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人大戰開始 下一個人才聚集的大城市將是哪

“搶人大戰”這個詞,你在最近兩年肯定經常聽到。沒錯,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新一線”城市的崛起,讓各個城市都意識到,將優秀的人才吸引到自己的城市,紮下根來,才是保持競爭力的方法。

“搶人大戰”的規模有多大呢?我最近看了一篇報道,說今年有超過150座城市發佈了“搶人”政策。光是在今年9月,就有30座城市加入戰團。


搶人大戰開始 下一個人才聚集的大城市將是哪


而且隨著“搶人”大戰的愈演愈烈,各個城市也為優秀人才,發放越來越大的禮包。比如在落戶政策上,寧波市之前的政策是“全日制大專以上應屆畢業生”可以先落戶再就業,但是現在呢?只要是“全日制普通高校、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畢業15年以內”就可以享受這個政策,你算算,這個範圍擴大了多少。

不過我注意到,城市“搶人”大戰的背後,其實是各個城市心中,始終有著一個“零和博弈”的觀念,也就是優秀的人才如果自己不留下,那隻能被別的城市搶走。但是城市未來的發展,真的只有單打獨鬥這一條路可以走麼?

最近,我在微信公眾號“智谷趨勢”上看到一篇文章,這篇文章說到一個有意思的趨勢:珠三角地區正在變成“一個”城市。這篇文章提醒了我,中國的城市在未來想要發展,除了靠自己單打獨鬥,和別人搶奪人才以外,還有另外一條路可以走,那就是通過“抱團”,形成協同效應。

在今天的《邵恆頭條》中,我就給你說一說,為什麼在各個城市互相“搶人”的時代,珠三角選擇了抱團取暖。

我相信你和我一樣,一聽到珠三角要“抱團取暖”,心裡肯定有一個疑問,珠三角可以說是我國最發達的地區。一線城市“北上廣深”中,珠三角就佔了一半。按理來說,就算面對其他城市的“搶人”政策,珠三角應該完全不擔心才對,畢竟家底厚實。那是什麼原因讓珠三角要採取“抱團取暖”的策略呢?

這個原因說起來也很有意思:恰恰是珠三角殷實的家底,給地區發展帶來了“甜蜜的煩惱”。

為什麼這麼說呢?先和你說一個事實,珠三角其實是我國人口結構最好的地方。從新生兒的數量來看,光是在2018年,廣東省一年新生兒的數量,就達到了143萬,超過了傳統人口大省山東省,成為我國最能生的地區。

而且除了新生兒數量多以外,廣東也是我國人口流入最大的一個省份。根據相關機構的數據分析,廣東省每年淨流入人口超過了177萬人。

本地人能生,流入人口又多,這讓廣東省成為全國最有活力的省份。深圳人的平均年齡只有32.7歲,在“北上廣深”四座一線城市中,屬於最年輕的。但是,珠三角最年輕的城市其實是東莞,平均年齡只有30歲。

年輕勞動力多,城市有吸引力,當然是珠三角的優勢。但這樣的優勢也產生了一些 “副作用”,——從長期看,這些副作用會阻礙珠三角地區的發展。

一個是頂級城市深圳和廣州,房價逐漸變高。因為整個珠三角地區,發展並不均衡,人口最主要的流動方向,還是深圳和廣州這兩個一線城市。人口一多,房價水漲船高,對於剛畢業的年輕人來說,房價過高,自然會導致城市對他們的吸引力下降。

另一個煩惱就是,深圳和廣州的產業結構正在逐漸趨同。這其實也很好理解,廣州和深圳都是中國經濟高度發達的城市,彼此之間離得很近、對於未來的風口也有類似的嗅覺,自然相互之間的競爭就很激烈。競爭的方式通常是,一個城市出臺政策支持某個行業、某個產業,另一個城市也會跟上。比如深圳要扶持新能源汽車,廣州明天也跟著開始研究政策;廣州今天要鼓勵金融科技,深圳也不願意落後。

而且不僅僅是深圳廣州,在珠三角境內,即使是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城市,也會想在自己發展的過程中借鑑先進城市的經驗,想要“對標”先進城市。所以在發展過程中,自己的產業結構也會和深圳、廣州趨同。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一個下屬機構,提出過一個叫做“產業結構相似係數”的概念。根據學者研究統計,深圳和東莞、深圳和惠州之間的“相似係數”達到了0.9,差不多就是90%的程度。

珠三角城市產業結構相似係數

聽到這裡你就肯定明白了,珠三角之所以要抱團取暖,是為了避免地區內的城市各自為營,重複造輪子的情況,以免浪費掉中國最好的人力資源。

在過去的10年中,珠三角地區採取了不少措施實現“抱團”。比如早在10年前,廣東省就開始開發珠海市的橫琴島,為澳門的發展提供支撐。在橫琴實施的政策叫做“澳人澳稅”。也就是說,在橫琴,澳門市民可以按照澳門的納稅規則繳納個人所得稅。差額的部分,由財政補貼返還。

今年3月,橫琴成立了全國第一個跨境辦公的試點樓宇:橫琴總部大廈。澳門的企業到橫琴跨境辦公,不需要在橫琴進行額外的工商、稅務登記,還能享受租金補貼。這也就意味著,澳門企業在橫琴辦公,跟在澳門沒有區別。目前,橫琴已經累計註冊港澳企業3000多家。

今年7月,廣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了《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年行動規劃》,確定了以香港、澳門、廣州、深圳四個中心城市,來作為珠三角地區發展的核心引擎。這是在頂層設計上,為整個珠三角未來的發展確定了方向。


搶人大戰開始 下一個人才聚集的大城市將是哪


不過,要說抱團的措施當中有什麼是最讓我驚訝的,那還是基礎建設的一體化程度,比如說,地鐵。

早在2010年,廣州和旁邊的佛山市,就建立了當時全中國第一條跨城聯通的地鐵,廣佛地鐵線。小試牛刀之後,兩個城市之間互相聯通的步伐越來越快,前不久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局長解讀廣州新一輪規劃時,透露出了一個野心勃勃的計劃:廣州規劃了17條地鐵與佛山對接融合。

除此之外,廣州還在今年上半年,向發改委提交了一份《城際鐵路規劃(送審稿)》。規劃中提出,廣州計劃把一條地鐵線18號線,向北延伸到清遠,向南延伸到珠海、中山,貫穿整個珠三角西岸。如果批准了,這條線路的長度可能會達到200公里,成為全球最長的地鐵線之一。

在珠江的另一邊,深圳也計劃,未來至少有10條地鐵線和東莞連接。我在文稿中,放了一張粵港澳大灣區地鐵的未來規劃圖,你可以去看一下,珠三角的城市之間,已經沒有交通的隔閡,我甚至都分不清楚各個城市在哪裡了。

聽到這,你肯定開始明白,珠三角“抱團”能帶來什麼好處了:往小了說,抱團能優化人口和資源的流動,比如一位在廣州上班的年輕人,可以住在佛山,既能享受廣州的發展機遇,又能享受佛山相對低的房價,降低生活壓力。多一個佛山的選項,也反過來壓制廣州房價的猛漲。

往大了說,這種流動勢必會帶來更多的碰撞,推動商務往來、思想交流和科技創新。

往更大了說,城市之間從競爭轉向“抱團”,也會促進珠三角地區的發展變得更有特色、有層次。比如國務院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就為珠三角的各個城市分配了角色。例如廣州負責擔任國際交通和創新的樞紐、深圳負責產業創新、東莞主打國際製造中心、澳門是國際旅遊休閒中心等等。

這樣一來,整個珠三角地區的城市之間就能夠各司其職,發揮協同效應。有人還預測,珠三角的未來,可能會是中國內部的“小歐盟”。


搶人大戰開始 下一個人才聚集的大城市將是哪


其實城市之間拋棄單打獨鬥,選擇抱團取暖的策略,不僅僅發生在珠三角,在世界上也是個趨勢。根據麥肯錫預測研究,2025年全球600強城市將貢獻全球GDP的60%。以紐約、東京、倫敦、巴黎等全球城市為核心形成的世界級城市群,代表著各自國家或區域的最高生產力水平,未來的全球競爭,將是區域城市群之間的激烈競爭。

智谷趨勢的這篇文章,也作出了這樣一個判斷:雖然今天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弱於舊金山大灣區,金融弱於紐約大灣區,但當未來珠三角內斂成一個城市的時候,經濟增長將超乎想象。

最後,我還想說一下我的感想。雖然今天的節目,我們都在說城市如何發展,但是我想起了羅胖和我說的一句話。他說一件事情想做成,靠的不是個人的單打獨鬥,而是要能把越來越多的人,都捲入到你的協作網絡中,這樣事情才能做大。這個道理對於城市發展是這樣,對於我們每個人,也是這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