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教人間見白頭:盤點唐朝四大悲情名將,你覺得誰最可惜?

不教人間見白頭:盤點唐朝四大悲情名將,你覺得誰最可惜?

4.王方翼

王方翼的祖母是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同母妹,堂妹則是唐高宗李治的首任皇后,說起來也算是一個不大不小的外戚。

但外戚這層身份非但沒有帶給他仕途上的助力,反而成了他晉升的障礙,最後甚至成了他的催命符。公元655年王皇后被廢之後,時年31歲,正當壯年的王方翼便成了廢后近屬,長期不得重用。直至唐高宗末期,57歲的王方翼才得到機會大展身手。

永淳初年(682年),西突厥阿史那車薄啜帶兵圍困弓月城,王方翼率軍與其在伊犁河交戰,大獲全勝。突厥軍援至,又在熱海交戰,殺敵七千,擒其首領300人,西域震服。憑著這兩次大勝,王方翼正式踏入唐朝名將行列。時至今日,這兩場戰役已然不為人熟知,但王方翼另有一項功績,直至今日也沒有被忘記。他是著名的碎葉城的修築者。

公元687年,武則天猜忌他是王皇后本家,把他流放到崖州。當時已然62歲的王方翼年老體弱,沒等走到流放地,便在半路上因病去世了。

3.黑齒常之

黑齒常之是唐朝國際名將俱樂部成員之一,他來自百濟王國,是扶余族人。公元660年,唐朝名將蘇定方攻克百濟。黑齒常之帶兵頑強抵抗唐軍,贏得了唐高宗的尊敬。在他兵敗投降後,便受到了唐朝的重用。

在唐朝的如雲名將中,黑齒常之理應占有獨特的地位,這主要源自他在對吐蕃作戰中的傑出表現。自從670年薛仁貴慘敗於大非川,唐朝在之後三十年裡,在青海戰場上面對吐蕃便敗多勝少,尤其是主力決戰更是表現慘淡。但黑齒常之是個例外。

公元678年,繼薛仁貴以10萬之眾慘敗於大非川之後,李敬玄率領的18萬大軍也在承風嶺被突厥擊敗。便是在這一戰中,黑齒常之挺身而出,率領五百敢死隊突襲吐蕃軍大營,迫使吐蕃將領跋地設逃走。完全可以說,黑齒常之在關鍵時刻挽救了唐朝大軍。唐高宗李治嘉獎黑齒常之的功勞,升任他為左武衛將軍,兼任檢校左羽林軍,賜給黃金五百兩、絹五百匹,並充任河源軍副使。

之後六年裡,黑齒常之作為青海戰場上的唐朝高級將領之一,增設烽燧,經營屯田,大大加強了唐朝在青海的軍事實力。更在良非川之戰中大敗吐蕃,既為薛仁貴報了一箭之仇,也為王孝傑將來更大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但和同時期的王方翼、程務挺兩大名將一樣,黑齒常之同樣是政治鬥爭中的犧牲品。689年,黑齒常之被武則天的御用瘋狗周興誣陷下獄,在憤怒和絕望中,他選擇了以死明志。


不教人間見白頭:盤點唐朝四大悲情名將,你覺得誰最可惜?


2.高仙芝

唐朝名將高仙芝,有個廣為人知的稱號,山地戰之王。大唐盛極而衰,高仙芝的軍事生涯也如此,兩者互為表裡,精確對照。

在公元747年的唐軍滅亡小勃律之戰中,高仙芝率領唐軍大部隊完成了翻越冰川覆蓋的帕米爾高原,並取得戰鬥勝利的壯舉。在軍事史上,這是足以和漢尼拔、拿破崙翻越阿爾卑斯山齊名的行軍傑作。憑藉這一戰的傑出表現,高仙芝升任安西節度使,成了唐朝在天山以南地區的最高軍事長官。

除此之外,滅亡小勃律對於唐朝來說意義重大,這意味著唐朝從隴右到河西再到西域,在漫長的五千裡戰線上,面對強大的吐蕃全線佔據了上風。再加上後突厥已經在幾年前滅亡,東北的渤海和唐朝議和,契丹被安祿山層出不窮的陰謀詭計搞得焦頭爛額,新興的回紇還構不成威脅,唐玄宗時代的對外開拓之功,至此達到了最頂峰。

至於之後高仙芝進攻石國引發的怛羅斯之戰慘敗,實際上並未真正動搖唐朝在西域的統治。唐朝略作修整,安西四鎮就重新恢復了力量。

高仙芝本來有機會報復怛羅斯的一箭之仇,但一場安史之亂,終於將以高仙芝的這次勝利為頂點的盛唐武功徹底毀滅了。

於是,在敘事學的時間線上看來,小勃律之戰的一世巔峰,和怛羅斯之戰的千年轉折,遂緊緊地連接在了一起,前後不過三年半的距離。更讓人惋惜的是,高仙芝沒能死在戰場上,而是倒在了晚年猜忌多疑的唐玄宗手裡。


不教人間見白頭:盤點唐朝四大悲情名將,你覺得誰最可惜?


1.僕固懷恩

即使最後成了所謂的“叛徒”,僕固懷恩在後世的評價中,也依然少不了“唐朝中興名將”的字眼。因為誰都看得出來,僕固懷恩雖然是叛亂者,但卻是唐朝負了僕固懷恩。自古名將如美人,不教人間見白頭。而僕固懷恩由名將而叛臣,屬於在事業和精神上遭遇了挫折和死亡。

其命運的悲劇程度,遠遠超出了那些肉身隕落,精神卻得以長存的名將們。這正是他出現在這份榜單第一名的原因。

安祿山叛亂伊始,僕固懷恩就立刻趕赴靈武,為唐肅宗效力。在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爭中,僕固懷恩一家死難達46人,可謂滿門忠烈。為了公正軍法,他甚至曾忍痛親手斬殺了自己的兒子。戰後論功行賞,僕固懷恩也是僅次於郭子儀、李光弼的第三號功臣,被封為大寧郡王。

但對於郭子儀、李光弼和僕固懷恩這群朔方軍名將,大唐皇帝和他手下的太監們,一直懷著深深的猜忌和恐懼。

這種猜忌和恐懼,從唐玄宗完成“外重內輕”的軍事佈局之後,便悄悄開始了。

遙想當年,節制四鎮,控御萬里,手握二十萬強兵的王忠嗣,僅僅是稍稍踏入了皇位交接的禁區,便被唐玄宗貶死邊荒。

這件事在安祿山的內心激起了無數波瀾,最終成了范陽、平盧節度使安祿山叛亂的動力之一。也影響到了河西、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對唐朝中央的態度。

安史之亂爆發後,哥舒翰率領唐朝西北軍團,在潼關和安祿山對峙。這時,哥舒翰手下大將王思禮提議,留下一部分軍隊守潼關,而大部隊則應該回師長安,殺死楊國忠清君側。可想而知,這種提議一旦成真,唐朝中央政府便會形同虛設,徹底被軍人勢力掌控。五代十國將提前到來。

而對於這種在唐廷看來極其大逆不道的提議,三軍主將哥舒翰竟然沒有明確表態,甚至很可能內心是讚許的,只是覺得時機不好沒有發動。

所以,唐玄宗寧可不等郭子儀、李光弼在河北打出絕對優勢,也要逼迫哥舒翰在完全錯誤的時機出戰。如你所知,這次錯誤的決戰讓哥舒翰全軍覆沒,也讓唐玄宗受盡責難。但事實上,唐玄宗並沒有老年痴呆,只是太過擔心哥舒翰這支大軍突然失控,忽然向帝國中央捅出致命一刀。

王忠嗣和哥舒翰死後,唐朝皇帝的猜忌,便暗暗轉移到了朔方軍的將領們身上。郭、李和僕固懷恩首當其衝。除了郭子儀以驚人的智慧和勇氣平穩落地,李光弼和僕固懷恩的結局都不好。

僕固懷恩的悲劇,正是那個時代普遍的悲劇。這種武人和朝廷的衝突,直至唐朝滅亡,流血無數也沒能爭出個結局。

在名將來瑱被魚朝恩騙進長安處死之後,唐朝的將領們人人自危。李光弼駐守徐州,再也不敢入朝見駕。僕固懷恩更是遭遇駱奉天陷害,不甘心束手就死而起兵反抗,成了所謂的叛臣。

作為在回紇擁有巨大影響力的唐朝名將,僕固懷恩叛亂的能量無比驚人。他聯絡回紇、吐蕃,組成了一支幾十萬人的叛軍,直奔長安。

但僕固懷恩沒有看到叛亂的結局,便已在鳴沙城病逝。這就避免了更大的悲劇:來平叛的,正是他無比尊敬的老上司郭子儀。

作為叛亂的靈魂人物,在僕固懷恩死後,叛軍實際上已經失去了鏈接的紐帶。郭子儀同樣施展外交手腕,庖丁解牛般瓦解了吐蕃和回紇的聯合軍團,將一場驚天之亂消弭於無形。

也許,正是因為沒有給唐朝造成實質性的傷害,後世的讀者才對僕固懷恩一直抱有一份巨大的同情,並牢牢記住他對唐朝的犧牲和功績吧?

只不知僕固懷恩自己,在九泉之下對這樣的結局作何感想。


不教人間見白頭:盤點唐朝四大悲情名將,你覺得誰最可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