迷對其所迷的對象所擁有的知識總量,最直觀的就轉化為我們所能看到的微博粉絲數量的多少、話語影響力與號召力的大小。

對227事件的動員,無疑需要一個粉絲在圈子裡享有極大的話語權,才能通過網絡文字動員其他人將情感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舉報行動。從這個角度看來,227事件的核心人物“巴南小兔”,在其所處的粉絲圈層中就位處較高的等級。

同樣的,判斷粉絲等級的標準還有對於明星資訊的掌握程度多少等等。

對於粉絲來說,信息是一種資本。誰能最先獲取明星的行程、安排,就意味著他與明星本人、明星生活之間的距離更近,這個人在散佈信息的同時,也在不斷確認自己的飯圈地位。

這也解釋了為何黃牛將明星的航班信息、酒店信息拿出來售賣,價格不菲,而追隨者眾多。

光明日報在這篇文章中將“泥塑“同樣界定為一種等級判斷的手段:

“泥塑”idol,是什麼給了他們優越感?

至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泥塑“會與”優越感“聯繫起來了。

日報在此段末尾也留下了一個問題:

「在泥塑明星的行動背後,粉絲狂熱心態的核心邏輯為何?」

“泥塑”idol,是什麼給了他們優越感?


在此,不妨從明星“產品”生產者的角度試作一個回答。

對受眾的定義可以有很多角度。作為“消費者“的受眾,是從商業經營者的角度來看待受眾。

這種話語把受眾看成是“市場“,每個消費者都有一定的需求,他們對某些內容會有一些偏好。明星團隊要做的事,就是盡力通過包裝好這件”商品“,來滿足消費者的偏好,從而獲取利潤。

在這種情況下,受眾的使用動機與需要就成為大媒體生產者的關注中心。換句話說,受眾喜歡看什麼,追的是明星的哪個點,成為了決定這件商品價值最重要的因素。

對“偶像派”,不僅要多上綜藝,提高曝光率,還少不了動刀子、炒緋聞。對“養成系”,要換風格、立人設、回憶殺。對“實力派”,要出作品、買熱搜……

在這樣的商業邏輯下,受眾無疑是被引導者,處於被動地位。這種方式雖然對生產者的管理有利,但有可能忽略了群體內受眾的多樣化和作為獨立個人的更高層次的需求,使受眾淪為馬爾庫塞所描述的 “單向度的人”。

事實上,作為消費者的受眾也在不斷按照媒體進行著自我“改造”,因為只有成為一個文化生產者關注的“標準的”“主流的”消費者,才有可能獲得大量“符合自己需求和身份”的文化消費品,這是受眾表現出主動性的其中一面。

其實,內容產品投放到市場之前,沒有人能明確知曉該內容產品 到底是符合受眾哪種需求的。很多情況下,受眾的心理需求本身,實際上,是被內容產品創造出來的。


對“飯圈女孩”而言,

追星可以帶來很多快樂,

但是,別去做那個被商業資本支配的盲目“消費者”,別被掌握了文化資本的人瘋狂“帶節奏”,別喪失你主動而理性的人格、單純而誠摯的初心。

“泥塑”idol,是什麼給了他們優越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