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看女儿洗澡,难道真的正常吗?

爸爸看女儿洗澡,难道真的正常吗?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问题:


成年女儿正在洗澡,父亲直接推门而入。


女儿很快关上了门,但一丝不挂的身体已被看N遍。


女儿心里很难受,觉得被触犯了底线,躲在房间痛哭。


但父亲觉得无所谓,也不道歉,还说看了又能咋地。


最不可思议的是,母亲竟然认为女儿小题大做、大惊小怪。


还劝父亲不要和女儿计较。


父亲竟然“大度”地说:我是谁啊?干嘛生她的气!


受伤到情绪崩溃的女儿,竟然变成了犯错的人。


爸爸看女儿洗澡,难道真的正常吗?


而这只是一个典型。


平日里,类似的事情不胜枚举。


父母从不承认错误,总是归结到女儿身上。


母亲很强势、说话恶毒。


认为女儿不应该有情绪、更不能有脾气,应该每天快乐,否则就是做错事了。


认为无论他们怎么对待女儿,女儿都要顺从、要包容。


······


爸爸看女儿洗澡,难道真的正常吗?


是不是感觉很熟悉?


是的。


这样的父母,实在是太常见了。


一是做什么都是“为了你好”,都是出于爱。


打你、骂你,是为了你好,怕你不长记性。


偷翻你的日记,是为了你好,怕你有问题。


禁止你上大学谈恋爱,是为了你好,怕你遇到坏人。


一毕业就催婚,是为了你好,怕你自己过不好。


干涉你的恋情,是为了你好,怕你选择了不合适的人。


让你回老家考公务员,是为了你好,怕你不稳定。


······


爸爸看女儿洗澡,难道真的正常吗?


二是父母有什么问题都是你的错,都是因为你不好。


酗酒,是因为你没出息。


抽烟,是因为你不省心愁的。


没实现梦想,是因为生了你。


贫穷,是因为养你。


······


你的吃喝拉撒,父母都要管。


父母的喜怒哀乐,都要你负责。


总之,毫无边界。


爸爸看女儿洗澡,难道真的正常吗?


为什么父母总喜欢越界呢?


传统观念作祟。


“你是我生的,你就是我的,你必须听我的!”


认为自己都是对的。


“你个小屁孩懂什么!”

狗都知道撒尿设界,一旦领地被侵犯就会狂吠警告、甚至直接扑咬上去。


更何况是人。


被越界的子女不难受吗?


答案是肯定的。

那为什么子女总是会被越界呢?


否认。


“父母是爱我的,肯定不会伤害我。”


合理化。


“虽然伤害了我,但父母一定是有苦衷,情非得已,他们终究是爱我的。”

总之就是逃避真相。


爸爸看女儿洗澡,难道真的正常吗?


真相就是父母并不完美,父母也会有错的时候。


真相,不会因逃避而消失。


伤害,也不会因逃避而减轻。


逃避,只会让伤害累积,直到爆发。


爸爸看女儿洗澡,难道真的正常吗?


大一女生,被父亲拍赖床视频,发家人群。


女儿关灯睡觉后,父亲径直推门进来,掀开了女儿的被子。


女儿崩溃,拿起剪刀和父亲对峙,母亲报警求助。

警察到来后,父母二人说的第一句话是“孩子不听话”。


爸爸看女儿洗澡,难道真的正常吗?


孩子真的不听话吗?

原来,女孩三点有网课。


两点,父亲看到女儿躺在床上,便拍了视频,还发群里。


女儿有点生气。


母亲一回到家,又劈头盖脸骂了一通。


女儿觉得很委屈:自己一直有做家务,但还是被指责,变成了很不懂事的样子。


晚上,父亲再次闯入,女儿爆发了。

父亲嫌女儿总是看手机、不听话。


可他自己作为父亲的榜样,却并没有做到。


女儿已经成年,不再是小棉袄。


不能想抱就抱、想看就看。


尊重隐私是最基本的。


母亲不了解情况,仅凭视频就痛骂。


表面上,以教育为由。

事实是,不会处理自己的情绪,缺乏控制冲动的能力。

当然,并不是说女儿拿剪刀就是对的。


无论顺从,还是叛逆,都不可取。


因为本质都是被控制。


都不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


爸爸看女儿洗澡,难道真的正常吗?


主动选择的第一步:清醒地认识到伤害。

不否认。

不为父母开脱。


因为,看见即是改变。


心理学家埃利斯认为,事情本身不会影响人,但对事情的看法会引发情绪和行为。


文初的案例中,误闯没有伤害女儿,


但父亲无所谓的看法、反咬一口的行为,

母亲同为女性不仅不理解,

反而站队父亲指责女儿的举动,

却让她受到深深的伤害。


女儿认识到父母的伤害,没有认同父母说自己错的观念。


没有为父母找借口。


这就是好的开始。

爸爸看女儿洗澡,难道真的正常吗?


主动选择的第二步:处理情绪。


累积的情绪,愤怒也好,恐惧也罢,一定要表达出来,但不用着急宽恕。

注意,不是原谅。


原谅是认为自己仍是受害者,是不得不选择。


宽恕是主动的、善意的选择。


处理完情绪,待内心强大,再选择宽恕。

主动选择的第三步:少一点下意识的反应,多一点理性回应。


下意识的反应,是从父母那儿传承的观念引起的。


理性回应,是不带情绪的非辩护性回应。


案例中,女儿可以直截了当表明立场,并明确往后的相处规则。


但一定注意,不能带情绪,否则易被控制、被影响,即会做出下意识反应。


也不要期待父母会认同自己。


明确“父母是父母,自己是自己,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只能由自己负责”,困扰就会减少。


即便父母将错误推诿到自己身上,只要不接受不认同,就不会造成伤害。


爸爸看女儿洗澡,难道真的正常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