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祕老銀川:“鐘鼓樓”上沒有鍾


探秘老銀川:“鐘鼓樓”上沒有鍾

鐘鼓樓臺基始建於清道光元年(1821年),為寧夏知府趙宜喧主持建造,並手書了洞額石刻題記。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寧夏地方紳商捐資在臺基上又建了三層樓樑架,後因“款絀停輟”。

直到民國6年(1917年),才由寧夏縣知事餘鼎銘接續重建,並在四角增蓋了券棚頂角坊。落成後的鐘鼓樓,曾懸大鐘一口。

鐘鼓樓是一座具有革命紀念意義的古代建築物。


1926年,國共合作時期,寧夏第一個中國共產黨的組織——中共寧夏特別支部,以及國民黨縣黨部的辦公地址,就設在鐘鼓樓上的東北角坊。


1949年9月23日,寧夏解放,9月2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十九兵團司令員楊得志、政委李志民,以及寧夏地方知名人士,一同在鐘鼓樓上檢閱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入城儀式。


新中國建立後,人民政府對鐘鼓樓進行了多次加固維修。


現在,鐘鼓樓為寧夏和銀川市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了年紀的老銀川人還依然把鼓樓叫做“鐘鼓樓”。


“鐘鼓樓”上沒有鍾

“鐘鼓樓”上面沒有鍾,為什麼還叫“鐘鼓樓”?


這就是當年抗日戰爭時期,銅鐘懸掛在鼓樓上當作空襲警報器的緣故吧。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侵佔綏遠省的日本飛機曾三次盤旋寧夏省城進行襲擾轟炸,當時寧夏省城的馬鴻逵駐軍還沒有空襲警報器,為了防止日本飛機的空襲,馬鴻逵下令把閒置在省城內小關帝廟處的4.2噸重的大銅鐘,搭上梯子讓士兵人拉肩扛往鼓樓上懸掛,並派一個排的士兵輪流日夜看護,只要聽到日本飛機空襲的聲音,士兵們就用懸好的大粗木樁猛擊銅鐘,鐘聲就代替了空襲警報器,鐘聲“咚、咚”一響,整個寧夏省城的老百姓都能聽到。


日本飛機第二次空襲寧夏省城時,這口大銅鐘還真派上了用場,鐘聲一響,省城老百姓就四處躲藏,從而避免了更大的傷亡。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鼓樓上的銅鐘完成了其歷史重任。民國寧夏省政府把銅鐘從鼓樓取下,放置於“中山公園”蓬萊島山上。


自此以後,寧夏省城的老百姓就把沿襲鼓樓的老稱謂改叫為“鐘鼓樓”。

大銅鐘的故事

說起銅鐘,還有一段歷史故事呢。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朱元璋的將領王清、張秦在收復寧夏時,繳獲了被燒燬一寺廟中的一口殘鍾,後將此事上奏朱元璋,朱元璋看奏後下旨“此鍾勝鼓鳴”隨撥銀萬兩,加銅改鑄為銅鐘。


王清、張秦得此鍾後與元朝潰軍激戰數十次都敲響銅鐘以壯軍威。


元朝士兵聽到鐘聲猶如聽到炮聲,十分害怕。棄甲拋矛,不戰自降,王清、張秦的將士聽到鐘聲,士氣大振。據傳聞,數次戰鬥,拉銅鐘的戰車壓壞數十輛,累死百頭黃牛,後來戰事平息,大銅鐘遂存入明朝駐寧夏省城兵營。


清朝末期,歷經數百年的銅鐘,在戰亂中沉睡於寧夏省城南門外深水湖中,後來被清軍發現撈出,放置在寧夏省城內小關帝廟處(步行街原市公安局位置),該地方當時也是民國寧夏時期的陝西省商人會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