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有多少受損的外貿行業?你怎麼看?

朝少顏


很高興回答樓主的提問。

2020年的春天,是外貿行業史無前例的凜冬。

自從2月開始,中國疫情便開始蔓延,舉國進入暫停時刻。又到了3月,國內總算進入了全面復工,國外卻開始上演疫情大爆發的戲碼。

可以說,自2月到現在為止,所有做外貿的人都懵圈了:航路接連受阻,運費瘋狂飆升,訂單也接二連三地被取消。更可怕的是,隨著境外輸入疫情成為疫情案例增長的主要來源,從事外貿和國際交流職業的外貿人,竟成了“高危職業”。

“我國的外貿進出口形式可能進一步惡化。就算樂觀估計,在這一年我國的外貿遭到的損失,也不能在2020年彌補。2020年的前兩個月,外貿行業進出口同比下降9.6%,其中出口下降15.9%。”

在疫情初步爆發的時候,面對全行業蕭條和管制的現狀,很多外貿人第一時間想的,其實不是危機,而是機遇。

廣東的某位自主創業的老外貿人說道:“在前年頂峰的時候,我的10個人的團隊年入上百萬不是問題。而今年年初,當我打算擴大規模時,卻被疫情打了個措手不及。先是停工,然後是退單。”

事實上,誠如他所說,在這段時期,他所接到的客戶電話比任何時候都要多,幾乎所有客戶都來電與他溝通:都是商談退單的。

在現實面前,外貿行業的普遍的信心和樂觀凸顯無力——航運中斷,匯率變動,利潤嚴重受到擠壓乃至於沒有,以及鋪天蓋地的國外退單狂潮。

疫情之下,沒有任何行業能夠倖免。

當然,從外貿行業整體趨勢來看,在疫情爆發之前,就已經出現了頹勢。最典型的便是某個浙商的遭遇:千辛萬苦把貨運到美國,結果客戶因為貿易戰的影響,還未等貨輪靠港便已宣告破產。

在2019年年末到2020年春天,外貿行業的這輪凜冬讓外貿行業從業者顯得灰頭土臉。而在5年之前,在廣州東莞一帶的外貿業務,平均工資是5萬起步。廣東東莞不過是一個典型的,在過去,哪怕是房地產行業盛極一時時,外貿行業的平均收入也能和其平起平坐。

然後到了3月開始,大部分外貿公司開始業務驟減,資金鍊斷裂。有的甚至出現了重大的危機。而這些外貿公司就是5年前如火如荼的那幾家。

現在,作為中國外貿晴雨表的東莞,正面臨著洶湧的崩潰與倒灌。東莞已制定員工分流就業工作應急預案,加強失業監測和失業預警,同時建立臺賬,跟蹤走訪,分化風險。

對於外貿來說,這一輪寒冬的關鍵並不僅僅只是因為需求的短暫下降、航班和出入境的中斷以及居家隔離所造成的行業真空。如果僅僅只是因為這樣,外貿的凜冬其實很快就會過去的。

問題就在於,外部全球環境也因為疫情發生了劇變。2020年世界經濟活動將下降1.9%,尤其美國將下降3.3%。而在美國本土的,作為經濟預測權威的高盛預測更為悲觀,2020年歐元區經濟收縮9%,明年將增長7.8%,但增幅顯然沒有填平之前的損失。

同時,摩根大通提出了更為讓投資者驚懼的語言:所謂“多輪震盪爆發”的模型,認為在疫情到達感染峰值的時候,將會迎來多輪經濟爆發。這期間,預想中的報復性消費不但不會到來,經濟反而會在經濟小幅度上揚和下降之間,來回震盪。

疫情實際上是一個經濟、金融和零售等行業的觀念拐點。因為持續性的經濟負面趨勢說教之後,市場對“跌”會更加習以為常,而對“漲”卻會表現出更多的驚喜,這樣他們會賺得更多。

而顯然,作為樂觀心態驅動的對外貿易,會受到更大的衝擊。

實際上,全球的33億勞動人口基本盤,已經有81%受到嚴重的影響,包括工作場所全部或部分關閉。疫情將使今年第二季度全球勞動人口總工時縮減6.7%,相當於1.95億名全職僱員失業。而在這之中,在中國區域內,全國範圍內註銷/吊銷的進出口外貿企業已經達到12396家。

有經濟雜誌將這次因疫情受損的外貿企業分為兩類:

第一種是“急凍”,意指那些在疫情造成市場變化之前,迅速做出取消或暫停訂單的企業。企業這樣決策,會率先在經濟寒冬到來自己,讓自己進入“低溫”狀態。

還有一種叫做“懸刀”,這種外貿企業因為其主要外貿產品採購週期過長,客戶無法對現有訂單給出明確答覆,因此只能採取觀望的態度,看著訂單像是懸在頭頂的刀刃一般,不知道是退單還是續訂。而這種外貿企業是受到環境影響最大的:因為一旦大單受挫,貨物不但要折返運回,自己還需要承擔運費。

也因此,很多“懸刀”企業早在2月份疫情還在國內蔓延時,就迅速轉變行業,變懸刀為急凍。以及將“外貿轉內銷”——因為對於國內而言,大部分企業均已經復工復產,內需也在逐步恢復之中。

總之,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正如李克強總理4月7日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說:

“我國外貿直接或間接帶動就業1.8億人以上。外貿下行,勢必會對就業帶來巨大沖擊……我們出臺這些政策,很重要是為了穩就業。只要穩住就業這個基本盤,我們做一切工作就有底氣。”


石鍋牛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嚴峻,讓剛剛恢復產能的外貿行業再度受到衝擊。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有進出口實績的企業約33萬家,外貿帶動的就業超2億人。訂單減少、貨運受阻、匯率動盪……在這場疫情大考下,外貿企業如何求生?

圖源:視覺中國

緊急轉內銷 還做起直播

“金融危機、盧布貶值、貿易摩擦,我們做外貿的,什麼大風大浪都領教了。”宛家勇做了十幾年的皮鞋出口,這回的全球疫情,他還是頭一次見識,倉庫裡尖頭皮鞋堆積成山,廠裡機器開了又停,工人連連嘆氣。

今年二月底,溫州巨納鞋業正式復工。總經理宛家勇起了個大早,去車站接來了復工的工人。貴州的、四川的、安徽的,工人們一批批地包機包車趕來,宛家勇也一點點振奮起來。雖然廠子停轉了兩個月,海外客戶訂單催得急,但工人回來了,機器轉起來了,皮鞋生產馬上就能跟上。

三月,海外疫情的暴發出乎他的意料。幾乎一夜之間,海外訂單取消30%,剩下沒取消的,貨也運不出去。巨納鞋業的大客戶,主要在俄羅斯和澳大利亞。宛家勇每天盯著手機,關注俄羅斯疫情,“那邊每天五六百個新增病例,3月30日全國封鎖,政府開始限制大眾活動,鞋店都歇業了。”

“光取消的訂單就1-2千萬,延期交貨的鞋子,囤在倉庫裡,也在增加成本,還有人工工資、房租、水電。”宛家勇掰開來算,哪一項都不是小開銷。皮鞋的出口還有點特殊,它不是標準品,款式更新換代很快,過了這個季節,老款可能一雙也賣不掉了。

在號稱“中國鞋都”的溫州,外貿受損的境況被放大了。溫州市鞋革行業協會負責人曾表示,“30%—40%甚至近50%的外貿鞋企都受到了影響。”光宛家勇所在的鹿城區,就有上百家皮鞋廠,在他眼裡,大家的境況八九不離十,“都在想方設法活下去”。

要儘量減少損失,宛家勇的鞋廠,率先開始了自救。出口轉內銷,是最容易想到的。當然,過去90%的鞋子都是出口,轉內銷沒有想象得容易。“款式不一樣,工藝不一樣,設計、打樣,全要從頭做起。”宛家勇打了個比方,歐洲人高大,亞洲人偏矮,腳面的幅度、圍度都不一樣。在俄羅斯等寒冷地區,高筒靴的銷量很好,但國內除了東北,很少有人會買高筒靴。

幾次試錯,宛家勇總算摸到了門路。很快,公司設計出了耐磨耐折的外貿鞋,在款式上也更貼合國內消費者。3月16日,新購置的2條內銷鞋生產線投產,以每天5000到10000雙的數量銷往全國各地。

“以前一門心思搞外貿,根本不懂線上銷售,現在我們開始摸索了。”3月30日,在溫州首屆國際電商節上,宛家勇認識了一些知名電商,簽下了合作。最近,網紅直播帶貨、電商平臺鋪貨,這些新花樣他都試過,幾百上千的銷量,也讓他嚐到了甜頭。

圖源:視覺中國

維繫老客戶 還發現了新需求

疫情之下,一家杭州醫藥化工外貿企業的業務經理潘天南,講述了一番特別的經歷。

2月份,國內疫情嚴峻,公司業務暫停。公司70%的醫藥原材料銷往印度,還有部分出口瑞士、南美,但大部分訂單都無法交付。當時,讓潘天南欣慰的是,印度、瑞士的客戶非但沒有催單,反而在當地採購了口罩,一批批寄往中國。

沒過多久,當國內陸續復工,潘天南準備加緊發貨時,海外貿易卻驟然停滯。3月24日,印度政府宣佈全國封城21天。“因為停工,80%的訂單延期,有貨到了印度的港口,卻清不了關,航班、海運也減少了很多。”大部分延遲的訂單,已經給上游工廠打了預付款,貨卻到不了客戶手中,公司收不了匯,流動資金一下子收緊了。

不過,醫藥原材料是客戶的剛需,加上是多年的老客戶,潘天南沒遇到取消訂單的事。但他擔心的是,未來新的訂單受影響,拓客的難度增加了。原本每年的三月、六月,歐洲、印度都有大型的國際醫藥展會,他都會前去參展、洽談新項目,現在疫情一來,展會也都擱置了。

最近的一件事,卻讓潘天南看到了轉機。三月初,印度的客戶突然來問他,能不能從中國買些口罩和防護服,寄過來給我們?潘天南意識到,海外防護物資很緊缺,產能也跟不上。他二話不說,先捐了一批口罩。“當初客戶幫過我們,現在反過來了,我們一定會幫他們,甚至給出去了更多,這是人之常情。”近兩週,公司陸續寄了5批,總共捐了8000多個口罩,還有消毒水、洗手液,發往印度和孟加拉國。

“這兩週,連續十多個客戶來諮詢,向我們購買口罩、防護服,甚至請求我們採購瑞德西韋、法匹拉韋的原材料,拿去研發對抗新冠病毒的藥物,”潘天南說,“這讓我們看到了機會,市場的需求在變,我們的產品結構也要跟著變。”

新的商機來了,潘天南又忙碌起來。4月,中國開始執行嚴格的醫療物資出口新規。他在各地蒐集口罩,也在網上篩選生產商,是正規資質的大公司,他才會購買。目前,第一箱口罩和防護服已經漂洋過海,到達孟加拉國,潘天南還貼心地附了一張紙條,向海外友人傳授經驗:出門請佩戴口罩,預防遠比治療有效。

圖源:視覺中國

輪流放假 不到山窮水盡不裁員

疫情之下有人呼籲,別光救企業,還要救民生。

杭州一家老牌絲綢服裝外貿企業,正面臨這樣的雙重考驗。“我們這樣的服裝外貿公司,是勞動密集型企業,背後是基層工人,甚至是小型作坊,牽連著幾千人的生計。”公司員工小許告訴記者。

疫情波及全球,這個發展了30多年、銷售額超過30億元的“老外貿”也未能倖免。公司的絲綢女裝出口歐美,目前90%訂單被取消,貨款也暫停支付。公司盡了很大努力,才把業務量維持在20-30%,小許預計這樣的情況至少還要延續三個月。

“杭州總部就500多人,公司的工業園裡,還有十幾家梭織工廠、3家毛衣工廠,1家數碼印花廠,各種配套工廠,公司少說也有4000多人吧。”去年剛入職的小許,聽說有的服裝廠倒閉,有的大面積裁員,心裡一度很擔憂。

3月底,她收到了一封公司高層的“致員工信”,道出公司的肺腑之言:目前公司正遭遇百年不遇的困難,得益於公司的財務策略,目前現金儲備充裕,即使不用任何銀行貸款,也可以維持到年底。公司將盡百分之百的努力,減少對各位同事的衝擊,不到山窮水盡,公司絕不裁員。

這封信撫慰人心,也宣佈了應對策略:“為了保存實力,以圖今後東山再起,公司將採用輪流放假的辦法渡過難關,今日起至6月30日,所有同事每週放假2-4天,上班日工資水平維持不變。”

“看了之後很感動,我現在放心了。員工和公司一條心、共患難,一定會挺過去的,不是嗎?”小許笑著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