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級文保單位餘氏家廟建設軼事

省級文保單位餘氏家廟建設軼事

作者:餘應治

五代時,餘氏江西長茅始祖餘良的曾孫餘裴舉家遷至平江木瓜高坪,被尊為遷平始祖。其後人在木瓜本境曾三次建修家廟,皆因世亂無常,歷經興廢,早期建設情況已無從考證。有文字可考的餘氏家廟始建於清乾隆四十五年(1783),同治十年(1871)和1947年先後兩次整體重修。

該建築為磚木結構,由前八字門樓、大門、東西廂房、亭子、正堂五個部分組成,佔地2810平方米,建築面積1625平方米。空間佈局集廳、堂、亭、池於一體,家廟前匝以三面牆垣,牆垣闢正門及左右門,右門額為“入孝”,左門額為“出悌”。

餘氏家廟建築格局獨特完整,是清代祠堂建築的重要載體。結構裝飾手法講究,正殿和東、西廂房均為硬山式,樑架均為臺式結構,樑柱雕刻精湛,富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和創造性。駝峰雕刻各種龍、鳳、花草、人物故事等,並飾彩畫,可謂金碧輝煌,鮮豔華麗、生動流暢。尤其令人驚歎的是樑柱駝峰雕刻彩畫無一雷同,至今豔麗無比,栩栩如生。屋頂三層六角亭是整個家廟藝術價值最高的部分。亭子的第一層按春夏秋冬,依次雕畫著牡丹、荷花、菊花、梅花和禽鳥,色彩與造型頗具特色。頂部六角部位飾演垂蓮柱,柱與柱之間雕刻花板連接。同時,琉璃脊飾製作精美,形象豐富,正脊琉璃鑲嵌,製作堪稱琉璃上品。集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於一體,具有豐富的歷史信息和文化內涵。2002年5月被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慕名選址

元代著名詩人胡天遊(1288—1368),原居大坪莊樓(現石牛寨鎮莊樓村),因其姐居木瓜,後遷木瓜大陂段(現木金鄉南塘村三房頭屋),中年之後隱居自樂,常與名士高人飲酒賦詩,其中與之來往唱和最親密者則是其內兄餘牧山。餘在和胡的詩中有“舊結朱陳自祖宗,詩書門弟果相同。我居南嶽松林側,君住畫橋湖水東……”的詩句在當地流傳已久,使木瓜的“南山”(即詩中“南嶽”)也遠近聞名。

餘氏重修家廟自然選其名山,於是擇址於木瓜南山松林右側,山形“水聚天心”,坐南朝北,規模宏大,極其壯觀。後因年深日久,基石風化,屋頂破漏,岌岌可危。1947—1949年又進行了一次全面修繕。以後,木瓜余姓每年(“文革” 外)農曆正月初四日在這裡舉辦隆重的祀祖活動。據說,這一天是木瓜余姓歷史上一位大孝子的生日,以此弘揚孝悌之風。

清廉風範

家廟全面整修,耗資多,工程大。為確保優質高效如期竣工,族人對工程規劃尤為慎重。先由所屬十二房分別擬一套規範草案,統一在家廟祖宗牌位前宣讀講解,再選擇最佳方案。當十二房的方案全部宣講完後,經過充分醞釀,最後一致同意採用萬鍾房餘田伯提供的方案,並決定由田伯工程總管。其實,各房規劃內容各有所長,總體不相上下。原來萬鍾房的方案最令人信服之處在於:主管人員不要報酬,不吃公飯,完全無私奉獻。

三年間,餘田伯不負眾望,夜以繼日,堅守在工地上,從沒領過分文,也沒在公共食堂吃過一餐飯。每當工匠吃飯時,他獨自匆匆忙忙回到木瓜對面的家裡吃飯。他自己以身作則,對工匠和小工也管得極嚴。有一天,一名小工在工地上做了一個水勺收工時準備帶回家,被田伯發現後,硬是責令其交出來了。在場的人都勸他高抬貴手,放過這一次。他說:“有其一就有其二,絕不能開了個壞頭”。由於田伯的公正無私,真抓實管,從開工動至1949年竣工,整個過程風清氣正,秩序井然,無論工程質量還是財務收支都未出過任何問題。現在,田伯的後人興旺發達,人們將其歸功於他當年功高望重,祖宗庇佑。2015—2016年,家廟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修繕,餘雪厚等幾名分管人員,廉潔自律,從嚴監管,整個工程圓滿完成,族人交口稱讚,這是田伯遺風的發揚光大。

工匠精神

在家廟的修繕過程中,還有一位掌大架(相當現在的總工程師)的木工大師功不可沒。餘希宜,木瓜大橋人,祖上幾代做木工,技術單傳。平時,本地的桌椅板凳之類小生意很少去做,名聲並不大。甚至日常生活中還有點呆頭呆腦,人們都叫他“稀泥巴”。但修家廟這樣的大工程,卻非他這樣的木匠世家莫屬。開工前一天,他來到家廟,在祖宗牌位前三鞠躬後,在大廳中間擺起兩扇大門,拿起墨斗開始作起圖來,忙活了一天,到傍晚,整個家廟維修的設計圖全出來了。尤其是中間的六角亭,結構錯綜複雜,但描畫得更加精細,不過只畫一個角。

施工過程,作為技術總管的餘希宜平時也不做什麼具體事,東走走西瞧瞧,真的如“稀泥巴”一般。但在施工質量上他是眼裡容不得一點沙子的。他要求砌的牆不僅要平正,而且每一口磚都先要有專人在磨石上打磨得方方正正、清清秀秀,砌磚時只能抹一點點石灰粘合下,這樣成的磚縫就勻勻稱稱成一直線。發現誰磚磨得不平,誰牆砌得不標準,一律返工。他話語不多,但鐵面無情,說到做到。因為要求太高,一個磚匠一天也只能砌那麼十來口磚,這樣砌出來的牆貼實緊密如鐵一般堅固,連釘子都釘不進去,故有鐵祠堂之稱。傳說餘氏家廟做成後曾有一盜賊去偷裡面的東西,挖三個晚上連一塊磚都未能搬動只好作罷。

從不自己動手的希師傅到最後兩個月才動手做起木工活,但做的也不是什麼大部件,整天就在削一些大大小小的木榫。人們覺得很奇怪,你一個這麼大的師傅加總管,就削幾個木榫而已。一個做小工的有意搞點惡作劇,在亭子木件安裝那天偷偷拿掉兩個木榫。結果,亭子安裝時本來一切順利,但裝到最後一根枋時,木榫沒了。“誰拿了,趕快拿出來!”希師傅大喝一聲。人們鴉雀無聲,其中一人說“是不是你削少了?”“誰說的,一個不多,一個也不少的。”那小工出來從衣兜裡拿出兩個木榫,恭恭敬敬地送到希師傅面前。當最後兩個木榫安裝上去,整個亭子建設圓滿竣工,人們紛紛伸出大拇指連聲稱讚“大師傅,了不起,了不起!”工地上頓時爆發出一陣雷鳴般的掌聲,經久不息。

建材採集

維修動工了,首先要考慮的是大梁。根據族人提供的線索,在花鄧大山裡一個叫甲板灘的地方找到了一棵大松樹,高聳入雲,要兩三個大人才合抱得了。大樹四周綠蔭如蓋,甚是陰森。當地人說這是一千年古樹成精了,千萬砍不得。餘希宜不信邪,偏要一試。他在樹上刨去一塊皮,用墨斗在上面彈了一根線走了。第二天再來看時,墨線竟然消失了。他連續彈了三天的墨線,都神奇地消失了。果然,此樹非同尋常。第四天,他帶上3斤錢紙箍香,來到樹下,點上香,一邊燒紙一邊振振有詞:“千年神樹:今有木瓜余姓維修家廟,請您出山作棟樑之材,永受萬年香火”。接著,一連三巽卦落地,眾人動手,順利將樹砍下,經初步加工做成兩根大梁,一路下山,暢通無阻。

除大梁外,最難的是十四對麻石柱子材料的採集,按設計每根柱頭由柱墩、中柱、頂柱三段組成,全長約十米,柱子四面寬四十八釐米,每段石柱二三千斤至五六千斤。石材採自離祠十多里的下江村暗洞山裡,當時無公路、汽車、起重機之類,如此重的石柱是如何運送和樹立組裝的呢?據老人們說,當年石柱出山是用圓木墊底一寸寸推著滾到木瓜河邊的,然後由三十六個壯漢當肩順河道抬來的,裝柱時先放好柱墩,然後兩邊各扎一排由下而上的寬架,仍由三十六人抬上去安放的。抬柱用的棕繩有茶杯那麼粗,做一根要花八十斤棕,至今還有人保存著當年抬石柱的粗大棕繩。

鄉誼佳話

大梁很重,需要32人同時抬起,路上容不下,只能挖掉田埂,從田中經過。木瓜塅中住著3戶黃姓人家。當抬梁的隊伍要挖掉他們的田埂從田中經過時,有人出來阻撓,雙方鬧起來了。後來,大橋林家邊的黃炳生(時任縣八完小校長,社會名流)出面,對黃家人說:“我們與餘大姓向來連居共棟,遠親不如近鄰吧。他們建祠堂,我們理應大力支持。鏟壞個田埂是小事,傷了和氣是大事,快送魚送肉去作賀。”黃先生的一席話,令黃家人茅塞頓開。於是,第二天,黃家人挑著魚、肉、黃豆等一擔東西到餘氏家廟道賀來了。當年年底,黃姓也在木瓜里仁修黃氏家廟,資金有困難,餘氏家廟修繕理事會還借款給了黃姓。餘、黃兩家和睦相處的事蹟在當地傳為佳話,感動了各姓的人。工程竣工慶典時,許多姓氏派代表前來致賀。百里外的白雨湖余姓還送來了國民黨陸軍中將餘韶(後任湖南省人民委員會參事、省政協委員)題贈的“本支百世” 牌匾。“文革”期間,破“四舊”立“四新”,聽說紅衛兵要拆掉六角亭,剷掉牆上的壁畫,家廟附近的人不分姓氏連夜用泥漿將壁畫全部覆蓋,後來紅衛兵來了只好不了了之。2016年開始,對家廟再次進行了全面維修。次年10月竣工時,附近各姓聯合送來一塊大匾,上書“誼若同宗”,這正是同鄉厚誼的真實寫照。

旅遊勝地

餘氏家廟,坐南朝北,背倚南山,前臨木瓜河,北對白石嶺、石牛寨,遙瞻幕阜、黃龍。左有良田村舍,風光如畫,右有小鎮集市,商賈雲集。距縣城70公里,處平虹(平江—虹橋)公路、木龍(木瓜—龍門)公路交匯點,車水馬龍,川流不息,實為訪古觀光的好去處。

湖南省委書記熊清泉,岳陽市委書記羅桂求、市人大副主任歐陽浩等領導先後來此參觀,並指示縣鄉政府要切實保護好文物。上世紀八十年代,曾有一位省建築方面的專家帶領助手20多人在木瓜長住半個月之久,對餘氏家廟進行了周密的考察,並繪成詳細的圖紙。他對當地群眾說:“餘氏家廟是我國長江以南到目前為止保存最好的姓氏祠堂,尤其那個六角亭僅此一處,價值特高。”2004年,筆者陪同湖南大學土木建築系巫繼光教授連續考察了平江東片五六個各姓氏的家廟,他對餘氏家廟保存之完好、藝術價值之高給予最高評價。

2015年開始,平江餘氏十大支系雖然遷平時間和來處有所不同,但齊心合力,共同捐資400多萬元再次維修木瓜餘氏家廟和安定白雨湖餘氏宗祠。現在,餘氏家廟裝修一新,更加安全牢固,雄偉壯觀。內面不僅供奉著平江餘氏的祖宗雕像和牌位,而且展出傳統的“二十四孝”圖和平江餘氏歷史名人事蹟,成為平江四萬余姓族人共同祀祖的地方,也是對子孫後代進行思想品質、傳統美德教育的基地。

隨著平江全域旅遊的深度開發,餘氏家廟與石牛寨景區,木金的穿巖、平江八景“華蓋峰”及長壽的紅軍營等連成一片,將成為湘鄂贛三省交界旅遊觀光的經典線路。

(作者系木金鄉人,平江縣教育局幹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