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花視界# 比馬思純更不合適的,是《第一爐香》真需要拍嗎?

“請您尋出家傳的黴綠斑瀾的銅香爐,點上一爐沉香屑,聽我說一支站前香港的故事。您這一爐沉香屑點完了,我的故事也該完了。”76年前,一位急於成名的年輕女子,用這樣一個新奇的開頭講述了一個更年輕女子的故事,就此揚名中國近代文壇。她叫張愛玲。

#花花視界# 比馬思純更不合適的,是《第一爐香》真需要拍嗎?

76年後,一部以此為藍本的電影開機儀式,更是震驚了當下的社會。來看看當時的報道:

#花花視界# 比馬思純更不合適的,是《第一爐香》真需要拍嗎?

如果說,76年前,張愛玲以獨特的視角,老辣的筆觸,新奇的文風和做派,迎合了當時的文化需要。76年後,這部電影,則以詭譎的選角,挑戰了大眾對於原著的解讀和理解。以至於三聯生活週刊直接刊發了《馬思純怎麼能演《第一爐香》》這樣痛心疾首的署名文章。

#花花視界# 比馬思純更不合適的,是《第一爐香》真需要拍嗎?

“我在黃昏的時候讀到電影《第一爐香》開機的消息只覺得荒涼,屏幕上的6號字漸漸眩暈,也是因為寫了一天字的緣故,變成看不清的一團。就是……怎麼能夠?怎麼就能夠的?。。。。。”

不怪此文作者的大驚小怪,只要是看過小說的人,一定忘不了張愛玲對女主角的描寫,因為寫的這樣細緻:

“她的臉是平淡而美麗的小凸臉,現在,這一類的“粉撲子臉”是過了時了。她的眼睛長而媚,雙眼皮的深痕,直掃入鬢角里去。纖瘦的鼻子,肥圓的小嘴。也許她的面部表情稍嫌缺乏,但是,惟其因為這呆滯,更加顯出那溫柔敦厚的古中國情調。”———摘自《沉香屑•第一爐香》

看完原文的描述,實在讓人無法理解,導演是怎麼能把這段文字和這張臉結合在一起的?

#花花視界# 比馬思純更不合適的,是《第一爐香》真需要拍嗎?

發生了什麼������

當然,有人會說,各花入各眼,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導演的選角,只要資方願意,有錢任性,確實旁人也說道不得什麼。

問題是,這部戲真的有必要拍嗎?

《第一爐香》是張愛玲創作前期的小說,也是她在上海文壇一炮打響的重要作品之一。在這部小說裡,我們可以看見年輕的張愛玲,作為文壇上“三觀不正”的代表之一,張愛玲在小說中描寫了戰時的香港一個清純向上渴望真愛的上海女孩,最終扭曲淪落為高級交際花的故事。可是在這部小說中,葛薇龍面對誘惑,愛情,命運,幾乎沒有抗爭的過程,更談不上女性的自我覺醒。

#花花視界# 比馬思純更不合適的,是《第一爐香》真需要拍嗎?

小說裡,在具有狂歡意味的香港灣仔,薇龍這麼和喬琪喬說:“我愛你,關你什麼事,千怪萬怪,也怪不到你身上去。”

是的,小說裡的葛薇龍是“自甘墮落”的。因為愛一個人,所以心甘情願的成為了他和姑母的賺錢機器。張愛玲的小說裡,特別喜歡塑造的“我愛你,但與你無關”的價值觀,在這部小說中表現的尤甚。

不知道,許鞍華導演會把這樣一個三觀不正的原作改編成什麼模樣。格調會高嗎?歌頌的了愛情嗎?控訴萬惡的舊社會?批判虛榮的金錢至上論?探討一下真愛裡的人性複雜???

或許相對於馬思純的選角爭議。

我們的電影到底想要反映什麼樣世界。才算是不辜負時代、觀眾、社會賦予我們這些從業者的一切。才真應該是值得好好討論一下的話題。

此刻。拋開好萊塢不說。想想同在亞洲的印度這幾年陸續拍出的《摔跤吧!爸爸》,《一個母親的復仇》,《神秘巨星》。。。我們到底向世界輸出了些什麼電影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