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投2000億加碼新基建,阿里雲還欲在滬落地新經濟發展

4月20日,阿里雲宣佈,未來3年再投2000億元,用於雲操作系統、服務器、芯片、網絡等重大核心技術研發攻堅和麵向未來的數據中心建設。

近期,谷歌、美團等相繼關閉或收縮雲計算業務。在當前經濟形勢下,阿里雲是否會縮減投入?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表示:“我們對未來有信心,對數字經濟有信心。雲智能是阿里巴巴的核心戰略之一,我們已經堅持投了11年,不會因為疫情而減少投入,反而要加大投入。未來三年,阿里雲再投2000億,用來搞新技術、新基建。”

第一財經記者瞭解到,截至目前,阿里雲在全球21個區域部署了上百個雲數據中心,並廣泛採用液冷、水冷、風能等節能技術降低能耗,阿里雲飛天操作系統管理的服務器規模在百萬臺,3年再投2000億,意味著阿里雲的數據中心和服務器規模再翻3倍。

當天,國家發改委在例行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將加強頂層設計,研究出臺推動新型基礎設施發展的有關指導意見;加快推動5G網絡部署,促進光纖寬帶網絡的優化升級,加快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建設;穩步推進傳統基礎設施的“數字+”“智能+”升級。

3年投2000億加碼新基建,阿里雲還欲在滬落地新經濟發展

阿里雲的起源要從12年前說起。2008年9月,阿里雲創始人王堅帶著解決大規模算力瓶頸的任務加入阿里。他發現,無論是Oracle還是Greenplum、Hadoop,都不是大規模數據計算的最優解,要研發一套新的技術架構來換掉阿里巴巴的舊引擎。

新的架構需要足夠便宜,而且為了滿足阿里巴巴龐大的計算任務,這套系統至少要比IOE表現更好,能同時調度數千臺計算機。王堅需要從零開始建立這個雲計算系統。2008年10月,這套雲計算系統被團隊定名為“飛天”。

隨著“去IOE”的實施,阿里IT發展策略逐漸從依賴“商業軟件”、到擁抱“開源軟件”最終演變為自主技術和雲計算服務能力,更為2009年“阿里雲計算有限公司”的成立埋下伏筆。

“如今,飛天操作系統能夠在10萬臺級別以上的服務器裡面做調度,2019年雙11有非常多的應用,但是它並不是說每一個時間點,所有應用負載都是一樣的。”張建鋒表示,他們在零點把大部分計算機資源分配給交易等應用,過了凌晨1點之後,把數據分配給數據處理系統,2017年當天處理了300PB的數據,2018年處理了600PB的數據,2019年要處理970P左右的數據。

不只是雲計算,過去11年阿里雲在人工智能、物聯網、芯片、區塊鏈、量子計算等前沿科技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率先在全球完成了“去IOE”的進程,首創了城市大腦、數據中臺、新零售等創新技術與產業。

目前,這些技術已由阿里雲賦能給各行各業與世界各地。

以上海為例,2018年8月,上海市政府和阿里巴巴集團達成戰略合作協議,阿里雲在數字政府、工業互聯網平臺、社會治理、交通管理等多個領域與上海展開合作。如今,上海地鐵部分站點已開始應用阿里雲語音技術支持的智能購票系統;臨港聯合阿里雲應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城市管理的經驗,已經寫進了上海市AI賦能社區五年行動計劃。

上海本土企業光明乳業、林清軒、伽藍集團、日播時尚等企業,通過上雲、搭建中臺、建立釘釘智能導購等技術實現新零售轉型。比如,林清軒通過釘釘+手淘的智能導購,快速將線下業務搬到線上,業績做到了平時的200%

4月13日,上海市經信委發佈《上海市促進在線新經濟發展行動方案(2020-2022年)》,“雲遊覽”、“雲服務”、“雲上購物節”成為關鍵詞。數字政府、新零售、新金融等領域全面上雲,成為在線新經濟的標杆。

據阿里雲內部人士透露,《上海市促進在線新經濟發展行動方案(2020-2022年)》發佈後,上海更多領域正與阿里雲接觸,希望藉助技術升級,促進城市與新經濟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