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督支持並重守護美麗海洋

美麗中國離不開美麗海洋。從陸地到海洋,檢察機關持續發力,以公益訴訟為抓手,強化對生態環境的司法保護。

在海岸線約佔全國六分之一的山東省,根據最高人民檢察院的部署安排,山東省檢察機關積極開展“守護海洋”公益訴訟專項監督活動。截至目前,山東省檢察機關共發現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案件線索190件,立案158件,辦理訴前程序案件121件,提起公益訴訟案件8件,共督促退漁還海871畝、拆除違法建築249處、收繳行政罰款7900餘萬元,索賠海洋漁業資源修復費850餘萬元,以實際行動為“海洋強省”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

“隨手拍”小程序高效收集案件線索

海風陣陣吹來,薔薇花簇簇盛開,這是記者在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一個小區內見到的場景。而在不久前,這個小區的生活汙水還在直排入海,散發的異味嚴重影響居民生活。

嶗山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賀世國告訴記者:“這一小區建於20世紀90年代,由於當時周邊沒有配套的市政排汙管網,小區自建了汙水池自行處理生活汙水。近年來,隨著小區汙水處理設施老化以及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出現了私設排汙口、汙水直排入海的現象,周邊7個小區都存在相同情況。”

記者注意到,海洋環境類公益訴訟常存在線索發現難的問題。因此,創新案件線索發現機制十分必要。山東省三級檢察院在“12309”檢察服務中心全部設立公益訴訟舉報受理窗口,濟南、青島等50多個市、縣級檢察機關自主研發公益訴訟信息平臺、公益訴訟“隨手拍”等微信小程序,實現案件線索實時上傳和案件流程同步反饋。

賀世國介紹說,點開嶗山區檢察院微信公眾號的公益訴訟線索“隨手拍”系統,即可實時進行舉報並上傳現場照片。辦案幹警根據系統對線索自動定位,到現場勘查核實後,向職能部門發出公益訴訟訴前檢察建議。截至2019年3月,嶗山區檢察院通過該系統累計受理公益訴訟線索217條,佔全部線索的78%,先後發出訴前檢察建議70餘份。

得益於這套新機制,今年9月底前,這7個小區的生活汙水管道將全部併入市政管網,徹底消除汙染源。屆時,這一段美麗的海岸線將實現生活汙水零入海。

堅持訴前程序與訴訟程序並重

山東省招遠市“金泉山海古村落”擁有15公里的海岸線,坡度平穩,浪小水穩,沙灘細軟,水清見底。每年夏天都有不少遊客循著海風來到招遠市辛莊鎮海邊觀賞遊玩。

2018年4月,招遠市檢察院在履職中發現,某公司在辛莊鎮海埠村以北海域,通過投放石料、混凝土構件等形式違規建設“小碼頭”,非法佔用海域面積達11.09畝,嚴重影響了該片海域的生態環境。

“為了準確無誤地掌握第一手資料,此次勘查啟用了無人機進行調查、取證,拍攝了海岸線的全景成像圖。”進行現場勘查的招遠市檢察院檢察干警馮泉領告訴記者:“從這個圖片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海岸線的形狀和違建小碼頭的狀況,為下一步向有關部門發出檢察建議固定了關鍵證據。”

2018年4月,招遠市檢察院向海洋監管部門依法發出訴前檢察建議,但違法的小碼頭因為種種原因一直未整改到位。同年7月,招遠市檢察院依法向招遠市人民法院提起了行政公益訴訟,要求海洋監管部門依法履行監管職責,法院判決予以支持。海洋監管部門隨即成立工作小組,認真履行法定監管職責,對某公司依法進行行政處罰,並責令限期拆除違建碼頭,恢復海域原狀。檢察機關持續跟蹤監督,違法小碼頭最終被拆除。

“我們最近對這片海域進行了跟蹤回訪,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昔日裸露在海平面上的小碼頭已經消失,周圍的渣土、沙石等也被清理乾淨,海水也恢復了之前的湛藍色。”招遠市檢察院檢察官王紹莉對這些變化感到欣慰。

海埠村村民對此更是讚譽有加:“現在我們村的海灘變乾淨了,水也變清了,我們老百姓感覺心裡更熨帖了,畢竟世世輩輩在這海邊生活,都希望有個好環境。”

在距離招遠市一百公里外的威海市環翠區人民檢察院,公益訴訟檢察官們正在加大對禁漁期非法捕撈水產品、嚴重損害海洋漁業資源等行為的打擊力度。

“去年夏天,丁某等人非法捕撈鯷魚91040公斤,破壞了海洋生態,不利於漁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辦理丁某等非法捕撈水產品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案的檢察官宋春光告訴記者,經鑑定,丁某等人需增殖放流中國對蝦苗種,修復費用為人民幣75萬餘元。

環翠區檢察院檢察長張傑說:“威海是個小地方,我們辦理這樣一起案件,很快在漁民中傳開,非法捕撈漁獲物9萬多公斤,拍賣了9萬多元,修復費用卻高達75萬多元,對非法捕撈起到很大的震懾作用!”

訴訟程序之外,山東檢察機關還研究制定了《山東省人民檢察院行政公益訴訟訴前會議實施辦法(試行)》,檢察機關發出檢察建議後,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群眾代表、相關行政機關等共同參與違法行政行為的整改落實,90%以上的問題在訴前程序得到有效解決,形成訴前整改為常態、提起訴訟為保障的公益訴訟辦案機制。

力爭共贏形成保護海洋生態合力

招遠市檢察院檢察長姜峰認為:“行政公益訴訟工作的出發點在‘公益’,檢察機關履行這項職責與行政機關執法的追求是一致的,與其說是監督,不如說是我們和行政機關聯手對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一種保護。在行使這項職權時,也對我們檢察機關提出了更高要求,一方面要做好調查核實,強化以公益為核心的訴訟追求;另一方面也要提高站位,力爭實現雙贏多贏共贏的社會效果。”

公益訴訟檢察是一項年輕的制度。從該制度試點到全面實施四年多來,無論是辦案數量還是辦案質效,都呈現快速發展和提升態勢,體現了制度優勢,展現出公益訴訟檢察工作發展的蓬勃活力。

生態環境部5月29日發佈的《2018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9個重要河口海灣中,北部灣近岸海域水質優,膠州灣近岸海域水質良好,遼東灣、渤海灣和閩江口近岸海域水質差,黃河口、長江口、杭州灣和珠江口近岸海域水質極差。

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監測司司長柏仇勇對此評價稱,總體來看,海洋生態環境治理工作仍然不容鬆懈,還要付出艱辛努力。

海埠村村委一位工作人員感慨說:“海洋生態環境一旦被損害,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修復成本和代價。如今檢察機關和行政機關能共同聯手來保護我們這片海洋,無異於給我們這片海洋上了‘雙保險’,也利於我們進一步挖掘旅遊資源。”

青島市嶗山區檢察院檢察長毛永強認為:“檢察機關在開展公益訴訟工作中,要樹立雙贏多贏共贏的理念,準確把握公益訴訟的目的不是單純為了訴訟而是為了解決問題。”

記者瞭解到,山東檢察機關始終注重常態化制度機制建設,已經與山東省財政廳、省生態環境廳、省高級人民法院等部門聯合會籤《山東省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資金管理辦法》。目前,山東省共有73個市縣區檢察院與相關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會籤文件、紀要,完善溝通交流、協作配合、信息共享等機制。

“守護海洋任重道遠,檢察機關責無旁貸。”山東省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王效彤強調,工作中,檢察機關堅持監督與支持並重,注重與相關行政機關、海洋監管部門構建良好、積極、互動的工作關係,共同推動海洋生態問題的解決,為打造美麗山東、生態海洋積極貢獻檢察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