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地传》上下五十年,纵横几万里。

1982年4月11日,在洛杉矶举行的第55届奥斯卡颁奖仪式上,英国影片《甘地》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男主角、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8项大奖。

《甘地传》上下五十年,纵横几万里。

莫罕达斯·卡拉姆昌德·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1869年10月2日——1948年1月30日),尊称“圣雄甘地”(Mahatma Gandhi),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人、印度国民大会党领袖。

甘地19岁时远赴英国学习法律。1893年,甘地来到英国统治下的南非,领导南非印度人争取权利。他把印度教的仁爱、素食、不杀生的主张,同《圣经》、《古兰经》中的仁爱思想相结合,并吸收了梭伦、托尔斯泰等人的思想精髓,逐渐形成了非暴力不合作理论。1915年,甘地回到印度,很快成为国大党的实际领袖,使“非暴力不合作”成为国大党的指导思想,开始为印度的独立而奔波。1945年8月15日印度宣布独立,“二战”后,印度分裂为印度与巴基斯坦两个国家。面对两国的冲突,对双方都有重要影响的甘地多次以绝食来感化他们,呼吁团结。1948年1月30日,甘地遭到印度教顽固教徒刺杀。

《甘地传》上下五十年,纵横几万里。

影片以1948年甘地被印度教极端分子暗杀,印度举国举行国葬开始,倒叙他的生平,从1893年年仅24岁的留学英伦后踏上南非的土地开始,向观众娓娓叙述了甘地平生的若干重大事件,上下五十年,纵横数万里,是一部气势磅礴的大手笔之作。

《甘地传》上下五十年,纵横几万里。

饰演甘地的本.金斯利是英印混血儿,当年38岁,身上兼有印度和英国的气质,这非常符合甘地早年留学英国的背景,当金斯利剃光了自己的脑袋,披上白布,看上去几乎和甘地一模一样。在导演的启发指导帮助下,金斯利将自己较白的皮肤晒得黝黑,练习吃素食,念佛经,学瑜伽,还大量阅读甘地传记和聆听录音讲话,又模仿甘地使用手摇纺车的神态与动作等等。在印度拍片的过程中,有的老人一见到本·金斯利就跪下叫“巴布”(父亲,印度人对甘地的尊称)。

《甘地传》上下五十年,纵横几万里。

影片拍摄的高潮是“甘地国葬大典”,这可能是历史上最宏大的群众场面,那天是甘地国葬33周年纪念日,35万群众演员参与出演了大街上的送葬队伍,只有9万人接受了象征性的报酬,剩下的人都是志愿者,为了拍摄这一场景,剧组使用了11台摄像机。许多经历过33年前那场国葬的人,都感觉时光倒流了一般。

《甘地传》上下五十年,纵横几万里。

《甘地传》导演 理查德·阿滕伯勒

《甘地传》从筹备到上映,用了20年时间。英国导演理查德·阿滕伯勒是演员出身,1962年,他读到甘地的传记,就立即被甘地的故事所吸引,决心把它搬上银幕,自己出任制片人和导演。当时, 他提出的拍片计划遭到了所有大公司的拒绝。通过英国最后一任驻印度总督蒙巴顿勋爵的介绍,阿滕伯勒专程赴印度拜访当时的总理尼赫鲁。尼赫鲁认真听取了阿滕伯勒的想法,表示同意和支持,得到印度政府的同意,阿滕伯勒开始阅读甘地的传记和查找资料,组织人员写剧本。同时,他继续出演一些电影谋生,为了筹集资金, 他甚至典押了自己的房产。功夫不负有心人,英国戴菊制片公司和美国国际电影投资公司决定冒一次险,承担经费的三分之二,印度国家电影发展公司则承担剩下的三分之一,拍片的2200万美元总算有了着落。

由于甘地是印度国大党的领袖,支持阿滕伯勒拍摄甘地的也是国大党领袖尼赫鲁,因此,影片的拍摄计划还和印度国内政局挂上了钩。1964年尼赫鲁去世,当时就有人反对由外国人来拍摄甘地生平。1977年,尼赫鲁的女儿、国大党领袖英迪拉·甘地下台,拍摄计划再次停止,直到1980年,英迪拉·甘地再度出任总理,影片才正式开拍。

《甘地传》上下五十年,纵横几万里。


电影中借解说员之口对甘地做了这样的评价:“这个盛大葬礼的死者,死时和活着的时候一样。一个平民,没有任何的财富,也没有任何的官衔。圣雄甘地,既不是军事将领,也不是地方长官,也没有任何科学成就可以夸耀,也不是一名艺术家,然而世界各地人士,包括各界政府代表和高官贵人,在此齐聚一堂,向这位绑着缠腰布的棕肤色小个子致最后的敬意,他领导印度走向自由。诚如马歇尔所说:圣雄甘地,是人类良心的代言者,他用谦逊及真理的力量战胜帝国。爱因斯坦说:后代子孙将无法相信,世上曾活生生地出现过这号人物。”这是对他传奇一生最好的总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