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政局乱象(二)——武昌起义2

起义前夜

1911,岁在辛亥,这一年注定是一个非常不平静的一年。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72烈士墓碑至今仍耸立在广州黄花岗公园;5月8日,清廷成立责任内阁,被讥为"皇族内阁",清廷众叛亲离:5月9日清廷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激起民愤;9月7日四川总督赵尔丰大开杀戒,造成"成都血案",群众揭竿而起;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一、无心插柳

从1894年开始,孙中山多次领导反清武装起义,屡战屡败,屡败屡战,革命党人经历风风雨雨,就是见不到彩虹。正当革命党人忙于在两广用心栽花时,谁知在远在武昌的无心插柳却干成了大事。说是无心插柳,也就是说在武昌发动起义的条件看似不成熟。1.领导不看好。湖北革命党本希望黄兴来组织和领导起义,然而当时黄兴只注重两广和云南地区而忽视武汉,他此时又在海外并明确表示不看好湖北的革命形势。2.地势没有利。武昌水陆交通发达,所以很容易受到敌人重兵集团的进攻。也因此,同盟会领导人孙中山等才执意要先在广东发动起义。3.群众无基础。湖北是清朝政府统治的堡垒地区,群众的革命热情并不强烈,当时湖北省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民心较为安定。4.守土有重兵。武昌是清朝新军重点布阵的地方,清末练新军首推袁世凯,次推张之洞。在张之洞苦心经营之下,湖北新军人数在全国较多,实力也很雄厚的。5.当局不迂腐。武昌起义前,张之洞虽然已经去世数年,但是在任的湖广总督瑞澄向有贤名,貌似文武双全、思想进步的干才。升任湖北总督后他还与锡良领衔联名十八省督抚致电军机处,请速开国会,成立责任内阁。历史学家章开沅说:“瑞澄并不是腐败官僚,他是个积极推动改革的人。”

武昌起义天时、地利、人和一条不占,就靠一帮青年大头兵群龙无首,仓促行事,却能敲响满清丧钟,大清气数尽矣!

二、走漏风声

武昌起义是由文学社与共进社领导的,他们只能算同盟会领导下影响力不太大的分支机构,并且二者之间矛盾重重,到起义前夕仍未做好协调组织工作。共进会、文学社原定请同盟会领导人黄兴、宋教仁来领导起义,但他们均未能赶到武汉。9月24日,革命党人开会制定了一个极其详细的起义计划,文学社社长蒋翊武为革命军临时总司令,共进会孙武为参谋长,以文学社的机关为临时总司令部,决定10月6日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天,在湖北和湖南同时发难,举兵反清。由于行事不密,湖广总督瑞澂听到风声,宣布中秋不放假,全城戒严,所有新军官兵不准离营外出,戒严期间除值勤士兵可以携带少量子弹外,其余弹药一律收缴集中保管。敌人有了提防,起义面临流产的风险。9月28日,湖南党人函告武昌起义指挥部,10月6日起义湖南准备未足,请沿期10天,再加上同盟会的重要领导人黄兴、宋教仁等未能赶到武汉,起义指挥部决定10月16日湘鄂两省同时发难。

三、意外频发

第一个意外,随地乱仍烟头。10月9日中午,孙武等人在汉口宝善里指挥部里配制炸药。此时有个叫刘同人进来了,此人真的可以说是点燃引线的人。只见他点起一根烟,兴致勃勃地在一边看炸药(是在造炸药啊,居然抽烟)。据说他实际上是炸药的出资人,所以谁也不好意思制止他。烟瘾过完,刘同看看周围,找不到烟灰缸,只有旁边一个脏兮兮的盆子像是装垃圾的,于是将还在冒烟的烟头精准无比地丢了进去,盆里装的全是炸药,只听轰地一声巨响,火光冲天,烟雾弥漫,离得近的孙武当场被炸得面目全非,被没有受伤的其他人赶紧送往医院,刘同倒是安然无恙。

第二个意外,到处找不到钥匙。大火已经一发不可收拾,滚滚浓烟四起,左邻右舍大呼救火。其他人准备把起义的文件和同志花名册带走,可是它们都锁在柜子里,慌乱之中又找不到钥匙。就在此时,俄国巡捕迅速到场,控制住所有人之后仔细搜查,不仅发现了危险的炸药,用大斧劈开柜子还找到了起义名单、旗帜、通告、印信。很快,这些东西包括刘同在内的6人,全被俄方移交给了清政府湖北当局。

四、明紧暗松

面对收缴来的起义花名册,湖北布政司陈树屏建议总督瑞澂效仿三国时期的曹操,销毁名册以安众心。曹操在官渡之战大败袁绍,缴获了一堆与袁绍私通的通信。一般来说,接下来的步骤就是调查这些信件是谁写的,然后以通敌叛国的名头治罪。曹操看到这个情景,说了一句特别耐人寻味的话:“绍盛时,孤尚不得自保,况他人乎?”说完这句话曹操就将这些书信付之一炬,既往不咎。如此一来,曹操手下的官员便放宽了心,更加铁心追随。这个已被人熟知的典故,湖广总督瑞澂当然知道,决定接受军官们的建议,销毁缴获的名册,对新军中存在的革命党人置之不理。

湖广总督瑞澂既已知道有人造反,又掌握了具体名单,最好的处理方式只有一种:首恶必办,协从不问。迅速将为首的统统抓起来,其它小兵小将息事宁人。这种做法在历来统治者瓦解叛乱时屡试不爽。可是瑞澂熟偏偏选择了明紧暗松的处理方法,他下令关闭所有城门,禁止出入,贴出告示:新军官兵一概不得出营,一律按名册捉拿、就地正法。

其实这只是名义上的,并未认真执行,因为名单已销毁,首领也归案,瑞澂可能只是想表个态给上级领导看看。瑞澂熟读三国,深谙官场,却不懂历史,这一下立即捅了马蜂窝。


民国政局乱象(二)——武昌起义2

湖广总督瑞澂


五、彭刘杨路

汉口宝善里爆炸案后,始作俑者刘同很快就全招了。湖广总督瑞澂下令戒严,开始搜捕革命党人。这时,刘复基(公开身份是湖北新军士兵,其实却是革命党中的重要角色,策划首义的“实际主帅”)、彭楚藩等人正在讨论起义计划。至下午,有人前来报告汉口宝善里失事的消息,刘复基坚决主张当晚立即起事。起义总指挥蒋翊武当即让刘复基草拟起义通知,定于10月9日晚12时城内外同时举事,以城外炮声为号。通知发出后,蒋翊武、刘复基、彭楚藩等人,守候在小朝街85号起义指挥部,等待各营举义。刘复基认为,此处为起义指挥部,自然需要有人驻守,但也是很危险的地方,不宜人数太多,他几次催促同志们离此险地。到了深夜,指挥部被清军连窝端,刘复基、彭楚藩被捕。蒋翊武化了装,得以机智脱险。杨宏胜在给工程营送炸弹途中被军警发现受伤被捕。当晚各革命机关被捕的多达30余人。10月10日凌晨,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三人在督署东辕门被斩首。为了纪念这三位烈士,现在武昌有一条以三位烈士的姓命名的路,叫彭刘杨路。

民国政局乱象(二)——武昌起义2

彭刘杨烈士


六、谣言四起

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一共有5000多名,绝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在不在名册上。于是谣言四起:

谣言一、革命党人的花名册已经落到了当局手中,很快就要按图索骥照名单拿人;

谣言二、官吏们正在趁机编制所有汉族士兵的假名册;

谣言三、凡是没有留长辫子的,不论何人,也不管是否是革命党,一律依法逮捕杀头。

对于前两条谣言是否属实大家都不得而知,而第三条大家却有目共睹,城墙上挂着的三颗脑袋确实全都没有长辫子。这个事实,无疑使谣言变得确凿可信。这些满天飞播的谣言,让革命基层组织的人们意识到,除非采取果敢而迅速的行动,否则搜捕终将会落到自己头上。与其坐以待毙,不如鱼死网破。瑞澂也很快觉得措辞不妥,告示上改成了“除主谋外,既往不咎”,但为时已晚。

10月9日武昌城的心情,是躁动、不安、恐惧的混合体,这座城市已经堆放好了足以焚毁满清王朝的干柴,只需一点火星就能燃起冲天烈焰。

七、南湖空炮

10月9日下午,爆炸发生后,起义总指挥蒋翊武当即决定当晚12时以驻扎在武昌城外的南湖炮队炮声为号,城内外同时举事并派兵出城迎接炮队入城。蒋翊武安排指挥部联络员邓玉麟等到各地传令。城内各地基本都通知到位,唯独最最关键的号令发出地南湖炮队未能及时通知到。由于军政当局已破获起义指挥部,武昌城戒备森严,南湖炮队革命党人未及时接到发炮起义的命令,更重要的是:大家都知道今晚要起义,但是,没人打发令枪了。驻扎在武昌中和门(即现起义门)内的工程营革命党人,枕戈待旦,但始终不曾听到传达起义记号的炮声。

八、群龙无首

这时候,蒋翊武觉得起义暂时已无法发动,决定离开武汉,先到附近的监利县避避风头。武汉革命党人的总指挥差点被抓,外出避难,总参谋长孙武被炸弹炸伤,还在养伤。至此,原定的起义领导人或被捕、或受伤、或被杀、或逃匿,群龙无首。这场迫在眉睫的革命,到底是爆发,还是不爆发?10月10日晨,得知军事指挥部彭、刘、杨三同志被害,革命党人莫不悲愤填膺。举义两次未果,总指挥部领导成员有的被捕,有的牺牲,有的不得不出走,形势十分紧迫。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举义求成。在总指挥部瘫痪、革命可能夭折情况下,分布在新军下层的革命党人继续联络发动。工程营熊秉坤与几位同志商定,借用膳机会分别通知各队代表,决定于10月10日晚7点,由工程营首先鸣枪为号,一举起义。


民国政局乱象(二)——武昌起义2

熊秉坤


九、第一枪声

10月10日晚,工程营二排排长陶启胜带领护兵查岗巡逻,发现金兆龙、熊秉坤等人全副武装,擦枪装弹。陶启胜见状便质问金兆龙。金兆龙回答道“预备不测。”陶排长见状大怒,便揪住金兆龙,还让护兵逮捕金兆龙。金兆龙大呼“再不动手,等待何时?”程正瀛怕误伤金兆龙,便给了陶排长一枪托,陶排长抱头鼠窜,被程正瀛一枪击中后腰,陶启胜最后因伤重死于家中。程正瀛又先后击毙了闻讯赶来的清军的管带、右队队长和司务长。而进步士兵听到枪声,纷纷加入其中,一时间人声鼎沸,熊秉坤立即以该营代表和革命军大队长身份首先率部发难,"下楼吹哨笛集合队伍",随即对空连放3枪,宣布正式起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