餈粑是如何在南方風靡,成為春日最重要的節令食物?

每年一到春天的時候,我就會想吃餈粑。南方很流行吃餈粑,從過年的時候開始吃,吃到清明節,接下來野菜來了,拔了野菜又做成餈粑。

餈粑和年糕,承包了南方食物中最軟糯的部分。咬下去軟軟的,寓意暖暖的,每次吃到就會想到家。

餈粑是如何在南方風靡,成為春日最重要的節令食物?

餈粑有很多形狀,但我記憶中村子裡最傳統,就是在石槽中用木槌打的。做餈粑很繁瑣,

一般是前一天晚上將糯米用清水淘洗浸泡。第二天打餈粑之前,將浸泡好的糯米放入木甄蒸熟,然後, 把糯米放進木槽或石槽中,由兩個強壯的男人用杵槌舂制而成。這種習俗被就叫做“打餈粑”。

餈粑是如何在南方風靡,成為春日最重要的節令食物?

剛出爐的餈粑最香,即便不放任何調料拿手抓著吃就很好吃。雖然燙手,但就是要在那一刻吃,一邊吃一邊哈著氣,肚子裡也滿是熱氣。吃的時候也可以稍做調味,用手工將餈粑捏成小拳頭大小,壓扁後放在簸箕裡就成了。蘸上些炒米、花生、芝麻、黃糖等配製的佐料粉。

餈粑是如何在南方風靡,成為春日最重要的節令食物?

以前學校門口經常也有餈粑車,轉一圈切下一塊,然後掉入黃豆粉內,十個小塊放在一個塑料碗裡,我們拿竹籤插著吃,和同學你一口我一口,很快一碗就吃完了。餈粑的味道,現在都在我的記憶裡。

餈粑風靡南方,在客家也有這樣“打餈粑”的習俗,做法相似,如果考究一些的,在選糯谷時,最好是殼薄質軟的紅谷糯。

在其他城市,做好的餈粑,除了最正常的蘸著吃外,也有非常多花式的吃法。最野生的吃法比如放在火塘或者火桶裡用炭火烤,除了火烤餈粑外,還可用油炸、油煎、水煮等方法來食用。

餈粑是如何在南方風靡,成為春日最重要的節令食物?

也有人拿烤得香噴噴的餈粑,沾上豆腐乳或是沙糖來吃,喜歡甜,鹹都可以。男女老少,似乎很少有人會拒絕餈粑的味道,他們總能找到自己的吃法。一代一代,村中的人們都是伴隨著這個味道長大,離家,開啟新的人生旅程。

餈粑是如何在南方風靡,成為春日最重要的節令食物?

1.餈粑的誕生

餈粑的誕生,要先從糯米出現說起。南方人和糯米的緣分,結下有幾千年。中國的水稻栽培起源於距今約萬年前的長江流域,而關於水稻最早的記載出現於商周時期。

《詩·周頌·豐年》:

“豐年多黍多稌,…為酒為醴,烝畀祖妣。”

當時的稌,主要都指糯稻。

糯米的馴化,其實是個謎題。 因此最初栽培稻是從亞洲多年生野生稻米馴化而成,但當時沒有現成的糯質野生稻,那麼糯稻是怎麼來的呢?也許就是不經意間在稻米的遺傳之中出現的奇異品質,而通過反覆種植,最終穩定下來了。

因此,過去的農人覺得糯米這是上天的恩賜。所以,每一年要把豐收的糯米釀成酒,煮成飯,做成點心,祭祀天地和祖宗,因此糯米在新年,在很多城市的節慶日都會出現。

餈粑是如何在南方風靡,成為春日最重要的節令食物?

而春秋時屬吳國,吳和越語言風俗相同,吳越人就是以糯米為主食的,後來百越族自秦漢後陸續向西南貴州、廣西、雲南、及泰、緬、老撾等地遷徙,他們仍保留以糯稻為主食的習慣。

所以,今天我們在這些城市,更容易看到各種糯米制品,也更容易找到餈粑的身影。

魏晉南北朝時已流行米糕,古人對米糕的製作也經歷了從米粒糕到粉糕的發展過程。

《東京夢華錄》中,回憶北宋首都開封的城裡各式各樣的豐富點心,種類十分繁多,當時提到的糯米食品就已經有很多種,像是端午的粽子、春社、秋社及重午、重九的社糕,還有最熱鬧的馬行街鋪席供應的餈團、糰子等數種。

餈粑是如何在南方風靡,成為春日最重要的節令食物?

傳說餈粑正式的誕生和戰亂有關,那時人們為了保存食糧,提前將米蒸熟,做成塊,堆成牆,便於戰中取食,這種餈粑逐漸流傳開來。如今基本上是用糯米蒸至九成熟,舂蓉而成。

餈粑的製作傳統就這樣延續下來,和普通的稻米相比,糯米食品更耐飢餓,因此糯食開始在各地生根發展起來。

餈粑是如何在南方風靡,成為春日最重要的節令食物?


2.那些吃餈粑的地方

廣西

代表:蕉葉餈粑

廣西人愛吃餈粑,幾乎很多重要的節日之中,能看到餈粑的身影。比如梧州,“三月三”前後,村人會做艾葉餈粑。艾葉進入一年之中最鮮嫩多汁的時節,這時候採摘的艾葉用來做餈粑最合適不過。將它蒸熟後剁碎,拌入糯米粉後搗成泥,最後包上芝麻餡或者花生仁的餡料。

艾葉餈粑我們不陌生,畢竟江浙一帶也有艾草餈粑。

餈粑是如何在南方風靡,成為春日最重要的節令食物?

廣西比較特別和有代表性的,是蕉葉餈粑,因為芭蕉葉在北方很少見到,但在嶺南,這種闊葉植物在山林間卻比比皆是。蕉葉餈粑的做法上其實很簡單,蕉葉硬朗,很難剁碎,所以就作為“外衣”,包裹在餈粑外,包裹的時候,當地人會用手沾油,在蕉葉上均勻地塗抹,最後包成方正的形狀,變得有稜有角。

餈粑是如何在南方風靡,成為春日最重要的節令食物?

據傳,蕉葉餈是古代壯鄉男子出遠門必帶的食物,有了蕉葉的“外衣”後,餈粑不僅方便攜帶保存,還能保持鬆軟,吸附蕉葉特別的香味。


四川

代表:三大炮 餈粑冰粉 坨坨湯圓

同樣是餈粑,四川人給它取了一個名字,叫做“三大炮”,之所以被叫做“三大炮”,是餈粑和表演的一種結合,是舊時“趕花會”時才有的一種“餈粑”的特殊售賣形式。

餈粑是如何在南方風靡,成為春日最重要的節令食物?

“三大炮”起源於民國初年,最初也是走街串巷的小販為了吸引食客的注意,想到了把雜耍,可看性融入到賣餈粑中來。在拋扔糯米糰時,糯米糰如“彈丸”一樣,在銅盤裡發出“當、當、當”的三聲響聲,故名“三大炮”。

後來,這就成為了當地的一種傳統文化,如今你在四川結義樓等地方仍能看到這樣的表演。

餈粑是如何在南方風靡,成為春日最重要的節令食物?

成都人愛吃糯米,除了吃紅糖餈粑外,近些年還發明瞭餈粑冰粉。冰粉本身就很好吃了,如今成都人在原本的冰粉基礎上又加入了小粒餈粑作為點綴罷了,和花生粒、葡萄乾、山楂片等,冰粉和餈粑的美好結合,讓餈粑從春天到夏天,都成了人們日思夜想的美食。

餈粑是如何在南方風靡,成為春日最重要的節令食物?

四川人吃餈粑也很隨性,除了蘸糖吃,炸著吃,放入冰粉裡吃外,他們還有一種煮著吃的方法,從和好的糯米麵團上隨意地揪下長的、方的、圓的小塊扔進滾水中煮,再放入酒釀和雞蛋,就大功告成了。

餈粑是如何在南方風靡,成為春日最重要的節令食物?

西安

代表:洋芋餈粑

西安有一個餈粑村,位於秦嶺深處,是藍田縣最東邊的灞源鎮。村子裡家家種洋芋,家門口都有餈粑石,於是洋芋餈粑就是他們日常最重要的主食。

餈粑是如何在南方風靡,成為春日最重要的節令食物?

當然洋芋餈粑不是西安獨有,四川、甘肅、陝西、貴州、雲南等地都會有,製作洋芋餈粑,把颳了皮蒸熟的洋芋,放在平板石上或專做的餈粑窩內(也可以放在案板上),用木棰搗成粉沫狀,再用暗力研磨,研磨成糊狀時,用力捶打,直至團狀即可。

砸好的餈粑,加上漿水菜、熗鮮韭菜調味加湯。

貴州

代表:餈粑豆乾

在貴州,有一個很有名的點心,叫做餈粑豆乾。《貴州通志·風土誌》載:

“豆豉各州縣產,以大定(大方)為最佳。”

餈粑是如何在南方風靡,成為春日最重要的節令食物?

而餈粑豆乾顧名思義,就是用餈粑包住豆乾,先做好拌料,然後將拌料夾在豆乾裡面,最後又用餈粑未乾之前把豆乾包住,在豆乾里加上辣椒、肉沫、折耳根以及花椒、小蔥等佐料,就這樣一層層的包裹,上火烤上一塊,有餡料的辣味,有豆乾的香味,還有餈粑的軟糯。

餈粑是如何在南方風靡,成為春日最重要的節令食物?

或者可以用油炸,吃起來既脆且糯,又辣又香。

甘孜

代表:水淘餈粑

海拔三、四千米以上的青藏高原被人們稱作世界屋脊。而水淘餈粑,就誕生在這裡。

餈粑是如何在南方風靡,成為春日最重要的節令食物?

製作水淘糌粑要先選用優質白青稞風乾篩好,放入冷水中洗淨,曬乾,再用熱水淘洗,然後將乾淨的河沙倒入燒好的平底大炒鍋中,河沙滾燙後再倒入部分過了一夜的青稞不停翻炒。

炒青稞關鍵要掌握好火候,使其不焦不生,待出現青稞花即可。然後將炒好的青稞冷卻後再篩簸裝好送到磨房,經水磨磨出的糌粑,粉細,色澤潔白、味香可口。

當地水磨房裡,粗糙的四壁牆上房梁、椽子、檁子、柱子、門窗等等,所有的地方都落著厚厚的一層糌粑粉,碰哪兒,哪兒是一片白。

餈粑是如何在南方風靡,成為春日最重要的節令食物?

對於當地人來說,吃水淘餈粑也是一門技術活,先燒青茶,取甘孜當地的煮茶,這種茶無需長久熬水開就行。然後取酥油,酥油保存起來,稍後放入糌粑面中攪拌,再衝入茶水即可。

餈粑是如何在南方風靡,成為春日最重要的節令食物?

餈粑落入不同的城市,村莊,基於當地的風土誕生了不同的形態,誕生了不同的吃法,組合。人和糯米的關係,就好像是彼此馴服。

糯稻無意間來到了人們的世界,而人們被糯米制服,不斷吃起各類餈粑,最後這又刺激了糯米的傳播,版圖的擴展。

想來,也是很有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