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為相思話評梅

非為相思話評梅
中視新聞觀察員 鄭志東

一個小山村,出了個大名人。20世紀20年代我國著名作家、婦女運動的先驅石評梅女士的祖籍就是小河村人。世人蜂擁小河村的國家AAA級旅遊景區評梅故居,一探究竟,再尋芳蹤。

26歲,人生美好的年華。石評梅的一生永遠定格在這個年齡。26歲,沒有延伸壽命的更多長度,但卻活出了生的質量和命的份量,有了生命的意義。

非為相思話評梅

時光蹣跚前行,石評梅的名字沒因逝去而被現在淡漠和忘記。她以過人的才華把信念滋潤,用生命把追求寫在苦短歲月,用靈魂把腳下的路作了延伸,其壽命長久與日月同輝……

從此,石評梅這個名字就成了大河古村的光榮,鐫刻成世間永久的豐碑。追尋一代才女的芳蹤,記者慕名專訪大河古村。

“滿腹才華,能把青春燃作火。一身肝膽,已將熱血灑成梅”。 走進山西省陽泉市郊區小河古村石評梅故居,其紀念館門前的對聯引人注目,對她光輝短暫的一身以精彩高度的概括。
石評梅紀念館館名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委員長彭真題寫,是山西省德育基地、陽泉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展館介紹了石評梅參加反帝反軍閥活動、從事女權運動、文學創作、教育教學活動等傳奇故事。

故園厚土鍾靈毓秀

故園深深深幾許。走進小河古村,鱗次櫛比的古代房屋建築讓你有穿越歷史之感。在這座古村裡,有石家大院、李家大院、石家老院等;街巷有福地巷、李家祠堂巷、宜遠興巷、石家老宅巷東、石家老宅巷西等;另外還有古井、古磨等文物古蹟。小河村保存了相對完整的、真實的歷史遺存,同時附帶了大量的歷史文化信息,體現了很高的文化水準,反映了當時文化的輝煌,見證了明清時期該地區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

非為相思話評梅

小河古村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最早只有石、竇兩姓,都是從洪洞大槐樹遷來的。據《石家家譜》記載,石家於明朝初年定居小河村,因村前有小河,故稱小河村。
大河古村位於陽泉郊區的義井鎮,山清水秀、民風淳厚、歷史悠久、文物古蹟甚多、文化遺存十分豐富,以“崇德向善”著稱,素有“禮儀之村”美譽。它是著名紅色作家石評梅女士的祖籍地,也是陽泉市首家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首批山西省歷史文化名村、中國傳統村落。更因民國才女石評梅而出名。
小河古村背山面水,綠樹蔽蔭。整個古村落淳樸平和,恬淡寧靜,有古樸、自然、原始之美。小河古村保存了相對完整的歷史遺存,承載了大量的歷史信息,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村內建築大多順應山勢,依山而建,自由隨意分佈山凹之中,散落山坡之上,無絲毫矯揉造作,與山體自然融為一體。

非為相思話評梅

非為相思話評梅

非為相思話評梅

小河村四周山崗環繞,綠樹成蔭,村前有小河,背山面水,負陰抱陽,背山可防西北風沙的侵蝕,接納充足的陽光;面水可方便生活。整個古村落純樸平和,恬淡寧靜,有幽靜、古樸、自然、原始之美。因青山環抱,傳說當年日軍從村口經過竟未發現村的入口,免遭禍害。可見其環境的優美。小河水靜靜地流淌,村中炊煙裊裊,儼然一處世外桃源。這裡有明、清、民國各個時期的建築共計18.3萬平方米,傳統院落178處。建築類型非常豐富,其中寺廟有關帝廟、觀音庵等,祠堂有石家祠堂、李家祠堂、竇家祠堂等,商業建築有當鋪、商鋪、醋坊等,代表性的大型宅院有石家大院、李家大院等。這些建築主要為磚木結構房屋和磚石結構的拱券式窯洞。古井、古磨保存完好。
小河古村背山面水,佈局呈階梯式,村內建築高低起伏,錯落有致,層次分明。明、清、民國時期的建築皆存,一派古村落氣象,且有很高的科學和藝術價值。小河古村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15年又榮獲“中國景觀村落”稱號。
記者拾級而上,這些歷朝歷的院落層層疊疊依山而建,院院相通。村民說,沒有導遊引領,迷宮般的巷子讓不少人來回轉悠,枉走彎路。石家大院最為著名,石家大院亦稱石家花園,是石評梅的祖宅,頗具我國北方大院特色。大院坐西朝東,始建於清雍正年間,佔地面積1萬多平方米。由21個小院、72道大小街門組成的連環式院落。整座院落三大主體格局,層疊交錯,建造有致,無樑洞插前簷,左右廂房,垂花門前大廳堂的清式庭院建造風格,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8年,小河古村開始投資景區建設。2002年,小河古村對石家大院全面修葺。遊走在這座坐東朝西的清代民居建築,進前院踏裡院竄偏院,前院有倒座、照壁和大門;裡院有正房及南北廂房;偏院為石評梅的繡樓。景區主要景點有石評梅紀念館、石家花園、關帝廟、觀音庵等。

非為相思話評梅

非為相思話評梅

始建於清朝雍正年間的石評梅故居,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因宅院中有一小巧玲瓏的石家花園而得名。“石家花園”坐落在山坡上,遠眺如鳳凰展翅,近看氣勢威嚴。整個住宅建築面積約上萬平方米,由21個上下相連、左右貫通的三合、四合院及偏院組成,門內有門,院中套院。這些院落之間或由石階相連,或以小徑相通,或能隔窗相望。花園內有窯洞65孔、瓦房112間,構思獨特、精美絕倫的磚雕、木雕、石雕藝術隨處可見。堪稱我國北方最具特色的大院民居文化。
石家大院靠山臨水,選址講究,環境優美,不僅在風水上勝出,而且在建築裝飾上,該院的石、木、磚三雕,雕刻細膩、構圖講究、工藝獨特、含義深刻,稱得上美輪美奐。現存木雕有450件,石、磚雕各有300多件。石家大院還有曹錕,平定知州孔廣培等書寫的匾額,增添了文化氣息,有較高的人文價值。
文物專家考證後,認為石家花園集建築學、美學、民俗學精華為一體,是中國優秀的建築文化遺產,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非為相思話評梅

非為相思話評梅

民國女傑譽滿華夏

“榮枯事過都成夢,憂喜情忘便是禪。”人生本來一夢,在當時興致勃然,未嘗不感到香馥溫暖,繁華清麗。至於一枕淒涼,萬象皆空的時候,什麼是值得喜歡的事情,什麼是值得流淚的事情?我們是生在世界上的,只好安於這種生活方式,悄悄地讓歲月飛逝而去。消磨著這生命的過程,明知是鏡花般不過是一瞥的幻夢,但是我們的情感依然隨著遭遇而變遷。這是石評梅生前寫下的一段名言,許多人讀後感慨頗多。

石評梅(1902年—1928年),山西省陽泉市平定縣人,中國著名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呂碧城、張愛玲、蕭紅、石評梅)之一。她乳名心珠,學名汝璧。因愛慕梅花之俏麗堅貞,自取筆名石評梅。曾用過的筆名還有評梅女士、波微、漱雪、冰華、心珠、夢黛、林娜等。石評梅的父親石銘(又名鼎丞),系清末舉人;石評梅母親,是父親的續絃,均視其為掌上明珠。石評梅自幼便得家學滋養,有深厚的文學功底。父親為她啟蒙,課之以“四書”、“詩經”。除家教外石評梅先後就讀於太原師範附小、太原女子師範,成績優異。她酷愛文學,還愛好書畫、音樂和體育,是一位天資聰慧、多才多藝的女性。1919年,“五四運動”把剛讀完師範的石評梅召喚到古都北京。她原擬報考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國文系,但由於那年國文系不招生,改報了體育系。在女高師讀書期間,她結識了馮沅君、蘇雪林等,並同廬隱、陸晶清等結為至交。在“五四”高潮的歲月裡,她們常常一起開會、演講、暢飲、賦詩,所謂“狂笑,高歌,長嘯低泣,酒杯伴著詩集”,甚是浪漫,盡情分享著精神解放的快意。也踏進入文學的門檻。石評梅在《語絲》、《晨報副刊》、《文學旬刊》、《文學》發表作品,她與陸晶清編輯《婦女週刊》、《薔薇週刊》等刊物發表了大量的詩歌、散文、遊記、小說。尤以詩歌見長,有“北京著名女詩人”之譽。她作品大多以追求愛情、真理,渴望自由、光明為主題,小說代表作有《紅鬃馬》、《匹馬嘶風錄》。1923年秋,石評梅在北京女高師畢業後,留校任該校附中女子部主任兼國文、體育教員。石評梅是赴京讀書時認識了婁煩縣同鄉高君宇,受他思想的影響,同家庭開始視同陌路。高君宇是中共早期著名的政治活動家,中共北方黨團組織的主要負責人和山西黨團組織的創始人,中共一大召開時所代表的全國50餘名黨員之一。共同的志趣,石評梅與已有妻室的高君宇共同語言頗多,並步入相戀。但由於對方已有妻室,她久久拒絕高君宇的愛情。1925年3月,高君宇因過度勞累,一病不起,病逝於北京協和醫院。高君宇的死,使評梅痛悔交加,自此,常在孤寂悽苦中,前來高君宇墓畔,抱著墓碑悲悼泣訴。

非為相思話評梅


非為相思話評梅

1928年9月18日,評梅猝患腦膜炎醫治無效,於9月30日亦死於當年高君宇病逝的協和醫院。她死後,友人們根據其生前曾表示的與高君宇“生前未能相依共處,願死後得並葬荒丘”的願望,將其屍骨葬在君宇墓畔。

據說石評梅在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後樹立“以健康之精神,作偉大之事業”的志向。石評梅積極參加各種進步的社會活動,並努力於文學創作,她才華橫溢,著作頗豐,她嫉惡如仇、無私無畏。她與我黨早期卓越的政治活動家高君宇生死相戀的故事感人至深。周恩來夫人鄧穎超曾說:“我和恩來同志對高君宇同志和石評梅的相愛非常仰慕,但他們沒有實現結婚的願望,卻以高君宇同志不幸逝世的悲劇告終深表同情,緬懷之思至今猶存”。石評梅的革命精神、拼搏精神,以及對愛情執著的精神將永遠激勵後人。

我們在北京的陶然亭公園,今天仍能看到高君宇和石評梅的墓地。不少人在感嘆一個民國才子和一個民國才女的愛情悲劇的同時,也彷彿目睹了現代版的梁山伯和祝英臺,這種生死相依的愛情悲劇,不僅感天動地,而且也感受出,從民國時期,中國的女性已開始自我覺醒。追求愛的女人應有愛的自由,更有主宰自己命運的勇氣和智慧,不畏人言,不做暗自傷懷的悲情女子,不再為愛傷身又傷心。這也是高君宇和石評梅的愛情故事,給我們今人的一些啟示吧。

才女石評梅留給後人最大的價值就是進步的思想。女孩子們應該向她學習,多讀書,多思考,做思想超前的女性。石評梅壽數26年,但卻以生命之光照亮了黑暗中國之一隅。她不愧為新文化運動中的驍勇女將。

石評梅走了很多年,但她還一直活在人們的心中,雖死猶生,其生命已得到了永恆。

非為相思話評梅

非為相思話評梅

非為相思話評梅

梅香如故永久不朽

步入小河古村石家景區,梅香如故四個大字,赫然映入遊人眼簾。

“蒼天不成就評梅於當時,歷史成就評梅於千古。”

真正認識感知才女石評梅,是近日走進石家大院的這一剎那。聽村裡老者陳述,聞導遊講解,你會情不自禁對石評梅溫婉脫俗的才情陡升仰慕之情。

石評梅因小河村孕育而才,小河村因石評梅才情而名。


非為相思話評梅


《歸來》是石評梅的代表作品之一,這裡飽含了她別樣的鄉情:“四圍山色間,一鞭殘照裡。我騎著驢兒歸來了。過了南天門的長山坡,遠遠望見翠綠叢中的一帶紅牆,那就是孔子廟前我的家了……”置身石家古居,品味評梅作品,遊走石家花園彷彿評梅陪你身邊。走過戲臺,石評梅散文《社戲》裡的熱鬧戲臺彷彿重現:“集聚的觀眾,成個月牙形。小販呼買聲,兒童哭鬧聲,婦女們的笑語聲,刺耳的鑼鼓聲,種種嘈雜的聲音喊成一片”。我們在古韻別緻的清代民居里深感此地濃厚的文化氣息。

不必懷疑,石評梅是新文化運動中的驍勇女將。如今大河古村似乎得到梅之靈佑,在全國文旅產業發展中也同樣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非為相思話評梅

大河古村內的每一處實物遺存、每一項文物古蹟,每一種當地物產、每一個傳統習俗,無不流露遠古的氣息,烙印前賢的足跡,記錄時代的變遷,蘊涵文明的神韻。如果說陽泉曾是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那麼大河古村則是耀目在這方厚土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大河古村是擁有豐厚歷史文化積澱的小村。村裡先人居住過的地方經過歲月的沖刷仍然保留至今,成為古村落。這些古宅這些名人這些遺存,作為一種文化遺產不僅存在著巨大的經濟價值,還有著突出的、普遍存在的歷史、社會、文化價值。

大河古村有獨特的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資源,早已成為旅遊開發的熱點,吸引了無數的旅遊者紛至沓來。當地人認識到古村落的保護是發展旅遊的前提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尤其是在建設社會主義美好新農村,必須的保證,原本富含鄉村韻味、特色歷史文化的古村落、讓古建築不容破壞。記者看到,村子還在後續建設完善中,發掘活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延續原生態的生活氣息、傳統習俗和風土人情,熔鑄現代先進文化,讓優秀傳統文化煥發生機,既要保護古村落建築本體、整體風貌和周邊環境,又要傳承蘊含其間的歷史文化。

非為相思話評梅

記者看到,小河村古樹眾多,多為國槐。有幾株樹年輪300餘年,尤其罕見。它必然見證了小村的古往今來。村民常在大樹底下乘涼聊天品茶下棋,飄散著鄉村生活的無窮樂趣。除樹之外,其實古村落裡房屋、巷弄、院落、河流、水口、古井、墳地、殘垣斷壁、一草一木,均是物質層面的保護利用對象,而發生於這些物質存在中的記憶、習慣、儀式、信仰、手工技藝等傳統文化同樣重要。

傳統宗教信仰與中國人的精神生活息息相關,小河村也不例外。村裡有關帝廟、觀音庵和神萃宮、石家祠堂、李家祠堂、竇家祠堂,香火鼎盛,供奉參拜,傳統的宗教文化源遠流長。當地民俗中家家供奉土地祠,保佑豐衣足食;屋脊安擺小獅子等雕刻,用以鎮宅驅邪,保家平安等。村民歷來食用油糕、麵食、醃菜等地方特色食品。

非為相思話評梅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鄉人、鄉音、方言、農家菜、唱戲、廟會,祈福祭祖敬重鄉賢,既是古村落的靈魂、血液和根脈,也是村民樂享生活的常態,更是大河古村開發利用、旅遊留人的妙招。

歲月悠悠 時光冉冉,古巷幽幽,老藤曼曼,無言的古物,閱盡眾生無數。幾代大河古村人一直相信,石評梅與大河古村同在永存……

非為相思話評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