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帝國:要了解全球資本主義通史,一定要看這本》

我們中國作為文明古國,有著悠久的棉花種植和紡紗織布歷史,為什麼我們一直都沒有發明生產效率高的依靠非生物能量的生產工具?而兩三百年前的英國為為何突然興起工業革命,用機器代替手工,成為全球棉紡織品貿易的霸主,而霸主地位在20世紀初沒落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每當我們談起美國南北戰爭時,腦海裡可能會馬上出現“解放奴隸”這一人權壯舉,而忽視了戰爭的根本導火線是南方種植園主和北方工業精英們利益發生衝突,而“解放“只是北方取得勝利的策略。”且當時的南北戰爭對當時的世界地理和經濟格局造成了什麼影響?

《棉花帝國:要了解全球資本主義通史,一定要看這本》

泰戈爾說,人類歷史是很忍耐地等待著被侮辱者的勝利。彷彿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始終摻雜著悲愴。

而《棉花帝國》就是一本通過數據略表現“歷史悲愴“的著作,它通過棉花這一載體,把近兩三百年來全球主要貿易地區的勞動力、土地、資本及軍事等要素的發展和變化,脈絡清晰的鋪陳開來,結合了史詩級恢弘的架構佈局和細緻豐富的材料論證。

《棉花帝國:要了解全球資本主義通史,一定要看這本》


《棉花帝國》獲得2015年美國曆史最高獎班克羅夫特獎,獲得《紐約時報》《經濟學人》2015年十佳圖書稱譽,作者是哈佛大學的歷史教授萊爾德.貝爾。這本書在表現殖民地區被奴役人們和工廠裡被剝削工人的的苦難時,雖筆墨不多但刻畫有力,而它通過“棉花“這一物品把亞洲、歐洲、非洲和美洲的歷史串聯起來,是歷史敘述的創新。

《棉花帝國:要了解全球資本主義通史,一定要看這本》


棉花的起源

根據《棉花帝國》所述,棉花不是中國的本地農作物,是從印度引進來的,直到元朝(1271-1368)的時候,才在中國普及開來,取代了苧麻在。到了明朝,百姓可以用棉花抵稅,並且出現了地理分工,北方人把種植的棉花運到長江中下游地區(南方),進行再加工生產,而南方在把部分棉紡織品運回北方市場。在16世紀初,棉花也成為了日本重要的經濟作物。

但這個時候,棉花種植主要以家庭單位為主,規模較小,百姓們在種植糧食和其他作物的時候,順便種上棉花,這樣,百姓們在日常生活方面,棉紡織品能夠自給自足,市場交易份額少。也正是因為沒有足夠的市場,人們沒有改善棉花技術的壓力。

意大利北部最早成為歐洲最早的棉花產業中心,因為意大利北部比較容易從安納托利亞(伊斯蘭文明的領土)獲得原棉,當然這個地方的棉花產業也是從印度流傳過去的;再則,意大利北部已經有悠久的羊毛製品產業,有著各種能工巧匠,有富裕的商人,還有比較發達的貿易網絡,當意大利興起棉紡織品業務時,這些資源就都被整合到這個產業鏈當中。

《棉花帝國:要了解全球資本主義通史,一定要看這本》

但後來,意大利北部的原棉供應受到伊斯蘭世界的打壓,且隔壁的德意志迅速崛起,最終導致意大利這個棉花產業中心的衰敗。但後來伊斯蘭世界(當時的奧斯曼帝國)鼓勵自己國內棉紡織品發展,限制對德意志原棉的輸出,最後,德意志的“棉花事業“也被摧毀。

從這些經驗可以看出,意大利和德意志最早的失敗,是因為沒有可靠穩定的原棉供應,這個教訓,為後來歐洲商人絞盡腦汁通過控制土地和勞動力,來獲得可靠原棉供應提供了參考。

棉花和兩次地理大發現

哥倫布在西班牙王室的贊助下,在1492年發現了美洲。不知道他當時有沒想過,他改變了世界。

哥倫布的這個地理發現,引發了規模最大的土地掠奪。歐洲各個國家不久後都跟隨西班牙的腳步,想在在美洲分得一杯羹。他們在美洲驅趕或殺戮一批又一批原住民(可以參閱《黑麋鹿如是說》一書),佔有土地,搶奪他們的黃金,為後來歐洲人用這些土地來大規模種植經濟作物(甘蔗、水稻、棉花等)創造了可能性。

《棉花帝國:要了解全球資本主義通史,一定要看這本》

第二次重大地理發現是,葡萄牙的瓦斯科.達.伽馬發現了繞好望角直通印度的航海路線,這在貿易史上是一重大發現。歐洲人在意大利北部和德意志幾個城市的短暫的棉織品繁榮期時,對棉織品有了一些認識,對精美的棉紡織品也有了一些鑑賞,但在發現新的去印度航海路線之前,歐洲人不能直接從印度人那裡購買棉紡織品,得通過伊斯蘭世界的各種中間商。

而現在歐洲建立了和印度直接貿易的關係,這極大地縮短了貿易週期和成本。一開始是葡萄牙在這個貿易關係中佔優勢地位,後來荷蘭和英國,挑戰葡萄牙的直通印度的貿易壟斷地位,英國佔領了多數貿易份額,建立了東印度公司。

就這樣,通過這兩次重大地理發現,棉花被牢牢地嵌在了全球貿易利益網中。在雲波詭譎的全球貿易環境中,支配著掌舵者的命運。

棉花及棉紡織品貿易方式

一開始,歐洲各貿易公司從印度購買棉紡織品,在東南亞地區換取各種香料,也運到歐洲內部市場售賣,同時也運到非洲,用棉紡織品換取奴隸,再把這些奴隸,販賣到新世界(即各國在美洲攫取的土地)的種植園工作。

這時,歐洲商人對印度棉紡織品生產過程是沒有干預能力的,後來,他們為了更好地獲得棉紡織品,並擠壓印度本地及伊斯蘭世界的競爭者,商人們向政府提出訴求,希望借用國家權力獲得商人們在印度的貿易壟斷地位,國家因為商人資助政府軍費及提供就業崗位,於是維護商人們的利益,最後,商人們成了印度部分地區的統治者,更直接地監控生產過程和獲得更廉價勞動力。這時資本和國家權力牢牢綁在一起。

進入歐洲市場的那部分印度棉紡織品,成為了上流社會彰顯身份地位的標誌。而歐洲各國人這種對印度棉紡織品的喜愛,破壞了本土羊毛織品商人的利益,這些商人向政府施壓,禁止印度棉紡織品的進口,於是,部分歐洲國家後來只允許未加工的白棉布進入歐洲市場,在本土再加工售賣,這無形中催化了歐洲本土的棉紡製造業。

《棉花帝國:要了解全球資本主義通史,一定要看這本》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英國了。英國商人為了取得更好的棉紡織技術,他們去印度“剽竊“印度人的生產技術,追求”國產“代替”進口“在這一目標,甚至把國產輸入全球市場,搶佔印度棉紡織品市場,這樣可以 獲得巨大利潤。

在追逐巨大利益的驅動下,提高生產效率當然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於是各種改良的生產工具相繼被髮明,棉紡織品商人發明的水力紡紗機,還有珍妮織布機和惠特尼軋棉機,陸續出現在棉紡織品生產鏈上,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這時,棉紡商人需要依靠國家權力獲得更多的殖民土地和勞動力來獲得更多原棉,滿足資本家膨脹的貿易需求,這時候,各種金融工具也興起,棉花在更龐大的供需網絡中,像一個幾乎失控的利益載體。

去工業化

當很多殖民地為歐洲工業國家提供原棉時,這些殖民地遭受可怕的去工業化,比如印度。

印度古老的棉花產業是以家庭單位為主。在印度紡織品受到全世界商人和消費者的喜愛後,很多國家開始意識到棉紡織品在全球貿易網絡中蘊含的巨大利潤,商人和國家權力捆綁,發展國內棉紡織品,搶奪印度棉織品的市場,使得印度家庭和工廠裡已經不多的紡紗工和織工,面臨著嚴重的產能過剩,然後紡紗工和織工不得不從事其他行業----種植棉花。

因為這個時候的印度已經在英國統治下,很多勞動力和土地已經被私有化給英國商人,印度本地農民淪為佃農,或者是租用土地的農民,這種勞動力身份雖然比奴隸多了一些自由,但是仍舊承受著資本家的剝削和生活的苦難。

比如,土地擁有者或商人會給農民提供借貸,讓他們能買棉花種子或其他生活用品,以支撐到下個收穫季節,但是等到收穫季節時,農民的勞作成果又被當做高利率被償還給土地擁有者或商人。棉農們陷入一輪又一輪高債務危機,如果碰到哪年收成不好,無力償還,成批的棉農家庭陷入饑荒,甚至餓死。而他們辛苦的勞動成果卻被資本家們投入貿易市場,為下一輪利益的攫取充當籌碼。

整個國家的社會架構和經濟形勢被“去工業化“破壞,再加上歐洲國家施行的保護主義條例,基層百姓和當地商人苦不堪言,而這些都是”棉花帝國“帶來的可怕後遺症。

當然,現在的全球棉花貿易局面,和兩三百年前相比,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新的生產材料,新的生產科技,新的商業運作模式,一直更迭變化。而《棉花帝國》把遙遠的過去和現在鏈接起來,把基於“棉花“的全球貿易系統的演化剖析的非常明瞭,把其中牽涉到的土地、勞動力、資本運作和國家權力等要素作為工具,映射出不同時代和不同地理區域文明發展的過程。

而在這個過程裡,有那麼多的人和國家為了自己的利益,毫不留情地去碾壓別的國家和人民的福祉。在歷史的巨輪莊重又悲愴地向前時,幾代不知名的普通人的苦難和不幸被壓縮在它前進的泥濘裡。

伏爾泰說:歷史是一連串罪惡與災難的圖畫。安分守己與清白無辜的人,在廣大的舞臺上一向沒有立足之地。羅曼羅蘭也說:歷史是為活著的人們而寫。活著的人們搜了死者的腰包之後,踏著死者屍體前進。

而泰戈爾說的“被侮辱者的勝利”,不知是否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