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要求孩子就愛討價還價?別急,這幾個辦法教你見招拆招!

本文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朋友說他家的孩子越來越會討價還價了。

早上讓他吃飯,他說要用糖果來換;

中午讓他認真寫作業,他說得看完動畫片才要開始寫;

晚上讓他睡覺,他說得讓媽媽講睡前故事聽,才願意去睡;

在每天和孩子相處的時間裡,孩子不停地和父母討價還價。

對此,朋友很頭疼,相信許多的家長也有類似的煩惱,那麼,為什麼孩子這麼喜歡討價還價呢?父母又要怎麼做才好?

一提要求孩子就愛討價還價?別急,這幾個辦法教你見招拆招!

孩子喜歡“講條件”,跟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

在BBC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裡》中,兒童行為研究專家把孩子的自我意識比喻成洋蔥。伴隨孩子漸漸長大,通常從三歲開始,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顯現,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立場,心裡想要什麼,就會想辦法去爭取。

一方面,他們對自己的目的也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另一方面,他們也有了維權意識。

當孩子到了七八歲的年紀,他們的獨立意識和權利意識就越來越強,講條件就是他們維護自己權利的一種體現。他們知道自己有權向父母提出要求,並且知道猜測父母的心理,和父母鬥智鬥勇。

但是孩子養成做事之前,要和父母討價還價的習慣,這與父母的教養方式的關係是分不開的。有些家長為了讓孩子乖乖聽話,就會願意滿足孩子的任何調價你。

比如說,讓孩子乖乖吃飯,就給他買玩具車;讓孩子好好寫作業,就承諾帶他去公園玩;讓孩子按時睡覺,就答應他給他買冰淇淋。

這樣的場面並不少見,家長們和孩子進行各種條件的交換。讓孩子停止某種行為或者完成我們的某項要求,我們就滿足他的某項願望。

父母答應讓孩子做某事或者為他們提供獎勵,實際上就是在和孩子講條件。長此以往,孩子就習慣了講條件的模式。

一提要求孩子就愛討價還價?別急,這幾個辦法教你見招拆招!

孩子習慣了討價還價,會有哪些危害呢?

一旦孩子習慣了這種模式,那麼就會對他產生許多不利的影響,也不利於我們對孩子的教育。

1. 造成孩子的“被動狀態”

當孩子每次通過討價還價獲得了東西,那麼他每次做事情都不是“我要做”而是“要我做”,成長的狀態更多地呈現被動性。另外,每一次討價還價成功後,會讓孩子養成關注“即時效益”的習慣,以後看不到利益的事情就會不願意去做,失去學習新東西的探索欲和好奇心。

2. 父母的權威受到挑戰

孩子習慣了討價還價才去做某件事,會讓父母對管教孩子這件事失去控制。當你不再滿足孩子的要求,並讓他去做某件事,任你如何苦口婆心地勸說,耐心細緻地勸導,孩子還是無動於衷,這時候,父母的權威受到挑戰,沒有了權威,更無從談孩子的教育了。

3. 導致“拆屋效應”

當父母在勸說孩子的時候,如果孩子總是屢勸不聽,堅持要得到獎勵,父母的耐心會逐漸消失,最後情緒失控,做出過激的行為,可能會導致“拆屋效應”的產生。

一提要求孩子就愛討價還價?別急,這幾個辦法教你見招拆招!

魯迅曾在《無聲的中國》一文中寫道:“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裡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天窗了。”這種先提出很大很多的要求,接著提出較小較少的要求,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拆屋效應”。


比如父母因為孩子討價還價批評、責罵孩子後,孩子選擇離家出走,最後在焦慮、擔憂中找回孩子後,反而不會追究孩子其他的錯誤了。

這裡“離家出走”就是“開天窗”,討價還價惹父母生氣就是“拆屋”,而孩子為了逃離懲罰,就會犯下更大的錯誤。

家長要怎麼做?

討價還價的危害我們都清楚了,但是有些家長很頭疼,覺得難得能通過獎勵的方式讓孩子聽話,如果這也不能用,那在生活中,我怎麼教育孩子呢?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說過一個生動的例子:一對5歲和7歲的兄弟,經常在媽媽面前胡鬧,弄得媽媽手忙腳亂;但面對爸爸時,卻會變得非常規矩

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反差?因為孩子們很清楚,媽媽總是容易妥協,而爸爸卻是言出必行。

只有我們堅定了底線和原則,擺正態度,孩子才能得到正確的引導。

一提要求孩子就愛討價還價?別急,這幾個辦法教你見招拆招!

1. 制定規則

沒有規則感的孩子會“無法無天”,所以《美國兒科學會育兒百科》強調:孩子兩歲左右,父母應該首先設立一些需要孩子遵守的規矩,然後逐漸地增加規矩。

幾點吃飯、幾點睡覺、幾點寫作業,以及生活中其他方方面面的細節,都要對此進行一些規定,而且最好在制定規則的時候,允許孩子的參與,一起制定,讓孩子今後更好地遵守,而且制定之後不能輕易更改。

如果制定的規則是寫完作業可以看半小時電視,但是之後,孩子說要看完電視才寫作業,而且還就地打滾,這時候父母也不要輕易退讓。

一提要求孩子就愛討價還價?別急,這幾個辦法教你見招拆招!

2. 談條件,不如劃底線

哲學家弗洛姆曾經說過:教育的對立面就是操縱。


談條件本身就是一種變相的操縱,操縱雖然能夠幫爸爸媽媽省卻很多麻煩,卻不能真正地解決問題。

教育不能貪圖省事方便,而是要讓孩子知道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條件來解決的,就算孩子哭鬧,也要令行禁止。

當父母拒絕了孩子的要求時,又因為孩子做出妥協,那麼在孩子的眼中,父母會逐漸失去威信,也不利於給孩子樹立一個遵守承諾的好榜樣。有很多的家長,尤其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一看到孩子哭了,就立馬心疼了,向孩子妥協,答應他們的需求。但是孩子發現大人會在自己哭鬧時滿足自己的要求,今後他會越來越得寸進尺。所以,之後遇到孩子哭鬧著要家長滿足不合理的要求時,我們不能輕易妥協,要堅持自己的原則。

一提要求孩子就愛討價還價?別急,這幾個辦法教你見招拆招!

我們要知道的是,很多時候,孩子的討價還價是試探性的行為,只要家長守住了底線,堅守了原則,那麼,相信孩子討價還價的壞習慣是可以改變的!用上這幾招,讓孩子更好地成長吧!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