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智慧:你有你的安排,其實世界另有安排

作者:明德易道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這樣的問題:明明計劃得很周詳,“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但最終卻“計劃沒有變化快”,因為種種原因不得不放棄這個計劃。

這種遺憾在生活中時有發生,其根本原因是什麼呢?


《易經》智慧:你有你的安排,其實世界另有安排

“你有你的安排,其實世界另有安排”,這裡最終的原因是:《易經》所講的“天道、地道和人道”的關係問題。

從歷史上的一些經典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這類出人意料的事情發生。

劉邦與項羽的故事

秦末時期,群雄割據,戰亂四起,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動盪年代。其歷史故事精彩的程度,絕不亞於一部《三國演義》,而項羽和劉邦應該是這裡面最重要的兩個主角。

項羽出身高貴,為楚國名將之後。從小練就一身好武藝,有“萬夫不當之勇”。

另一個主角劉邦,卻只是一個小小的亭長,好吃懶做,不務正業,家境非常貧寒,被父親常常罵作“敗家子”。就這樣一個既無武功神力,又無雄厚家庭背景的“敗家子”,怎麼能夠戰勝“身經百戰、勇冠三軍” 的項羽,最終成就了漢朝帝業。

從正常的角度觀察,很多人都會認為:項羽肯定能夠打敗劉邦,項羽自命為“西楚霸王”也是這個意思。

一個貴族,一個無賴,本來是一個沒有懸念的結果,但歷史的進程卻並沒有按照正常的思維去發展。


《易經》智慧:你有你的安排,其實世界另有安排

從天道角度來看

《易經》曰:“天道虧盈而益謙”,簡單的講就是:謙受益,滿招損。

項羽一直是一個性格高傲、非常自負的人。身為貴族,有一種自然的優越感,這是骨子裡天生就有的東西。

在歷史上著名的《鴻門宴》上,項羽殺劉邦,本來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卻最終讓劉邦跑掉了。這裡面有很多原因,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項羽的自負。因為他一直瞧不起平民出身的劉邦,在他的眼裡,消滅劉邦只是分分鐘的事情。

再來看劉邦,非常有自知之明,非常謙虛,所以很懂得禮賢下士、善用人才。在他那裡可謂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直到最後成就帝業,他還一再說功勞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大家的:

“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而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人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易經》智慧:你有你的安排,其實世界另有安排

從地道的角度來看

秦朝滅亡之後,項羽的謀臣韓生建議他在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並且豐饒富庶的咸陽建都。如果項羽能夠聽從韓生的建議,劉邦日後想取勝項羽可以說難於登天。

然而,讓人沒想到的是,項羽直接就否決了韓生的建議,要建都家鄉彭城,並且對韓生說到:

“古人說得好,葉落歸根,況且如今我成就了這番大業,富貴不還鄉,猶如錦衣夜行,別人看不見,有什麼意思!”

項羽未免太小家子氣了。只是為了榮歸故里,讓家鄉人看看自己成就的大業,而把重要的地理位置——咸陽拱手讓給了劉邦,可謂是愚蠢之極!

而劉邦佔領咸陽後,蕭何進入秦朝皇宮,把秦朝丞相御史府的山川地理、法律條文等文檔收藏起來,為後來漢朝的建立打下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易經》智慧:你有你的安排,其實世界另有安排


從人道的角度來看

項羽不僅高傲自負,更是殘暴無比。在進攻咸陽以前,項羽就下令坑殺了二十萬已經投降的秦兵。佔領咸陽後,更是痛下殺手,上至秦朝皇帝子嬰以及舊部大臣,下到普通黎民百姓,進行了史無前例的大屠殺。

同時,在搶掠了所有的財物和婦女後,又一把大火讓整個咸陽城陷入了火海之中。其中,著名的阿房宮的大火一直三月不息。

這次的屠城,讓項羽頭頂上金光閃閃的“大英雄”形象瞬間坍塌,變成了“殺人魔王”,而民心也隨之喪失。

其實,咸陽是劉邦先打下來的。而劉邦聽從張良、樊噲等的建議,看押秦朝皇帝和大臣,把金銀財寶也都封存入庫,自己並未住進富麗堂皇的皇宮,而是返回了霸上。

劉邦還實行了“約法三章”:“殺人者要處死,傷人者要抵罪,盜竊者也要判罪”,受到了當地百姓的熱烈擁護。這些行為與後來項羽佔領咸陽發生是慘劇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得民心者得天下”,人心所向自然到了劉邦這邊。

有一個小故事說明這一切。項羽兵敗衝出重圍,經過一地時,不知那條路是應該走的路。便問路於一位農民時,這位農民看到是項羽的軍隊,竟然故意指了一條錯路,才有了後面項羽“烏江自刎”的結局,可見其失去民心的程度。


《易經》智慧:你有你的安排,其實世界另有安排

歷史發展的規律

“你有你的安排,其實世界另有安排”。

劉邦與項羽的故事讓我們明白了很多道理,這其中的“天道、地道、人道”是事物發展的根本規律。歷史的發展規律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這才是歷史的必然。

或許,從中我們能感悟些什麼。

感悟經典國學、成就智慧人生。我是明德易道,願與大家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