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为何会选择霸道,而不帝道或者王道呢?

公元前361年21岁的秦孝公继位,他继位后就颁布了一道求贤令这道求贤令大概内容就是“要是有人能想出使秦国强大的方法的话,他就把秦国土地分给那个人”

这个时候还在魏国的卫鞅(这个卫鞅就是商鞅)得知秦孝公颁布的求贤令后,就离开了魏国去了秦国。

因为这时卫鞅在魏国并不受魏惠王的重用,所以他离开魏国去了秦国。他相信以他的才华肯定会受到秦孝公的重用,然而卫鞅到了秦国后,他想见到秦孝公却是不太容易他在秦国的朝中既无亲戚,也无好友。

最后他花了两年的时间搭上秦孝公宠信的一个宦官,这个宦官姓景(下文中就称他为景监)。卫鞅通过这个景监三次见到秦孝公,每见一次卫鞅就向秦孝公讲一套治国之术。

卫鞅第一次见到秦孝公就跟他讲了帝道,那么什么是帝道呢?帝道就是黄帝、尧、瞬等五帝的治国之道。

可是秦孝公听的连连打瞌睡,显然是不喜欢这套治国之道。等见完卫鞅秦孝公把景监大骂了一顿并且说“你推荐的人说的都是大话,这样的人怎么可以重用呢?”景监把卫鞅找来同样把卫鞅骂了一顿,把秦孝公对他的评价告诉卫鞅。卫鞅听了景监的话便请求景监再次让秦孝公召见他一次。

过了几天秦孝公再次召见卫鞅。

这次,卫鞅见到秦孝公后,便和秦孝公讲了王道,王道就是夏、商、周的治国之道。这次秦孝公还是听不进去,会见完卫鞅后秦孝公再次责备了景监。而景监也再次责备了卫鞅。卫鞅再次请求景监最后一次请秦孝公召见我一次。过了几天秦孝公再次召见卫鞅。


秦孝公为何会选择霸道,而不帝道或者王道呢?

商鞅


第三次卫鞅见到秦孝公后,就和秦孝公讲了霸道。霸道就春秋五霸的治国之道,这次秦孝公见完卫鞅后。当秦孝公走到景监面前时,景监以为要再次遭到秦孝公的责骂时。秦孝公这时却笑眯眯地对景监道:“你推荐的客人不错。我可以和他好好谈谈了。”很显然秦孝公选择了霸道。

秦孝公第四次召见了卫鞅这一次秦孝公与卫鞅的交谈的是强国之道也就是卫鞅之后变法的内容。这一次秦孝公越听越兴奋几次移动脚下的坐垫以便靠近卫鞅。可见秦孝公是多么喜欢这套强国之术。

那么秦孝公为什么会选择霸道呢?我认为有如下三个理由

一、秦孝公认为帝道、王道强国的时间太慢了。

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在卫鞅跟秦孝公谈论帝王之道时秦孝公就明确表示,帝王之道强国的时间太长

”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

二、秦国国君在秦国地位低微。

韩非子在奸劫弑臣中讲。

古秦之俗,君臣废法而服私,是以国乱兵弱而主卑。


这里的古秦是指在秦孝公之前的秦国

所以在秦孝公变法之前,秦国权力掌握在几个大贵族手里,甚至是国君的废立也掌握在贵族手里。而霸道能快速强化国君的权力。


秦孝公为何会选择霸道,而不帝道或者王道呢?

秦孝公


三、帝王两道不适合做战国时期国家的强国之道

因为,当时中国正处于七国争霸的时代,弱小的国家随时可能被别的国家给消灭掉。而只有让国家快速的变得强大起来,才不会被其他国家消灭。

而帝王两道使国家变强的时间太长了,只有霸道才能快速的使秦国变强。只有国家强盛才不至于有灭国之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