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教人间见白头:盘点唐朝四大悲情名将,你觉得谁最可惜?

不教人间见白头:盘点唐朝四大悲情名将,你觉得谁最可惜?

4.王方翼

王方翼的祖母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同母妹,堂妹则是唐高宗李治的首任皇后,说起来也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外戚。

但外戚这层身份非但没有带给他仕途上的助力,反而成了他晋升的障碍,最后甚至成了他的催命符。公元655年王皇后被废之后,时年31岁,正当壮年的王方翼便成了废后近属,长期不得重用。直至唐高宗末期,57岁的王方翼才得到机会大展身手。

永淳初年(682年),西突厥阿史那车薄啜带兵围困弓月城,王方翼率军与其在伊犁河交战,大获全胜。突厥军援至,又在热海交战,杀敌七千,擒其首领300人,西域震服。凭着这两次大胜,王方翼正式踏入唐朝名将行列。时至今日,这两场战役已然不为人熟知,但王方翼另有一项功绩,直至今日也没有被忘记。他是著名的碎叶城的修筑者。

公元687年,武则天猜忌他是王皇后本家,把他流放到崖州。当时已然62岁的王方翼年老体弱,没等走到流放地,便在半路上因病去世了。

3.黑齿常之

黑齿常之是唐朝国际名将俱乐部成员之一,他来自百济王国,是扶余族人。公元660年,唐朝名将苏定方攻克百济。黑齿常之带兵顽强抵抗唐军,赢得了唐高宗的尊敬。在他兵败投降后,便受到了唐朝的重用。

在唐朝的如云名将中,黑齿常之理应占有独特的地位,这主要源自他在对吐蕃作战中的杰出表现。自从670年薛仁贵惨败于大非川,唐朝在之后三十年里,在青海战场上面对吐蕃便败多胜少,尤其是主力决战更是表现惨淡。但黑齿常之是个例外。

公元678年,继薛仁贵以10万之众惨败于大非川之后,李敬玄率领的18万大军也在承风岭被突厥击败。便是在这一战中,黑齿常之挺身而出,率领五百敢死队突袭吐蕃军大营,迫使吐蕃将领跋地设逃走。完全可以说,黑齿常之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唐朝大军。唐高宗李治嘉奖黑齿常之的功劳,升任他为左武卫将军,兼任检校左羽林军,赐给黄金五百两、绢五百匹,并充任河源军副使。

之后六年里,黑齿常之作为青海战场上的唐朝高级将领之一,增设烽燧,经营屯田,大大加强了唐朝在青海的军事实力。更在良非川之战中大败吐蕃,既为薛仁贵报了一箭之仇,也为王孝杰将来更大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但和同时期的王方翼、程务挺两大名将一样,黑齿常之同样是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689年,黑齿常之被武则天的御用疯狗周兴诬陷下狱,在愤怒和绝望中,他选择了以死明志。


不教人间见白头:盘点唐朝四大悲情名将,你觉得谁最可惜?


2.高仙芝

唐朝名将高仙芝,有个广为人知的称号,山地战之王。大唐盛极而衰,高仙芝的军事生涯也如此,两者互为表里,精确对照。

在公元747年的唐军灭亡小勃律之战中,高仙芝率领唐军大部队完成了翻越冰川覆盖的帕米尔高原,并取得战斗胜利的壮举。在军事史上,这是足以和汉尼拔、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齐名的行军杰作。凭借这一战的杰出表现,高仙芝升任安西节度使,成了唐朝在天山以南地区的最高军事长官。

除此之外,灭亡小勃律对于唐朝来说意义重大,这意味着唐朝从陇右到河西再到西域,在漫长的五千里战线上,面对强大的吐蕃全线占据了上风。再加上后突厥已经在几年前灭亡,东北的渤海和唐朝议和,契丹被安禄山层出不穷的阴谋诡计搞得焦头烂额,新兴的回纥还构不成威胁,唐玄宗时代的对外开拓之功,至此达到了最顶峰。

至于之后高仙芝进攻石国引发的怛罗斯之战惨败,实际上并未真正动摇唐朝在西域的统治。唐朝略作修整,安西四镇就重新恢复了力量。

高仙芝本来有机会报复怛罗斯的一箭之仇,但一场安史之乱,终于将以高仙芝的这次胜利为顶点的盛唐武功彻底毁灭了。

于是,在叙事学的时间线上看来,小勃律之战的一世巅峰,和怛罗斯之战的千年转折,遂紧紧地连接在了一起,前后不过三年半的距离。更让人惋惜的是,高仙芝没能死在战场上,而是倒在了晚年猜忌多疑的唐玄宗手里。


不教人间见白头:盘点唐朝四大悲情名将,你觉得谁最可惜?


1.仆固怀恩

即使最后成了所谓的“叛徒”,仆固怀恩在后世的评价中,也依然少不了“唐朝中兴名将”的字眼。因为谁都看得出来,仆固怀恩虽然是叛乱者,但却是唐朝负了仆固怀恩。自古名将如美人,不教人间见白头。而仆固怀恩由名将而叛臣,属于在事业和精神上遭遇了挫折和死亡。

其命运的悲剧程度,远远超出了那些肉身陨落,精神却得以长存的名将们。这正是他出现在这份榜单第一名的原因。

安禄山叛乱伊始,仆固怀恩就立刻赶赴灵武,为唐肃宗效力。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仆固怀恩一家死难达46人,可谓满门忠烈。为了公正军法,他甚至曾忍痛亲手斩杀了自己的儿子。战后论功行赏,仆固怀恩也是仅次于郭子仪、李光弼的第三号功臣,被封为大宁郡王。

但对于郭子仪、李光弼和仆固怀恩这群朔方军名将,大唐皇帝和他手下的太监们,一直怀着深深的猜忌和恐惧。

这种猜忌和恐惧,从唐玄宗完成“外重内轻”的军事布局之后,便悄悄开始了。

遥想当年,节制四镇,控御万里,手握二十万强兵的王忠嗣,仅仅是稍稍踏入了皇位交接的禁区,便被唐玄宗贬死边荒。

这件事在安禄山的内心激起了无数波澜,最终成了范阳、平卢节度使安禄山叛乱的动力之一。也影响到了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对唐朝中央的态度。

安史之乱爆发后,哥舒翰率领唐朝西北军团,在潼关和安禄山对峙。这时,哥舒翰手下大将王思礼提议,留下一部分军队守潼关,而大部队则应该回师长安,杀死杨国忠清君侧。可想而知,这种提议一旦成真,唐朝中央政府便会形同虚设,彻底被军人势力掌控。五代十国将提前到来。

而对于这种在唐廷看来极其大逆不道的提议,三军主将哥舒翰竟然没有明确表态,甚至很可能内心是赞许的,只是觉得时机不好没有发动。

所以,唐玄宗宁可不等郭子仪、李光弼在河北打出绝对优势,也要逼迫哥舒翰在完全错误的时机出战。如你所知,这次错误的决战让哥舒翰全军覆没,也让唐玄宗受尽责难。但事实上,唐玄宗并没有老年痴呆,只是太过担心哥舒翰这支大军突然失控,忽然向帝国中央捅出致命一刀。

王忠嗣和哥舒翰死后,唐朝皇帝的猜忌,便暗暗转移到了朔方军的将领们身上。郭、李和仆固怀恩首当其冲。除了郭子仪以惊人的智慧和勇气平稳落地,李光弼和仆固怀恩的结局都不好。

仆固怀恩的悲剧,正是那个时代普遍的悲剧。这种武人和朝廷的冲突,直至唐朝灭亡,流血无数也没能争出个结局。

在名将来瑱被鱼朝恩骗进长安处死之后,唐朝的将领们人人自危。李光弼驻守徐州,再也不敢入朝见驾。仆固怀恩更是遭遇骆奉天陷害,不甘心束手就死而起兵反抗,成了所谓的叛臣。

作为在回纥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唐朝名将,仆固怀恩叛乱的能量无比惊人。他联络回纥、吐蕃,组成了一支几十万人的叛军,直奔长安。

但仆固怀恩没有看到叛乱的结局,便已在鸣沙城病逝。这就避免了更大的悲剧:来平叛的,正是他无比尊敬的老上司郭子仪。

作为叛乱的灵魂人物,在仆固怀恩死后,叛军实际上已经失去了链接的纽带。郭子仪同样施展外交手腕,庖丁解牛般瓦解了吐蕃和回纥的联合军团,将一场惊天之乱消弭于无形。

也许,正是因为没有给唐朝造成实质性的伤害,后世的读者才对仆固怀恩一直抱有一份巨大的同情,并牢牢记住他对唐朝的牺牲和功绩吧?

只不知仆固怀恩自己,在九泉之下对这样的结局作何感想。


不教人间见白头:盘点唐朝四大悲情名将,你觉得谁最可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