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光節10年沒了新意?粉絲懷念第一年初遇的驚豔

架著高高的三腳架,單反顯示屏上是霓虹閃爍的廣州塔的縮影,鏡頭後的攝影發燒友“鏡觀天下”告訴CBD君,這已是他參加燈光節的第十年。而今年,廣州國際燈光節正好十歲。

回想起第一屆燈光節,“鏡觀天下”讚歎不已:“非常驚豔。因為這是廣州市取消煙花匯演後舉辦的第一次廣州塔燈光秀。”過去九年,燈光節已累計吸引國內外遊客超過6300萬人次觀展,成為了許多人心目中的 “白月光”。

但也有不少人認為,燈光節問題多多。因此,恰逢廣州國際燈光節開幕,CBD君走訪了燈光節現場,街頭隨機採訪了幾位路人,聊聊他們心目中的燈光節。

燈光節10年沒了新意?粉絲懷念第一年初遇的驚豔

11月18日,2020年第十屆廣州國際燈光節正式亮燈。 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

“小蠻腰”上貼了“狗皮膏藥”

“鏡觀天下”告訴CBD君,參加燈光節幾乎是自己每年都不會落下的項目,而自己的焦點始終對著廣州塔。“主要是我個人對於拍攝其他燈光裝置不太感興趣。而且每次來燈光節,我都是帶著對廣州塔燈光秀能否出新出彩的期盼來的。”

但“鏡觀天下”坦言幾乎都是失望而歸,因為除了頭幾年,他就看不到作為燈光節的主角——廣州塔燈光秀的新意了。“其實企業自己搞的電腦效果圖是很漂亮的,但他們做不出來,而且我們最討厭的就是在廣州市民引以為傲的地標建築廣州塔上植入廣告。這在全世界大多數著名地標建築裡幾乎是絕無僅有的。”

燈光節10年沒了新意?粉絲懷念第一年初遇的驚豔

燈光節開幕當晚,廣州塔上放映著廣告。

塔身放廣告確實被詬病已久,承辦企業多次表示這是由於“收支不平衡”問題導致。但在觀眾的眼中,廣告就像是 “小蠻腰”上的“狗皮膏藥”。“這就像把自家的閨女插個草標推向市場。” “鏡觀天下”說。

不過,“鏡觀天下”對其背後原因還是表示理解,但也希望承辦方最終能夠取消塔身燈飾上的廣告,還市民一個清純亮麗的“小蠻腰”,也給每年的燈光節添光增彩。

而在小芸眼中,植入廣告也是可以被理解的,因為每年燈光節的舉辦確實很“燒錢”。同時,燈光節其實也是有新意的,如2019年,燈光節的燈光就已經從實體變成了投射。而且她也認為燈光節要搞出新意會越來越難。“燈光是有條件限制的,大多隻能在主題和內容方面變化,但去年燈光節沒有用實體燈光了,說明舉辦方還是在求變的。”

“人從眾”是常態,“交通難”成吐槽點

小芸一家可以稱得上是燈光節的忠實粉絲。自2018年帶著兒子第一次參加燈光節後,燈光節就成為了他們念念不忘的節日。“那時我小孩不到三歲。第一年帶他參加之後,他每天都問我‘媽媽,什麼時候帶我去看?’所以第二年我們在燈光節開始時就去了,而且去了不止一次。”

小芸的家不在天河,但平常飯後散步時,總能遠遠望見廣州塔。燈光節之時,也能看見微信上的“賣力”宣傳。不過,對於小芸來說,現場觀看燈光節的體驗式感覺是完全不同的,“置身其中,廣州塔的燈光和音響都讓人感覺很酷很美很炫。”

但是,對於燈光節的人流擁擠和交通堵塞問題,小芸也不得不承認,燈光節期間,廣州塔附近“人是真的多”,“我們每次都是4、5點從家裡走過去的,參加完燈光節才去吃飯,因為到地下商場的入口被封了。”

小芸還回憶,在剛開始參加燈光節時,他們只能順著人流走,否則,“小孩子可能就丟了”。而交通問題對於在廣州塔附近的上班族來說更是“恐怖”。如在廣州塔附近的上班族木木對燈光節就持反對態度。“第一年燈光節時,基本上我需要徒步走出珠江新城,幾乎所有人都只能走路,因為坐地鐵時是很恐怖的,你完全沒辦法進去。所以現在我都換了回家的路線。”

燈光節10年沒了新意?粉絲懷念第一年初遇的驚豔

廣州國際燈光節開幕。南都記者 馬強 攝

但在小芸看來,燈光節期間的交通管理是在逐步完善的。從第一年亂七八糟的“人擠人”場景,到去年開始需要預約進場及限制人流,現在他們參加燈光節已經可以悠閒地慢走了。

市民呼籲燈光節更“人性化”

據瞭解,今年,為緩和擁擠矛盾,燈光節的舉辦分為花城廣場和海心沙兩個區域。其中花城廣場區域免預約對公眾開放;海心沙區域全面圍閉,公眾需提前進行免費預約。小芸表示,雖然感受到進步,但也希望燈光節期間的管理更加人性化,如設置中途線,開放部分線路讓遊客可以到地下商業街……不過,“在人流引導管理以及路線設置上,可能還要再想一想。”

而木木則希望,如果必須舉辦燈光節,舉辦方可以嘗試將燈光節放在週末,延長開放時間。因為珠江新城本來就是交通堵塞的重災區,放在週末舉辦,可以減少對上班族的影響。

同時,木木還提議,燈光節不一定侷限在廣州塔和花城廣場,也可以嘗試放在廣州市內的眾多景點和公園舉辦,“就像在文化公園也會有花燈會,侷限在一個區域內不會擾民。或者可以放在江邊,因為這樣地方開闊,可能不會太影響到珠江新城的交通。又或者是限制遊客的參與時間,比如固定一小時,表演開始前放遊客進場,表演結束了放一批人走可能會快一點。”

採寫:實習生 梁思華 劉雅菲 南都記者 馮芸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