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檢察”守護“綠水青山”

“生態檢察”守護“綠水青山”


習近平總書記在老縣鎮蔣家坪鳳凰茶山考察時提出:“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希望鄉親們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因茶致富,因茶興業,脫貧奔小康”。平利縣位於陝西東南部,地處國家主體功能示範區、南水北調重要水源涵養區,森林覆蓋率達76%。近年來,平利縣檢察院堅持以新時代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以“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美”為導向,立足檢察職能,在建設生態文明中貢獻“檢察力量”,在守護綠水青山中體現“檢察擔當”,不僅當好對破壞生態環境行為的批評者、綠色生活的守護者,還努力成為生態保護的行動者、建設者。



01


統籌兼顧,構建保護大格



“生態檢察”守護“綠水青山”
“生態檢察”守護“綠水青山”“生態檢察”守護“綠水青山”

始終把服務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忠於黨,平如水,利於民”的具體體現和有力抓手,緊扣縣委、政府“生態立縣”“五美平利”戰略,出臺《充分發揮檢察職能服務“五美平利”建設的意見》。為更好的保護化龍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19年7月9日,由該院牽頭組織召開陝、鄂、渝三省市五縣檢察機關(重慶市城口縣檢察院、湖北省竹溪縣檢察院、安康市嵐皋縣檢察院、平利縣檢察院)化龍山保護第一次聯席會議。發起跨區域生態環境保護行動宣傳,圍繞案件發現難、打擊難、取證難、監管難、移送難、訴訟難等問題,建立案件線索移送和信息資源共享、重大情況通報、聯合開展專項行動、案件辦理協作等八項機制,共同擔負起全面推進保護化龍山及其毗鄰區域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責任。以南水北調中線安康段水源涵養區保護、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土壤汙染防治、礦產資源開發等為重點,依法監督立案監督4案4人,批准逮捕3案3人,提起公訴9案10人。摸排生態環境類公益訴訟案件線索107件,發出檢察建議107件,充分發揮公益訴訟訴前檢察建議主導作用,督促有關行政機關依法履職,促進相關部門協同履職,96%的生態環境類行政公益訴訟案件在訴前得到解決。提起公益訴訟案件7件,訴求均得到法院支持,取得了較好的辦案效果。通過辦案,形成“專業化法律監督+恢復性司法實踐+社會化綜合治理”三位一體生態檢察模式,累計修復土地600餘畝,清除生活垃圾5000餘噸,清理汙染和非法佔用的河道 100餘公里,補植樹木7萬餘株,促使9鎮建成標準化生活垃圾填埋場。開展醫療汙水專項監督活動,平利縣衛健局先後印發了《平利縣規範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廢水處置管理實施方案》和《關於進一步做好醫療廢水處置管理工作的通知》,全縣醫療汙水得到規範化治理。工作經驗得到縣委書記批示肯定,被《新華社內參》報道,多次在省市工作會議上交流,陝西省檢察院檢察長楊春雷在平利縣調研時給予高度評價。






02

內外兼修,破解難題強根基


“生態檢察”守護“綠水青山”

對外,積極爭取黨委、人大、政府、政協以及相關行政部門的支持。2017年10月,縣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平利縣行政執法檢察監督工作實施辦法(試行)》。2018年4月,聯合縣監委出臺安康市首個《案件線索雙向移送反饋機制的意見》,5月平利縣委、縣政府在全市率先出臺《支持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工作實施方案》全面支持檢察機關開展公益訴訟工作,為生態保護奠定堅實基礎;同年8月,與縣環保等8個部門建立公益訴訟工作協作機制;2020年4月9日,從環保、水利等15家行政機關聘任15名專業人員兼任檢察官助理,藉助“外腦”為檢察官辦案排除技術壁壘,幫助檢察干警補足專業知識欠缺的短板。對內,構建“一把手工程、一體化辦案、專業化運行、品牌化打造”的生態檢察全員作戰體系,建立案件流轉“綠色通道”,配齊無人機、取證勘查箱等作戰裝備。在僅有32名編制、50歲以上人員佔12人的情況下,仍優先為第二檢察部輸送4名業務骨幹。同時通過檢察大講堂、“日讀一文,周寫一篇,月讀一書”、每月檢察之星評選等載體,不斷提升幹警提筆能寫、開口能講、遇案能辦的能力和水平,創造機會組織幹警外出學習,參加各類業務培訓、庭審觀摩等活動,通過崗位練兵、案例評析等方式,不斷提高幹警調查取證、審查證據、文書說理、彙報案件等方面能力,增強幹警做好生態檢察工作的自信力和榮譽感。





03


專群結合,回應關切暖民心



“生態檢察”守護“綠水青山”

重視保障群眾的訴求表達權。2017年10月率先在全市出臺了《公益訴訟案件線索舉報獎勵辦法(試行)》,為群眾反映破壞生態環境問題暢通渠道。創新開展生態檢察O2O便民行動,搭建線索舉報、跟蹤處理、結果反饋的雙向互動平臺,建立到村到戶到人的群眾微信群9個1100餘人,通過群眾“線上”舉報、幹警“線下”核實,及時辦理了11件垃圾汙染案,贏得群眾拍手點贊,尤其是在洛河鎮安壩村社會治理“百日整治”行動中,對群眾反映強烈的環境汙染問題,及時發出檢察建議並跟進監督,解決了長達5年之久的垃圾汙染問題。出臺《關於充分發揮檢察職能服務全縣脫貧攻堅工作13條意見》,讓貧困群眾在脫貧“摘帽”的同時,還充分享有天藍、水清、山綠、景美的好環境。始終當好群眾幸福安康的法律守護人。以整治亂搭亂建、亂採亂挖、亂排亂放等問題為重點,以開展縣城飲用水源地、壩河流域等專項監督活動為抓手,聯合縣河長辦開展“攜手清四亂,保護母親河”專項活動,對轄區河流存在的“四亂”問題進行全面排查,向行政機關發出訴前檢察建議25件,均得到回覆並整改。更加自覺主動接受群眾監督。

建成檢察建議宣告和公開聽證室,經常性邀請群眾代表參與檢察建議的宣告送達和聽證活動,充分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既面對面說清了群眾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也通過群眾的監督,增強了檢察建議剛性,達到守護生態環境的目的。尤其是在針對壩河排汙長期得不到解決的問題,召集環保、水利、城建等部門負責人公開宣告送達檢察建議,並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監委負責同志參與,就檢察建議提出的汙染問題進行探討分析,促使三家行政機關達成一致整改落實意見。




04

懲防並舉,源頭預防增效


“生態檢察”守護“綠水青山”

利用新聞媒體、“兩微一端”、抖音、“平檢知音”等平臺,把鏡頭、筆頭向生態環境保護聚焦,多角度展示生態檢察動態、成效和亮點,累計發稿1100餘篇,5項亮點工作在省市電視臺播放,4篇調研文章獲省檢察院表彰,7份經驗材料被市檢察院轉發。堅持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在全市率先編印《案例彙編》,組織優秀檢察官進機關、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進單位。在金沙河水源地建成公益訴訟警示教育點,實現公益宣傳、警示教育一體化充分以案釋法,實現“一個案例勝過一打文件”的效果。結合脫貧攻堅、平安建設、“專項整治”、“三聯三抓”、優化營商環境等工作,採取多種方式持續宣傳造勢,著力營造保護環境人人有份、人人有責的濃厚氛圍。緊緊圍繞領導幹部和青少年兩個重點,在縣政府全體會議、縣委常委會專題報告生態檢察工作,助推依法行政。建成安康首家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分批組織小學至高中學生來基地參觀學習,真正做實法治教育“要從娃娃抓起”。




來源:平利縣人民檢察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