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 小河

#教育頭條#

小河

周作人

一條小河,穩穩地向前流動。

經過的地方,兩面全是烏黑的土;

生滿了紅的花,碧綠的葉,黃的果實。

一個農夫背了鋤來,在小河中間築起一道

堰。

下流乾了;上流的水被堰攔著,下來不得;

不得前進,又不能退回,水只在堰前亂轉。

水要保他的生命,總須流動,便只在堰前亂轉。

堰下的土,逐漸淘去,成了深潭。

水也不怨這堰,——便只是想流動,

想同從前一般,穩穩地向前流動。

一日農夫又來,土堰外築起一道石堰。土堰坍了;

水衝著堅固的石堰,還只是亂轉。

堰外田裡的稻,聽著水聲,皺眉說道,——

“我是一株稻,是一株可憐的小草,

我喜歡水來潤澤我,

怯怕他在我身上流過。

小河的水是我的好朋友;

他曾經穩穩的流過我面前,

我對他點頭,他向我微笑。

我願他能夠放出了石堰,

仍然穩穩地流著,

向我們微笑;

曲曲折折的儘量向前流著,

經過兩面地方,都變成一片錦繡。

他本是我的好朋友,

只怕他如今不認識我了;

他在地底呻吟,

聽去雖然微細,卻又如何可怕!

這不是你我的朋友平日的聲音,

——被輕風攙著走上沙灘來時,

快活的聲音。

我只怕他這回出來的時候,

不認識從前的朋友了,

——便在我身上大踏步過去;

我所以正在這裡憂慮。”

田邊的桑樹,也搖頭說,——

“我生的高,能望見那條小河,——

他是我的好朋友,

他送清水給我喝,

使我能生肥綠的葉,紫紅的桑葚。

他從前清澈的顏色,

現在變了青黑;

又是終年掙扎,臉上添許多痙攣的皺紋。

他只向下鑽早沒有工夫對了我點頭微笑;

堰下的潭,深過了我的根了。

我生在小河旁邊,

夏天曬不枯我的枝條。

冬天凍不壞我的根。

如今只怕我的好朋友,

將我帶到沙灘上,

拌著他捲來的水草。

我可憐我的好朋友,

但實在也為我自己著急。”

田裡的草和蝦蟆,聽了兩下的話,

也都嘆氣,各有他們自己的心事。

水只在堰前亂轉;

堅固的石堰,還是一毫不搖動。

築堰的人,不知到哪裡去了。

 

作家簡介

 

周作人(1885—1967),現代散文家、詩人、文學翻譯家。原名櫆壽。字啟明,晚年改名遐壽。浙江紹興人,魯迅二弟。“五四”時期任新潮社主任編輯,參加《新青年》的編輯工作,參與發起成立文學研究會。他的理論主張和創作實踐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影響,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五四”以後,周作人成為《語絲》週刊的主編和主要撰稿人之一。曾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從事日本、希臘文學作品的翻譯和寫作有關回憶魯迅的著述。主要著作有散文集多種,詩集《過去的生命》,小說集、論文集、譯作、文學史料集多種。

 

短評

 

周作人先生這首《小河》,曾被胡適之先生譽為新詩的第一首傑作,後來也曾被改編成很多種版本的兒童詩,其中水稻和桑樹的對話,也顯示出了一些童話色彩。而周作人先生似乎並不是純粹創作兒童詩,而是在進行對“堰”的反思。假設“小河”一直是自然流淌的,突然有一天一個好事的農夫來了,他揮動鋤頭築了一道土堰,讓原本自由自在的小河無法自由地流淌了。於是,這條小河在土堰前打轉,“堰下的土,逐漸淘去,成了深潭”。這裡就形成了第一個象徵:流動與阻隔。人們可以解釋說,人天性的自然,被各種陳腐的規矩、陋習所壓制,而不能得到生命的自由、自在,更不可能有生命之花的燦爛。不自由的小河是被委屈成“深潭”的,如同不自由的小孩子被壓制成沒有快樂的小老頭。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時,人們反思的正是這樣一種壓抑人性的文化和相應而成的制度。

農夫第二次來了,他不是挖開土堰讓小河暢快地流動,而是在土堰外面再築了一道石堰,這樣就徹底堵死了小河像之前那樣歡快地流淌的可能。

這首詩很明白、明快,不需要太多的解釋,讀者自己能從中得到各自的共鳴。

我相信,這首詩用在反思教育上,也一樣有效。

我們的教師被類比成園丁,但我希望這園丁不是如本詩寫的農夫那樣,只懂得築堰截留,而是要懂得順應孩子的天性,要尊重不同的個性,要無差別、無分類地對待每一個孩子。一棵大樹,只有在自由自在的土地上,才能長成;一條小河也要不被阻隔才能愉快地流向遠方,而匯入浩瀚的海洋。

所以,本性、自然、尊重,才是教育的真諦。

而那築堰破壞小河本性後又消失不見的農夫,是看不見的阻礙力量。連青草和蝦蟆(青蛙)都感慨驚歎這小河被肆意截斷的暴力。

有人把這首詩看成是文化新人對舊文化的反思和譴責,對那有形的堤堰和不見蹤影的農夫,都應該繼續反思。只有尊重個性與差別、只有順乎自然,才能讓教育和文化具有真正的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