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城鐘鼓樓,是當地人的一種情懷,也是“神電衛城”興亡的見證者

電城鐘鼓樓,是當地人的一種情懷,也是“神電衛城”興亡的見證者

我很想去一趟西安,看看那鐘鼓樓,聽聽那“晨鐘暮鼓”聲,看看這座極具歷史文化底蘊的古城。可是,終究沒有去成功,沒能一睹西安鐘鼓樓的風采,有些遺憾。

雖然沒有去到西安,但我在別處有幸看到了另外一座明朝的鐘鼓樓,它雖然沒有西安鐘鼓樓那樣雄偉,卻也有著屬於它自己的、獨特的文化歷史,它就是——電城鐘鼓樓。

電城鐘鼓樓,是當地人的一種情懷,也是“神電衛城”興亡的見證者

西安鐘樓

電城鐘鼓樓的現狀

隨著社會的發展,到處都是繁華一片,熱鬧非凡,連電城這樣的小鎮也不例外,熙熙攘攘,吆喝聲不絕於耳,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實際性的提高。但是,與此同時,很多歷史文化、古建築也因為沒保護好而消失了在我們的面前。

在電城城區,現在很難再找到一種古代建築,留下來的只有聳立於十字街口的鐘鼓樓!可是,曾經的“晨鐘”已經投入了火爐,不知所蹤;整座古樓空無一物,除了整體的建築結構,只留下那二樓嵌入牆上的半米見方的殘碑(近些年來,古樓重修,還原了不少“老物件”,琴棋書畫都有)。

電城鐘鼓樓,是當地人的一種情懷,也是“神電衛城”興亡的見證者

電城鐘鼓樓

鐘鼓樓位於廣東省茂名市電城鎮的十字街口,建於明朝天啟七年(1672年),命名為“鐘鼓樓”。

到了崇禎二年(1629年),知縣李祁又將樓更名為“文昌閣”,並且題額曰:“雲門”(在今洞門上方還嵌橫額“雲門”石匾,書法蒼勁)。

清康熙年間,知縣郭指南籌資進行重修。嘉慶二十三年,知縣蔣善功進行了一番修葺,在往後的滄海桑田中,鐘鼓樓倖存至今。

電城鐘鼓樓是一座磚木石混合結構的三層城樓式建築,通高13.1米,佔地面積340平方米,是當時電城鎮最高的建築物。而在底層,是石砌券拱門洞,高4.1米,寬4.25米,洞縱深15.2米。

電城鐘鼓樓,是當地人的一種情懷,也是“神電衛城”興亡的見證者

石砌券拱門洞

人們是這樣描述鐘鼓樓,樓閣高聳,懸山頂,灰雕脊,重簷斗拱,畫棟迴廊,紅牆碧瓦,典雅古樸,氣勢恢宏。

由此來看,鐘鼓樓確實是茂名少有的古建築,它是茂名市僅存的明代鐘鼓樓,現已公佈為茂名市文物。雖然它不是很雄偉,但也氣勢不凡,也極具歷史文化底蘊。

電城鐘鼓樓,是當地人的一種情懷,也是“神電衛城”興亡的見證者

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電城鐘鼓樓

何為鐘鼓樓?

鐘鼓樓是中國傳統建築之一,是鐘樓和鼓樓的合稱,主要用途是報時,“晨鐘暮鼓”說的就是鐘鼓樓。

在那時晨工具不夠普及的年代,而有些行動又需要時間來協助,比如裡坊制的城市實行宵禁......這樣一來,鐘鼓樓就應運而生,政府通過城市中的鐘鼓樓來報時,以此來提醒百姓:現在是何時,何時出去,何時歸來。

電城鐘鼓樓,是當地人的一種情懷,也是“神電衛城”興亡的見證者

鐘鼓樓

鐘鼓樓一般有兩種,一種建於宮廷內的(始於隋代,止於明代),一種建於城市中心地帶,多為兩層建築。而鐘鼓樓除了報時的作用外,有時還會作為朝會時節制禮儀之用、或是專供佛事之用,比如唐代的寺廟內也會設置鍾、鼓,專門用於佛事。

到了今天,很多的鐘鼓樓已經毀於一旦,現存最古老的的鐘鼓樓是西安鐘鼓樓,建於明洪武年間,一鍾一鼓,兩座古樓,相互映襯,成為了西安地標性建築。

電城鐘鼓樓,是當地人的一種情懷,也是“神電衛城”興亡的見證者

電城鐘鼓樓中的大鼓

一般來說,鐘鼓和鼓樓是分開的,比如西安的鐘鼓樓,兩座樓相隔200米左右。但是,由於一些原因,鐘鼓也會設置在一起,比如電城的鐘鼓樓就是建在一起的,在城臺二樓上,一邊是大鐘,一邊是大鼓。

除了鍾、鼓設置於一樓,電城鐘鼓樓還有一個特別之處,就是:它不僅僅是用於報時,還是一座烽火臺。

是鐘鼓樓,亦是一座烽火臺

現在,我們在地圖上還可以看到,電城西達高州、化州,北上廣府、肇慶,東臨陽江,南是博賀港,可遠達全國各地,地理位置不錯。因此,在古代交通不利、信息技術不夠發達的情況下,電城憑藉自身的地理優勢,成為了粵西一個重要要塞

電白縣城為四邑交通要道,北上廣肇,南下雷瓊,西入高化,都從這裡經過。還有大路可通縣內各圩場、裡圖。水路自南門外的蓮花洋,上通廣州、江浙、天津,下達雷瓊,外接安南諸國,成為“粵西咽喉”重地。


電城鐘鼓樓,是當地人的一種情懷,也是“神電衛城”興亡的見證者

倭寇侵擾 城池示意圖

在明朝,倭寇、海盜會經常騷擾沿海地區,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百姓深受其害。在知道情況後,朱元璋開始了一系列的戰略部署,在倭寇經常出沒的地區,建起衛城,安排軍隊常年駐守,以保一方太平。

洪武二十四年(1391),明朝廷在電城設立了神電衛城。

此後,經廣東都指揮使花茂的批准,在指揮使王彪和千戶張貞的指揮下,一座方城在今電白縣白石坡赫然而起,這就是神電衛城。城池縱橫恰好一平方公里,以土為牆,城呈正方形,四方各開一門。

在城中設的一座烽火臺,應是鐘鼓樓的前身。

電城鐘鼓樓,是當地人的一種情懷,也是“神電衛城”興亡的見證者

烽火臺示意圖

神電衛初置於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至清雍正三年(1725)撤銷,前後經歷了兩個朝代,歷時334年,當年駐紮的是電白所有駐軍中駐紮時間最長、編制級別最高、統兵人數最多、軍事影響力最大的一支軍隊。——《電白縣誌》

神電衛是明代廣東防禦海盜、倭寇侵擾的24個海防要塞之一,隸屬廣東都司前軍都督府,管轄電白、茂名(含今高州市、茂名市茂南區)、信宜、陽江和吳川等縣的治安防務工作。

一座古城的象徵、見證者

初時,神電衛城只是一座結構簡陋、功能並不多的城池,僅僅是作為駐兵紮營、臨時居住、防禦倭寇侵擾的海防要塞。

在城中心建起的鐘鼓樓,也僅僅是一座烽火臺,是為了防止敵人入侵而建的,白天施煙,夜間點火,與其他烽火臺相連,傳遞消息,並不是用於報時。逐漸的,鐘鼓樓出現了,每遇海盜倭寇擾城,即鳴鐘擊鼓以示警,讓城中軍民防災禦敵。

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神電衛城多次被毀,又多次重修,最終還是消失在眾人的眼前。現在,我們只能從僅有的史料中再一睹它的芳容。

電城鐘鼓樓,是當地人的一種情懷,也是“神電衛城”興亡的見證者

在現在的地圖上,我們還是可以明顯看出這座古城的規模,古城以鐘鼓樓為中心,向四周輻射,四邊分別是東、西、南、北大街,以前的城牆現成為了四條道路,整個城池規模不小。

電城鐘鼓樓,是當地人的一種情懷,也是“神電衛城”興亡的見證者

中間建築為鐘鼓樓

在寫這篇文章時,我想過恢復古城的芳容!於是,我查閱了很多關於電城鐘鼓樓的資料,在《電白縣誌》上,我大致可以知道這座古城的規模!

永樂七年,神電衛指揮使俞林在土城牆外砌上了磚石,整座城周長3300米,牆通高5.2米(牆體高3.6米、堞高1.6米);設有東南西北四城門,城門包上鐵片,門臼用鐵鑄造,堅固牢靠;在四個城角上各有一座城樓,高聳、翹角垂簷。

電城鐘鼓樓,是當地人的一種情懷,也是“神電衛城”興亡的見證者

古代城池示意圖

成化三年,電白縣治從高州長坡舊城遷到了神電衛城,衛、縣同治,電城成為當時粵西地區的經濟、文化、軍事中心,神電衛城也達到了鼎盛!

此後,神電衛城除了永樂時期的基本設置外,還增加了不少防禦設置,周圍長達4620米,高約6.6米;設有五個城門,有6個城樓,一座鐘鼓樓。

在城邊,還有長達數千米(約4900m)的護城河,城外還有40多個敵樓,四面設有“射擊孔”。同時,還在沿海蓮頭、雞籠山、博賀還立了炮臺,置大炮12門,大大地加強了衛城的防禦能力。

電城鐘鼓樓,是當地人的一種情懷,也是“神電衛城”興亡的見證者

護城河示意圖

如今,城內的明清居民樓早已不見了!但是,我用聽當地老人所說的,加上《電白縣誌》、《電白史話》裡的一些描述,大致想象了一下這座古城!

站在十字大街上的鐘鼓樓,這裡是全城的制高點,向四周瞭望,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風格別緻的書院廟堂、衙門、參將府等機構,然後是四條大路直達四門,劃分出城池的基本結構(東門叫承恩,西門叫武安,南門叫永寧,北門叫長樂)。

在旁邊分別是南圩(南門大街)、北圩(北門大街)、十字街圩(四牌樓下)和晚市(鐘鼓樓下),所謂圩就是集市,往來的商戶在此交易、售賣商品。

除了這些建築,城內是清一色的灰瓦屋脊(明朝普通百姓的房屋只能用黑白兩色),星羅棋佈的池塘,綠油油的菜園、碩果累累的果園。

在大街小巷之中,人頭攢動,商戶的吆喝聲不絕於耳;阡陌之間,男人在農田辛勤耕種,婦女在採桑織布,老人在大樹下乘涼閒談,孩童則是在相互追逐嬉戲,一派田園好風光。

電城鐘鼓樓,是當地人的一種情懷,也是“神電衛城”興亡的見證者

古城夜景示意圖

回過頭來,在城牆上,守城的將士正在值守,拿著武器來回走動,預防有外敵來犯。有的將士則是在窩鋪裡休息著、閒談著,等待“接班”。

在城邊,護城河奔流入海,河水清澈見底,水面上的浮萍隨風而動,有時還可以看到魚兒在水中嬉戲、追逐。岸邊則是一大片的竹林,風一動,吹起一片“竹海”,颯颯作響。

往遠處看,北邊是樹木繁茂的莊山,飛瀑雷鳴,山中時而還會冒出一縷縷青煙(山中有佛寺);南邊是一望無際的南海,暖風陣陣,讓人神清氣爽;在城東西兩邊,則是一覽無遺的平原地區。也怪不得有人感嘆,真是一座易守難攻的城池!

電城鐘鼓樓,是當地人的一種情懷,也是“神電衛城”興亡的見證者

莊山下的“神電衛城”

鐘鼓樓從神電衛城建起,就一直在,成為這座古城的見證者!

它看到了:兩個朝代,334年,當地的百姓和神電衛的將士在享受田園生活時,還抱著視死如歸的心態,積極地與海盜、倭寇展開鬥爭,一次次打敗前來的倭寇,只為了保衛自己的家園。

消失不見的古城

到了今天,曾經的古城似乎已經消失殆盡,城牆被推倒了,護城河也逐漸被菜園所佔領了,看不出以往的河床了,曾經的“灰瓦屋脊”也變成了一座座高樓,不見古城當年風采。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座古城的消失呢?在《電白縣誌》上,我找到了答案:

民國二十六年(1937)“七七事變”,日本人入侵中國。民國二十七年(1938)十月以後,日寇飛機、軍艦不斷轟炸、炮擊電白沿海圩鎮。民國二十八年(1939)二月,日機狂炸電城,縣立中學校舍及附近民房多被炸燬。

在那兵荒馬亂的時代,神電衛城像很多古城一樣,也沒逃過“被毀”這一劫。日寇的轟炸,讓原本高聳的城牆毀於一旦,城中也被炸成一片廢墟。

電城鐘鼓樓,是當地人的一種情懷,也是“神電衛城”興亡的見證者

廢墟

據當地的老人回憶,當時城中的很多房屋都被炸燬,死傷慘重,橫屍遍野,縣長為了保證當地居民的安全,方便他們逃離,就下令把城牆拆毀。

後來,日寇撤離了,城牆也拆得所剩不多了。這時,城裡城外的人,又開始搶城牆磚,還未拆的城牆,也被搶磚的人拆毀了。這對於古城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現在,在電城的一些老房屋的牆壁、圍豬圈的牆上,我們還可以看到有很多大塊的、粗糙不平的磚頭,這些都是當年從城牆上拆下來的磚石,有些磚石上還鐫刻著年號。

就這樣,日寇的轟炸、人為的拆毀,城牆消失了,神電衛城似乎也跟著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唯有那座立在城中心的鐘鼓樓還在,在那告訴世人:這裡不僅僅是電城,還是曾經的神電衛城。

結語

清晨,在路邊的小攤,喝著大碗茶,吃著馬拉糕,欣賞著這座鐘鼓樓的風采。過一會兒,拾級而上,想一睹神電衛城的昔日風采。

可是,到了城臺,只見那高樓擋住了視線,城牆“傷痕累累”的,完全不見當年神電衛的風采。

要想恢復古城的風貌,這是不切實際!但是,電城鐘鼓樓作為這段歷史的見證者,亦是當地人的一種情懷(當年的鐘鼓樓當過茶館,當過文化站,成為一代人美好的回憶),切勿讓它消失了!

【小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