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意的小王-鼻咽癌科普文#健康過五一#

小王是一家公司職員,說是小王,其實年齡也不小,今年38歲,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青壯年。作為公司的骨幹,小王平時工作繁忙,壓力較大。這不,2月前就出現了涕中帶血,因為回吸的鼻涕中只有少量的血絲,他就一直以為是天干地燥,沒當一回事。老婆很關心她,一直讓他多喝開水,血絲也是時有時無,他便沒當一回事。

1月前小王“感冒了”,出現了鼻塞不適,有時還有點耳鳴耳悶,“工作太忙了,抵抗力都低了”他向老婆抱怨道。平時不生病的他,最近“感冒”也不好,吃了感冒藥也不見效果。

這天早晨,小王像平常一樣早起洗漱,整理衣領時好像碰到脖子有腫塊,這下他有點心慌,馬上喊來老婆,反覆觸摸之後,發現左側的頸部有一個小核桃大小的腫塊,這下小王再也淡定不了啦,向公司請了假,來到本市三級甲等醫院就診。腫瘤科的醫師很專業,做了鼻咽及頸部磁共振,不查不要緊,一檢查,還真發現了大問題:小王得癌症了--鼻咽癌,而且還不是早期!


大意的小王-鼻咽癌科普文#健康過五一#

鼻咽正常解剖


大意的小王-鼻咽癌科普文#健康過五一#

小王得鼻咽MRI檢查結果

患者朋友可能對這個癌症不太瞭解,其實鼻咽癌是我國高發惡性腫瘤之一,發病率為耳鼻咽喉惡性腫瘤之首。鼻咽癌是指發生於鼻咽腔頂部和側壁的惡性腫瘤。常見臨床症狀為鼻塞、涕中帶血、耳悶堵感、聽力下降、複視及頭痛等。

鼻咽癌的病因尚不明確,發病因素是多方面的。目前認為鼻咽癌是一種多基因遺傳病。其發病有明顯的地域及種族差異,並存在家族高發傾向。它的發病涉及多個基因之間或基因與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目前較為肯定的致病因素有EB病毒感染、化學致癌因素或環境因素、遺傳因素等。

耳鼻症狀、頭痛、面麻、複視、頸部腫塊是鼻咽癌患者最常有的主訴,但由於發生的部位不同,外侵的部位不同,生長的快慢不同,可有不同程度的臨床表現。下面分別加以闡述:

(1)血涕:佔初發症狀的18%~30%,確診時超過70%的患者有此症狀。回吸性血涕一般為鼻咽癌外生型病變的早期表現之一,尤以清晨起床後回吸血涕更有診斷意義。

耳鳴及聽力下降:原發於鼻咽側壁咽鼓管咽口、隆突的腫瘤常引發咽鼓管通氣及內耳淋巴液循環障礙,造成鼓室負壓,出現一側耳鳴耳門、堵塞感及聽力下降。鼻咽癌好發於咽隱窩,單純一側耳鳴耳悶也是鼻咽癌的早期表現之一,確診時約80%的患者有此症狀。

鼻塞:腫瘤增大侵入後鼻孔和鼻腔,可引起進行性加重的單側或雙側鼻塞,確診時約40%的患者有此症狀。

頭痛:初發症狀為頭痛的患者約20%,確診時約50%~70%,多表現為持續性一側的偏頭痛。多因合併感染、顱內受侵以及腫瘤侵及骨膜、筋膜、顱底骨等相應部位引起。

面部麻木:三叉神經受侵或受壓可致淺感覺異常,約15%~27%的患者有面部麻木症狀,是鼻咽癌前組腦神經受損發生率最高的症狀。

複視及眼部表現:主要因腫瘤侵及眶內、顱底、海綿竇、眶尖及眼外肌支配的神經而致。

頸部腫塊:鼻咽癌淋巴結轉移率高,表現為頸部腫塊,初診時達40%~50%以頸部腫塊為主訴,就診確診時發現頸部淋巴結轉移達70%~80%。

此外,根據病情進展,還有張口困難、鼻咽大出血、腦神經麻痺綜合徵等表現。

一旦出現這些症狀,建議大型綜合醫院或專科醫院專科就診,通過耳鼻喉科常規查體、完善鼻咽鏡、鼻咽MRI以及腦神經檢查,明確診斷。

一旦確診,也不用太害怕,鼻咽癌的治療方法成熟,包括放射治療、藥物化學治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手術等,鼻咽癌大多對放射治療具有中度敏感性,放射治療是鼻咽癌的首選治療方法。但是對較高分化癌,病程較晚以及放療後復發的病例,手術切除和化學藥物治療亦屬於不可缺少的手段。鼻咽癌總體預後相對較好。鼻咽癌的5年局部控制率已經上升到80%~85%。

本文前面的“小王”雖然確診已不是早期,但經過規範的綜合治療,還是順利康復了。治療後的隨診複查很重要。

鼻咽癌治療後隨診期限為終身隨診,一般情況下,在治療後1個月複查1次,以後第1~3年內,每3個月複查1次,最長不超過4個月,每年做3~4次全面檢查(包括實驗室指標、頸部腹部超聲、CT或MRI等),第3~5年內每4~5個月複查1次,最長不超過半年,每年至少1~2次全面檢查。5年後每年複診1次。

綜上可見,隨著醫學科學發展和治療技術的進步,鼻咽癌不可怕,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關鍵。平時的生活中注意環境衛生,避免接觸病毒、化學致癌因素,均衡營養,保持心情愉悅,工作勞逸結合,發現問題及時就診,可以更好的預防癌症的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