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遊戲力養育》:美國心理學家為中國父母量身定製的養育指南

你有沒有見過特別會帶娃的爸爸?

可能大部分人的印象中爸爸是“最沒用的母嬰用品”,可是有這麼一個爸爸,被年糕媽媽認為是最會帶娃的男人,他就是美國心理學家科恩博士。

科恩博士提出的遊戲力養育理論,影響了全球十幾個國家的家庭。

解析《遊戲力養育》:美國心理學家為中國父母量身定製的養育指南

養育孩子的前提是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

《遊戲力養育》一書中,科恩博士說:”從整個一生來看,生育孩子,養育孩子,最重要的不單是孩子是否成功成才,還有和孩子保持溫暖親密的親子關係。”

親密不會讓孩子變得軟弱,反而會讓孩子得到一種內在的力量,安全放鬆。

在成長過程中,孩子將這種安全感內化,並帶入以後所有的生活關係中,包括未來的婚姻關係以及與子女的關係等。而親密的親子關係,會讓孩子朝著好的方向發展。

所以,家長認為孩子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其實出現在關係上,解決辦法往往是先恢復關係。關係好了,教育才有效。

孩子需要的不是批評或冷漠拒絕,這樣只會造成更嚴重的關係斷裂;父母需要的也不是指責或糾正,而是傾聽與理解,這樣才能真正支持孩子。

在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中,蓄滿“愛之杯”和傾空“情緒之桶”。

解析《遊戲力養育》:美國心理學家為中國父母量身定製的養育指南

1,蓄滿“愛之杯”

比喻孩子的內心有一個杯子,裡面需要裝滿愛。傾聽孩子,關心孩子,滿足孩子的需求,陪孩子玩等都是在為孩子蓄杯。孩子在一次次感受到尊重,關愛,他們的杯子會被蓄滿。太小的孩子還無法調解自己的情緒,無法清晰表達自己的需求,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哭鬧,發脾氣時,往往是孩子的“愛之杯”空了的信號。

這個時候先給孩子蓄杯,而不是用責罵,懲罰的方式來加速空杯。孩子感受到愛,才能進行溝通。

值得注意的是,科恩博士提出,作為父母,我們內心也有一個“愛之杯”,很多時候父母對孩子毫無保留,掏盡一切的付出,忽視自己,自己的杯子空了,容易產生焦慮,造成情緒困擾,此時,我們可以讓自己休息一下,和朋友聊聊天逛逛街,或是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為自己的蓄杯。

解析《遊戲力養育》:美國心理學家為中國父母量身定製的養育指南

2,傾空“情緒之桶”

比喻孩子內心有給“情緒之桶”,比如痛苦,生氣,羞愧,害怕,嫉妒等。當孩子哭鬧,大發脾氣時,都是在傾倒情緒之桶,釋放之後能夠幫助他們恢復情緒平衡。而“情緒之桶”現需要定期傾倒,只是,孩子釋放負面情緒時,經常得不到父母的支持,“有什麼好的哭,別哭了,別哭了”,“你再鬧,我不喜歡你了”,“這有什麼怕的,你膽子怎麼這麼小”。

如果孩子的負面情緒不被允許,孩子只能通過其他的方式釋放出來,比如,向內就是攻擊自己,向外就是攻擊別人。

允許孩子用健康,正確的方式傾空情緒之桶,才能給孩子一個更好的心理狀態。

解析《遊戲力養育》:美國心理學家為中國父母量身定製的養育指南

遊戲力養育,與孩子建立深層聯結

遊戲力養育用遊戲和情緒理解的方式與孩子建立深層聯結,傾聽自己和孩子內心深處的聲音,溫柔地引導孩子向上成長。“養育最核心的三個元素是聯結、向內看和輕推,每一個都包括和自己,和孩子兩個重要組成部分。”

解析《遊戲力養育》:美國心理學家為中國父母量身定製的養育指南

1,聯結:和自己、和孩子建立深入的情感聯結。

看見孩子的感受和需求,與孩子建立深層的情感聯結,陪伴孩子,一起聊天,共同參與孩子的興趣愛好,這都是在建立親子聯結。

解析《遊戲力養育》:美國心理學家為中國父母量身定製的養育指南

與孩子建立聯結,主要通過遊戲和情緒理解。

遊戲:孩子天性喜歡遊戲,而且比起說教,控制,責罵等嚴肅的育兒方式,用遊戲的方式解決問題,緩解衝突,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

不需要多複雜的遊戲,只要陪著孩子玩一玩就好。上週末,我陪著兒子玩枕頭打架遊戲,從臥室到客廳,扔枕頭,打打鬧鬧,兒子特別高興,之後我說什麼他都很配合,刷牙,洗澡,睡覺一氣呵成,表現明顯比平常要好。

書中有一個例子,一位媽媽表示::“以前我總覺得孩子看動畫片是浪費時間,他只要一看,我就覺得緊張,我們經常因此鬧得不愉快。

有一次,孩子看動畫片的時候,我坐在他身邊一起看,我們用身體互動,像動畫片裡演的那樣互相戳對方。太好玩了,太開心了!我開始懂他了。”

遊戲力養育用情感聯結的方式改善親子關係,關係好了,相處和溝通也就自然順暢了許多。

解析《遊戲力養育》:美國心理學家為中國父母量身定製的養育指南

情緒理解,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共情。

給予孩子信任,欣賞,理解,當然不只是分享成功和喜悅,還能陪孩子一起分擔痛苦和悲傷。當孩子遇到困難,不去指責孩子“怎麼連這個都不會”,而是與他共情,理解他的挫敗感,接納他的感受,再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同時,不忘與自己進行聯結。

有一段時間,我總是容易對兒子發火,後來反思自己,與自己聯結,看見自己內心真實的需求,我實在是太累了,一心撲在孩子身上。自己的“愛之杯”都空了,沒有精力再去愛孩子了。

意識到這點,我給自己放了天假,出去走走,在家休息。放鬆過後再帶孩子,情緒已經平緩了許多。多少媽媽,在愛孩子,愛家人的同時,卻獨獨忘了愛自己。

解析《遊戲力養育》:美國心理學家為中國父母量身定製的養育指南

2,向內看:向內看自己、看孩子內心的需求。

向內看孩子:看見孩子行為背後的需求。看過一個故事,媽媽帶著2,3歲的孩子逛商場,沒逛多久,孩子就開始不耐煩,吵鬧著要回家。媽媽蹲下來剛想批評孩子,結果發現,站在孩子的角度,孩子只能看見很多雙腿,根本看不見“風景”,又何來的逛街樂趣。

很多時候,孩子並非無理取鬧,行為的背後反映著他們內心的需求。

向內看自己:看見自己的真實需求,很重要的一點是意味著家長反思自己。

書中提到一個很普遍的現象:當你趕時間,孩子卻磨磨蹭蹭。

這時向內看自己,體會一下自己的內心發生了什麼?

也許是因為羞恥感:如果遲到了,老師會不會覺得我是一個不合格的媽媽?

也許是懊惱:我是不是做錯了什麼,才把孩子養成這樣了?

或許還會串出以往的回憶,“對,小時候,媽媽就是用這種方式催促自己的。”

甚至是有些傷感:懷念以前沒有孩子的日子,多麼自由。


向內看,發現這些真實的想法,或許會讓自己痛苦,但只有直面真相,才能解決育兒問題,成為一個更有耐心、共情的父母。


同時,繼續向內看,看看孩子磨蹭背後有什麼需求?

他是昨晚沒玩夠,還沒做好上學的準備嗎?

因為父母平時都很忙,他想和爸媽多待一會兒?

還是希望媽媽溫和地提醒他,不喜歡這種嚴厲指責,催促的方式?

如果父母看見了孩子的需求,滿足孩子,孩子會願意合作,親子關係也會更加親密。

解析《遊戲力養育》:美國心理學家為中國父母量身定製的養育指南

3,輕推:輕推自己、輕推孩子,向前走一步。

有些時候,孩子面對新事物或是困難,會退縮逃避。此時,需要家長的幫助和引導,輕推孩子,也就是向前一步,這個程度不會讓孩子感到恐懼,不能接受,循序漸進的讓孩子面對。

如果說“孩子想做什麼都行”是“不推”;

“孩子只能聽我的,按照我說的做”是“強推”。

而科恩博士提出的輕推,既不過度放任,又不嚴厲逼迫,是一種堅定有愛的向前輕輕推一步。

書中舉例,女兒很害怕水,或是洗髮液流進眼睛,所以一直很討厭洗澡。過去,媽媽都是直接強迫,命令孩子必須洗澡。

瞭解到輕推後,媽媽陪著女兒一起洗澡,不再強迫控制女兒,整個過程尊重女兒的感受,握著女兒的手一起測水溫,女兒決定出水量,以及什麼時候可以洗頭髮等,一點點的引導著女兒慢慢接受洗澡整個過程。

和以往不同,這次洗澡非常順利。

“輕推的關鍵點是把孩子帶到情緒臨界點。臨界點是一個非常強大的心理位置,在這個點上,有能力面對恐懼,雖然感到害怕,但還能有所行動,至少可以往前邁一小步。”

解析《遊戲力養育》:美國心理學家為中國父母量身定製的養育指南

怎麼才能判斷出孩子是否到了情緒臨界點呢?

當孩子有一些情緒,比如,略為緊張,逃避現狀,但還沒被情緒完全吞沒,情緒良好就說明他正處在情緒臨界點上,可以輕推。

反之,如果孩子大聲尖叫或完全安靜,情緒失控時,越過了情緒臨界點,需要往後退一點。

結合孩子自身情況,輕推可以暫停,必要的時候也可以後退,但永遠不要放棄。

關鍵是我們每輕推一下、每一次暫停,都要給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哪怕輕推的過程很緩慢,也無需擔心,所有的努力都不會白費,孩子能夠感受到我們的愛和付出。

如果輕推並沒有成功,回到最初的方法,重新和孩子聯結或向內看反思自己,是不是自己的情緒出現了問題,所以沒辦法耐心地對待孩子?

輕推過程中,如果孩子感覺不到足夠的聯結和愛時,孩子不會接受。也就是說,父母不夠平靜放鬆,給孩子施壓,孩子就不會覺得這是輕推。

此時,父母需要用更多的關愛和共情,與孩子建立更親密的聯結。

同樣,輕推適用於父母,輕推自己。

如果不輕推自己,就很難在養育中得到改變;有多時候,我們總是重複那些無效的育兒方式,就算知道沒有用,也不願改變。

這就需要向內看,一步步輕推自己,改變很難,但總會在一步步中取得進步,變成更好的父母。

很贊同科恩博士說的:“對於孩子來說,最重要的從來不是擁有完美的父母,而是他的父母願意學著去嘗試。”

你在親子養育中通常遇上的種種難題,都能在科恩博士的新書《遊戲力養育》找到答案。有需要的家長可以點擊以下鏈接購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