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臺銘跑到海外建廠:美國富士康工人,平均年薪高達35萬元

郭臺銘跑到海外建廠:美國富士康工人,平均年薪高達35萬元

在2018年6月底,富士康電子為其位於威斯康星州的液晶面板新廠舉行了奠基儀式。此次預計將為威斯康星州創造13000個就業機會,每個崗位平均年薪達到53000美元(約合35萬元人民幣)。這就意味著美國富士康工人平均月薪高達到2.9萬,這幾乎是國內工人的十倍薪酬。

富士康去年7月宣佈拿100億美元,在威斯康星州格林菲爾德設立8K顯示屏工廠,項目計劃於2020年內落成。新建工廠將佔地3000英畝、面積約2000萬平方英尺,預計建築時間歷時兩年、將僱用1萬名建築工人。而富士康也將成為美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製造業工廠之一。

郭臺銘跑到海外建廠:美國富士康工人,平均年薪高達35萬元

威斯康星州面板廠是富士康在美國投資計劃的首個項目,是在美國打造 8K+5G 生態系統計劃的組成部分。其實郭臺銘在近些年早就意識到廉價勞動力時代已經過去了,機器換人已是必然趨勢。

此次赴美建廠,富士康選擇了自動化程度較高的液晶面板業務,人力成本佔比大大減少。富士康會願意在威斯康辛洲作為他們的總部和工廠選址,原因其實也非常明顯,就是當地州會在未來15年提供合共30億美元的稅務優惠,這是個極大的誘因讓富士康決定落戶於此。

業內人士表示,在美國開建面板工廠,有望降低富士康從亞洲工廠運送大屏幕電視的物流成本。富士康北美TV代工廠原本主要集中於墨西哥,在本土市場需求增強和政府力挺的大環境下,組裝產線遷至美國設廠有助於增強富士康在該美國市場的話語權。不過,美國目前的製造業基礎並不健全,產業鏈配套資源及環境處理等相關方面都會面臨挑戰。

富士康最初是在1974年成立的,當時是一家生產電視機塑料部件的低端製造商。上世紀80年代,它進入了個人電腦連接器領域,與康柏(後來與惠普合併)和戴爾等早期的美國電腦製造商如建立了重要的合作關係。

郭臺銘曾回顧了富士康進入深圳的創業史,那年,38歲的郭臺銘從美國回到山西老家探親,聽說當時的深圳已是改革開放的熱土,於是專程來到深圳考察投資環境。考察完畢的當年,也就是1988年,郭臺銘迅速租用了寶安西鄉一處廠房,開始做電腦接插件的來料加工。

郭臺銘跑到海外建廠:美國富士康工人,平均年薪高達35萬元

2000年成為鴻海歷史上最重要的轉折點之一,從零組件到組裝,從個人計算機到服務器,從遊戲機到各種科技產品,鴻海的產品和客戶開始多元化,當年營收一舉達到230億元,鴻海也從“機械時代”邁入“數字時代”。

毫無疑問,蘋果是富士康最大的客戶。從90年代成為蘋果供應商,早期為Mac 電腦生產框架,2007年開始接下iPhone訂單。郭臺銘為此很得意,“喬布斯為什麼要把iPod、iPhone全部交給我?因為只有我能做。”

早在2005年,富士康就做到了“982”,意思是98%的產品可以2天內出貨,這個速度,整整領先了其他同行3天。隨著富士康迅速發展壯大,其擁有近百萬員工及全球頂尖客戶群,成為了全球最大的電子產業科技製造服務商。

2017年富士康位居《財富》全球500強第27位。在短短數年間,從雲計算、物聯網、大數據、工業4.0自動化,到醫療健康、AI、8K+5G、電動汽車,富士康的投資與佈局幾乎沒有邊界。

過去三十年,郭臺銘大手筆佈局未來全球最大製造基地,在中國從珠三角到長三角到環渤海、從西南到中南到東北建立了30餘個科技工業園區、在亞洲、美洲、歐洲等地擁有200餘家子公司和派駐機構。

郭臺銘曾針對廠址選擇表示," 我們的原則是,從比較利益的觀點來看,哪裡生產有利,就在哪裡生產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