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沒有當年的痛,阿里巴巴不會邁上技術長征路

杭州這座人文之城的科技味道越來越濃了。

曹軍的孩子今年剛剛出生,但辦理出生證這樣一件簡單的事情,就讓他充滿焦慮,因為已經不止一個朋友告訴他,辦理出生證至少要跑5個不同的窗口,還要填寫60項信息,提交20多份材料。

但當他真正去處理時,卻發現今年流程變快了許多。窗口人員告訴他,通過“浙裡辦”APP填寫9項資料,再填一份材料就行。

更多改變還在發生。刷一把臉,公積金就到了你的銀行卡上,再也不用拿著一堆材料去辦事中心排隊了;停車場裡沒有停車杆,車子進出停車費自動扣除;去醫院看病,不用反覆排隊開單付款,從就診到走就付一次錢,甚至回家後再付……

若沒有當年的痛,阿里巴巴不會邁上技術長征路

如果把每處數字化場景都視為一顆星星,你會發現,杭州這座城市已經被繁星點亮。

2018年9月的杭州雲棲大會上,“新杭州故事”驚豔亮相,但一年之後,這些都已經成為杭州老百姓生活的日常。

20年前,杭州包容的營商環境、繁榮的市場經濟、深厚的人文底蘊,成就了阿里巴巴。最近十年,阿里巴巴又開始用數字技術反哺杭州,讓其成為全球領先的數字經濟之城。

從依靠這個城市,到支撐這個城市引領未來,背後是阿里過去20年的技術積累和創新。

【去IOE,邁出技術長征第一步】

阿里是什麼時候成為一家技術公司的?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不好具體定義,但是追溯它的起點,始於2008年的內部技術革命——“去IOE”,應該算作是阿里踏上獨立技術長征的第一步。

2008年,王堅從微軟亞洲技術研究院空降阿里,擔任首席架構師。這個在阿里內部尊稱為“博士”的首席架構師甫一到任就提出了讓阿里一眾“技術男”震驚的“去IOE”,即在阿里的IT建設過程中,去除IBM小型機、Oracle數據庫及EMC存儲設備。

10年前,業務迅猛增長的阿里開始面臨世界級難題。“我們把全中國最知名的頂尖的DBA(數據庫管理員)請到公司,一個晚上一張報表都做不出來,沒有任何一家公司包括IBM、微軟,能夠為我們提供一整套的技術服務。”當時的一位工程師回憶。

由於用戶激增和其所帶來的數據越來越多,IOE三大件根本無法支撐公司業務正常運行。阿里已經到了必須要自己動手解決技術問題的關鍵時刻。

因此,阿里需要通過自主研發和替代性方案來重構自己的數據系統,這不是一個簡單的系統替換,而是要推動分佈式架構取代集中式架構,這種架構也就是今天我們看到的雲計算架構。

這場“去IOE”運動從2009年一直持續到2013年。隨著支付寶下線最後一臺IBM小型機,IOE在阿里內部就此成為了歷史。

而正是“去IOE”的過程,成為了阿里擁抱雲計算,產出阿里雲服務的基礎。當然,在這個過程之中,阿里也正式走上了獨立研發基礎IT技術的道路。

【10年堅持】

從支撐內部業務,到成為一家對外輸出技術的公司,阿里雲深知前路不易。因此,它從創立的第一天起,就保持心態開放,不斷跟外界展開互動和交流。

過去10年,雲棲大會就是這樣一個平臺。雲棲大會的前身可追溯到2009年的地方網站峰會,2010年叫做“中國地方與行業網站峰會”,2011年更名為“首屆阿里雲開發者大會”,一直延續到2015年,“雲棲大會”正式成為關鍵詞。

2009年正式成立那年,阿里雲舉辦了一場“2009中國地方網站發展論壇”,邀請全國200多個地方網站的站長,一起討論中小站點的技術問題。第二年,參加大會的站長增至3000多名,幾乎全國有名氣的站長都被邀請。

這些傳統互聯網技術受益者們在那次聽到了王堅對未來的預言:“雲計算與移動互聯網的結合將形成蝴蝶效應,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巨大變革”。

若沒有當年的痛,阿里巴巴不會邁上技術長征路

十年前出席過那場充滿草根意味的“地方網站大會”的程序員們大概也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站在一場技術史詩的開端。

從2009年到今年,十年過去了,舞臺的主角已經換了幾批。當年參加活動的站長們,已經遠離了主流互聯網的關注;大多數移動APP的創業者們銷聲匿跡了,曾以為站在O2O浪潮之巔的很多公司最終跌落神壇……

任憑風雲變幻,我自巋然不動。過去10年,阿里雲有一個信念越發堅定:通過雲計算產品和服務等基礎力量,幫助開發者、各類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讓它們獲得成功。

而每年一度的雲棲大會,則成為阿里雲展示這一決心的窗口。從站長大會,到開發者大會,再到雲棲大會,可以看到阿里對於技術的重視,在戰略上以開放為核心,試圖構建生態。

【從應用技術到基礎技術】

從最初的星星點點,到如今的繁星滿空,以云為核心,阿里雲已經構建起越來越豐富的技術場景,而云棲大會也早已超越阿里體系,成為整個行業的風向標。

2017年在雲棲大會上,阿里巴巴宣佈成立“達摩院”,並號稱計劃3年投入1000億元進行基礎技術的研發。

一年之後的雲棲大會上,阿里又宣佈成立平頭哥半導體有限公司,並面向全球年輕人設立達摩院青橙獎和全球數學競賽。

若沒有當年的痛,阿里巴巴不會邁上技術長征路

從計算、存儲、網絡等雲的應用技術技術,再到達摩院、平頭哥、數學大賽,一個對於技術充滿熱情和無限追求的阿里,越來越躍然紙上。

作為旁觀者,我們不禁要問,阿里為什麼要這樣做?

答案也無怪乎有這麼幾條。第一,通過商業模式的創新產生一個重大市場的機會已經越來越少,也很難支持一家公司持續高速增長。這個時間點上,必須要在技術上尋求突破。第二,未來的數字經濟時代,商業創新一定由技術驅動,必須重視技術。

回顧人類信息技術的發展歷史,每一輪新技術的週期越來越短,技術創新的不確定也越來越大。阿里要為未來至少80年的可持續發展鋪下可靠的道路,技術創新無論如何都是不能迴避的問題。

這條有關技術的長征,一旦邁出了第一步,就要一直走下去,並且要直面各種難關。阿里在這條路上沒有退路可走。

【未來的新徵程】

回顧過去10年的雲棲大會,阿里巴巴數字經濟相關重要進展幾乎都在歷屆大會公佈,如提出“DT時代”、“五新”概念,宣佈建設“城市大腦”,成立達摩院、半導體公司“平頭哥”等。

過去二十年,阿里先於社會遇到互聯網時代的挑戰,從而構建了下一代企業所需的數字化技術和範式。

十年前,阿里雲開始自主研發雲計算操作系統飛天之路,開啟了中國雲時代。站在新十年的交叉點,面對一個洶湧而來的數字經濟浪潮,阿里雲又將會有怎樣的思考和技術實踐。

從雲棲大會已經公開的日程來看,人工智能和芯片將會是大會的重頭戲。但是,比這些具體而微的技術更重要的是,阿里對於未來趨勢的預判和思考。

因為,今時今日的阿里,正在引領和決定著一個技術生態系統的未來,也肩負這推動整個全社會數字經濟不斷髮展的重任。

面向未來,保持分享精神,是雲棲大會一直想要傳達的核心。9月25日,等待阿里在雲棲大會亮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