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小鋪的逆襲成長之路

淘小鋪是什麼?

為什麼淘小鋪不是社交電商?

淘小鋪在內部為何受重視?

​趕在跨年之前,阿里淘小鋪正式上線。這是阿里內部定位降低淘寶創業門檻的產品,早在去年5月上線內測,就曾引發阿里進軍社交電商的猜想。

12月30日,經過半年多時間內測的淘小鋪正式上線。從用戶端來說,淘小鋪提供了一種極簡的創業形式:將平臺上的商品分享給朋友,產生購買後獲得佣金。收益可提現到支付寶。分享用戶不用處理發貨和售後。從商家端來看,商家不需要銷售,只要給付一定的佣金,做好後續電商服務。而平臺則在其中起撮合作用,對商家、商品質量進行篩選和把控。

儘管面向所有用戶開放,實際操作過程中,淘小鋪還是以分享意願建立了用戶門檻。新用戶需要分享,完成5單商品銷售才能轉正,成為正式掌櫃。正式掌櫃根據銷售額,還有培訓和晉升機制。高級掌櫃的分傭比低級掌櫃分傭比例高。

單從用戶角度來看,分享賺佣金的模式,容易讓人把淘小鋪和社交電商平臺聯想到一起。

不過,只要分析平臺的整套運作邏輯,就能發現淘小鋪與社交電商平臺的本質區別。

避之不及的“社交電商”頭銜

但凡一定規模的平臺,從去年開始都對“社交電商”一詞避之不及。淘小鋪也不例外。

過去一年,社交電商的暴雷頻率之高,九死一生都不足以形容。根本原因在於,新興的社交電商平臺多以會員制、發展下線、收取人頭費等營銷手段,來擴充平臺用戶基數。結果是絕大多數號稱社交電商的平臺,在去年都被以“涉嫌傳銷”的名義處以罰款。

新起的社交電商平臺,需要這樣的手段擴充用戶規模,是由於其發端微商,在價格和貨品質量兩個層面,都不具備優勢。既做不到低價,又做不到好貨,吸引用戶只能靠傳銷。

反過來說,具有貨品優勢的平臺,不需要冒如此大的法律風險。比如拼多多依靠的是工廠C2M定製模式,建立了低價商品優勢,蠶食淘寶天貓升級過程中,被忽視的低價市場。完善的供應鏈體系使得平臺具有發展優勢。

而目前淘小鋪的貨品,主要來自天貓品牌店、淘寶原創賣家店,同時擴展到工廠、產地、貿易商等供應商,甚至包括完全沒有電商經驗的工廠。類目拓展到美妝、食品、家居百貨、服飾、母嬰等近10個品類的精選貨品。

淘小鋪與社交電商的相似,與其說是模仿,不如說是巧合。實際上,淘小鋪更像2010年成立的淘寶聯盟。淘寶聯盟是可供商家選擇的推廣模式,淘客是其中一種。淘寶商家設置佣金,淘客自由挑選商品進行推廣,根據實際銷售結果獲取佣金。

分享賺取佣金的模式,阿里媽媽已經充分探索過了。如今唯一的不同點在於,淘小鋪在淘寶客的基礎上,增加了商家“精選”。

淘寶客推廣的優勢在於成立時間早,商品資源豐富。劣勢在於無論是用戶端還是商家端的門檻都太低,商品駁雜,對商家商品質量難以把控;另外操作相對複雜。而淘小鋪在這些點上都進行了改進。比如平臺對商家進行篩選,商家入駐並非單一主動可以完成的行為。其次一鍵分享功能,讓用戶可以直接將商品鏈接或者圖片,分享到微信群。這樣的模式比淘客需要在平臺上搜索產品簡單得多。

其實淘小鋪在今年被看做是社交電商,只是流量集中的縮影。社交平臺(特別是微信)上聚集的流量,遠遠超過了其他搜索平臺。過去淘客有相對分散的流量分發渠道,而現在微信成了一切流量的策源地。所以看上去,電商平臺只要做分享,就像是在做社交電商。

淘小鋪對阿里生態的補充作用

半年多的測試時間,充分顯示出阿里對孵化淘小鋪項目的誠意。而這項目的設計構想在年初已經開始。

內部人士透露,該項目在集團內部受重視程度較高。團隊由成立之初的幾個人,拓展到幾十人。在招商、用戶運營、商家運營等板塊增設了大量崗位。這對於一個尚在測試期的產品來說,十分難得。

阿里內部,一個項目受重視程度,與其對集團生態補充作用成正比。淘小鋪在內部受到重視,也跟淘小鋪的社區化電商模式,是對阿里當前營銷模式、拉新促活的一種有效補充有關。

去年下沉市場打得火熱,眾多電商平臺都把下沉人群作為拉新的核心用戶。19年年初重啟的聚划算,被看做是阿里狙擊拼多多,加碼下沉市場的重要信號。

而從年初開始規劃,5月份上線測試,並在12月份正式上線的淘小鋪也瞄準了下沉市場,而又不止於下沉市場。

淘小鋪的上百萬用戶中,三到六線城市的用戶佔比超過50%。一名內部人士透露,該項目沒有地推行為,除了受邀用戶,很多用戶是從分享購買的行動中,變成淘小鋪的用戶。

低線城市的用戶,對於電商平臺來說,很大的特徵是沉寂。即便是在需要時,第一想到的還是線下渠道,最後才會上電商平臺。

這種消費習慣類似於過去互聯網的搜索邏輯。平臺對這些用戶的觸達方式比較單一。

這些年,互聯網的發展已經突破了這種邏輯。從阿里到頭條再到拼多多,比如拼多多內部人士就表示,用戶搜索流量很少。換言之,購買行為來自於信息流展現。

想在下沉市場促活拉新,使這些用戶頻繁光顧,需要一種不同以往的觸達手段。最有效的就是熟人推薦。作為推薦者有持續的動力向熟人進行產品推薦,消費者則因為受到信息刺激而產生購買衝動。最後,淘小鋪上的購買行為,都會在淘寶上形成轉化。完成為整個生態拉新促活的目標。

既然淘小鋪與淘寶客有諸多相似,為什麼阿里內部不改造淘寶客,反而另起爐灶,又孵化出了一個淘小鋪?

過去的淘客模式,商家能夠自由選擇推廣。這一種模式的弊端在於,商家質量良莠不齊,次品商家通過設置高佣金,會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效果。這顯然不太符合目前阿里電商塑造的新形象——具有品質感的新消費平臺。

過去阿里媽媽也曾做過清退嘗試,當時商家的反應激烈,甚至建立了反淘寶聯盟來抵制。可見淘客已經形成的固定模式,很難進行自上而下的秩序重建。適應新的平臺營銷規則,必須要有新的部門來承擔。

從淘小鋪目前的模式設定來看,這一模式已經符合覆蓋最廣泛的用戶(城鄉的所有用戶),實現最廣大的需求(一鍵創業)的特徵。

不過在現階段,淘小鋪還面臨著起量的難題。一名同時經營淘客和淘小鋪的用戶表示,平臺商品比較少,佣金不高,經營意願不強烈。一名商家則表示,淘小鋪當前流量太小,暫不考慮嘗試。

商家和用戶這兩個端如何同時起來,就是淘小鋪目前面臨的雞與蛋問題了。而趕在跨年之前,社交開始極度活躍的時期上線,或許正是淘小鋪選擇的最佳時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