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技大學印傑:研究型大學是原始創新的驅動力

上海科技大學印傑:研究型大學是原始創新的驅動力

上海科技大學是張江科創生態的重要組成。 張江科學城官方圖片

上海科技大學是張江科創生態的重要組成。 張江科學城官方圖片

(浦東開發開放30年)上海科技大學印傑:研究型大學是原始創新的驅動力

中新網上海4月29日電 題:(浦東開發開放30年)上海科技大學印傑:研究型大學是原始創新的驅動力

作者 樊中華 李姝徵 鬱玫

打造一個以原始創新為引領的科創產業生態,大學能做些什麼?

這一問題或許可以在上海浦東新區的張江科學城中獲得答案。上海科技大學(下稱“上科大”)作為一所坐落在科學城中的研究型大學,生而成為張江科創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

“上科大從某種程度上即是為張江科學城而生。經過20餘年發展,張江的科技與產業在國內領先,但高等教育佈局相對滯後。上海很早就意識到了這一點,要建立研究型大學、研究院等,促進教育跟科技、產業的融合。”上科大副校長印傑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

為原始創新而生

1992年,上海浦東腹地的張江高科技園區開園,是中國第一座以“高科技”命名的園區,為的便是“浦東的發展、上海的振興不僅要靠傳統工業,而且還要有高科技產業。”

在印傑看來,張江在科技與產業實現迅猛發展後,便會對原始創新這一更高層次的驅動力產生需求,從而自然催生研究型大學出現。

“世界各國的高等教育在社會變遷中都有兩次較大的轉型,第一次是為適應工業化需求進行擴張,第二次是後工業化時代,知識創造成為經濟主要推力,高等教育就必須培養出具有創造力的人才,就會催生出更多的研究型大學,”印傑說:“2010年左右,上海對知識創造能力和這類人才的需求開始快速攀升。”

2013年,上科大由上海市人民政府與中國科學院共同創辦,成為一所“頂層設計”下的全新研究型大學。

“為什麼要與中國科學院一起辦大學?因為研究型大學首先是科技與教育的融合。上科大建校是先建科研設施,再建教學設施,以此吸引高水平學術人才;先招研究生,再招本科生,以科研為導向。這與傳統中國大學建立的過程相反。”印傑說。

研究型大學如何進行產學研轉化,成為創新產業生態中的“關鍵鏈”?

“科研成果與應用之間通常存在鴻溝,我們通過制度創新去彌補,”印傑解釋,上科大鼓勵教師用自己的成果開公司,可擔任董事長或首席科學家,但不直接做經營管理工作,因為“教師仍需在校培養學生、做原始創新研究,這樣不僅可不斷產出新成果,也可引領學生更瞭解創新需求。”

支持這一成果輸出模式的,是上科大面向全球的招聘體系和終身教職考評機制,以及高度專業的校內成果轉化支持部門和投資平臺。“校內支持部門可按照不同領域,對創新成果進行產業化路徑選擇的支持與引導,”印傑說。

從專注領域前沿創新的教師,到激發思維的教學模式,再到有效縮短成果轉化路徑的平臺支持,上科大打造了原始創新驅動的產學研用投“閉環”。

“不但要培養出好學生,做出創新成果,還要將成果高效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印傑稱。

為科創生態輻射“科學力量”

印傑指出,張江面向“科學之城”的發展實質上經歷了三個階段,前5-10年建立了上海光源、國家蛋白質設施、上海高等研究院等一批科學設施;第二步即是建立了研究型大學;有此基礎之後,張江的發展恰好與上海科創中心建設合拍同行,成為打造創新策源地的重要承載區。

“上科大作為張江科創生態中的重要部分,首先輸出了人才,這不僅指學生,還有青年教師、教授,”談及研究型大學在生態中的重要角色,印傑說,“張江很多企業都會到學校來與教授聊天,聽取建議,碰撞火花。”

此外,上科大舉辦的學術講座、國際會議等通常都會吸引大量的科創企業前來參加。而更多的大型企業會關注研究型大學不斷湧現的創新成果,並主導其與當前的前沿產業進行有效結合。“這會使創新成果的產業價值在第一時間被發現,轉化為發展動能。”印傑說。

而上科大的科研設施與張江的大科學裝置、大型企業的研發中心等共同構成了張江科創生態中層級完整的“公共平臺”。

“人才、設施、成果、氛圍,是研究型大學科學‘輻射力’的體現,”印傑說:“對於科技創新而言,物理空間上的聚集十分必要,任何一個地方的創新都與高科技人才的密度成正比。”

提及張江的未來發展,他充滿信心:“未來五年這裡還會有一批科學設施建成,再加上覆旦、上海交大、上科大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幾平方公里可能就會容納幾萬名科學家和教授,張江的未來不可限量。”(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