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數字貨幣“三足鼎立”:開發6年的數字人民幣,盡顯2大優勢

全球數字貨幣“三足鼎立”:開發6年的數字人民幣,盡顯2大優勢

2020年這場突如其來的病毒危機席捲全球后,各國都面臨著生產停滯、消費驟減、市場崩盤、金融動盪和經濟低迷等多重困境;而危機當頭,新技術、新產品、新市場模式也層出不窮。可以說,新冠疫情給傳統產業帶來衝擊的同時,儼然也成為數字經濟的強效催化劑。

目前,全球範圍內數字貨幣出現加速發展趨勢,已逐漸形成了美國企業Facebook主導的Libra,中國人民銀行牽頭的DC/EP,瑞典、法國等歐洲各國央行推動的數字貨幣等三足鼎立的格局。

其中,DC/EP和Libra無疑是這輪全球數字貨幣研發競賽中風頭正勁的兩位種子選手,不少人都在時刻關注著一聲發令槍響之後誰能搶先起跑。

4月14日,一則關於中國央行法定數字貨幣DC/EP錢包在農行內測的消息不脛而走,隨後,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確認,數字人民幣正在試點地區蘇州、雄安、成都、深圳進行內測。有聲音指出,這離DC/EP正式發行的日子不遠了。

無獨有偶,沉寂多時的Libra也有了新動作。4月16日,Libra白皮書2.0版本發佈了,該版本的調整,最受外界關注的地方在於,Libra 在錨定一籃子法幣之外,新增了掛鉤單一法幣的穩定幣;而美元作為全球主導貨幣,也將成為Libra錨定首選,這也被看作有著"無國界貨幣"潛力的Libra對美元的一次示弱。

那麼,在這場競賽中,DC/EP和Libra誰能跑得更遠?決定勝負的關鍵點又是什麼?本文將對此展開探討。

全球數字貨幣“三足鼎立”:開發6年的數字人民幣,盡顯2大優勢

現狀:全球央行開啟數字貨幣研發競賽

隨著疫情在全球範圍內大面積的爆發,基於新冠病毒的高傳染性,各國要求人與人之間儘可能避免接觸,這使得替代現金的電子支付手段被提到重要位置。據區塊鏈平臺Xangle最新報告數據顯示,疫情期間,美國線上消費增加10~30%,德國非面對面刷卡交易增加43%等。在此背景之下,央行數字貨幣(CBDC)不約而同成為世界主要經濟體關注的焦點。

事實上,今年以來,各國並沒有因為這場疫情影響研究數字貨幣的步伐,反而將相關工作進一步提速。沿著時間線來看,今年1月,國際清算銀行與歐央行、英國央行、瑞典央行、瑞士央行、日本央行和加拿大央行共同成立央行數字貨幣組織,開展CBDC應用案例研發

  • 2月11日,美聯儲主席表示正在研究CBDC,但尚未決定是否推出數字美元;
  • 2月21日,為了爭當第一個吃螃蟹的國家,
    瑞典央行在全球率先開始其央行數字貨幣電子克朗(e-krona)測試,這是首次有一家中央銀行試驗數字貨幣;
  • 緊隨其後的法國央行也發佈了CBDC實驗應用方案徵集令,將在2020年7月10日前,選出最多10個方案進行下一步的試驗;
  • 韓國央行宣佈亦是表示將於2021年1月開始進行央行數字貨幣試點測試;
全球數字貨幣“三足鼎立”:開發6年的數字人民幣,盡顯2大優勢

3月2日,Algorand宣佈幫助馬紹爾群島打造主權數字貨幣SOV,讓SOV與美元共同在該國流通,以幫助馬紹爾群島在全球經濟中高效運轉;

  • 3月12日,英格蘭銀行(BoE)發佈了名為《央行數字貨幣:機遇、挑戰與設計》的報告,該報告長達57頁,表明英格蘭銀行正在認真權衡發行CBDC的利弊;
  • 3月17日,夏威夷州宣佈建立"數字貨幣創新實驗室",希望通過監管沙箱的實踐,在未來兩年內對數字貨幣及其活動有更多瞭解,並著眼於制定法律;
  • 3月26日,巴哈馬中央銀行行長John Rolle表示,將對其央行數字貨幣進行設計更改,以幫助滿足因新冠病毒爆發而產生的支付需求……

根據國外媒體的the block crypto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全球60多家央行中,有18家已公開承認開發或推出了自己的CBDC。其中至少有四個國家央行已經發行了該國的數字貨幣。其餘14家正在開發數字貨幣,或與第三方區塊鏈軟件提供商一起啟動試點計劃。

值得一提的是,放眼全球,中國央行研發的數字人民幣最為吸睛。

優勢:數字人民幣成為制衡美元的一把利劍

追根朔源,人民幣從1948年誕生至今,根據升級版本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人民幣1.0版本指的是人民幣以紙幣及硬幣作為主要形態發行,至今並沒有完結;人民幣2.0版的標誌是人民幣走向電子化,即在銀行等金融體系內的現金和存款早已通過電子化系統實現數字化;而人民幣3.0版本則是指人民幣數字化,即是推出中國數字貨幣DC/EP,與現金人民幣等同。

全球數字貨幣“三足鼎立”:開發6年的數字人民幣,盡顯2大優勢

換而言之,在中國五千年曆史長河中,我國法定貨幣從貝殼換成金屬,金屬換成紙幣,如今正朝著紙幣換成數字幣進階。

而在如今全球經濟數字化變革之中,與其他國家央行相繼推出的數字貨幣比較,除了具備基本支付便捷安全,儲存成本較低,資金流向可追蹤可監管等優勢,醞釀開發達6年之久的中國央行數字貨幣DC/EP又擁有何種背景優勢?

1、中國數字化全球領先,DC/EP具有先發優勢

雖說不少國家央行都在積極研發和籌備CBDC準備入場,但據分析指出,相比而言,中國的數字經濟和金融科技基礎最好,對央行數字貨幣的研究積累最深,具有比較明顯的先發優勢。

上海社科院數據顯示,中國數字經濟增速已連續三年排名世界第一,2018年我國數字經濟總量達到31.3萬億元,佔GDP比重超過三分之一,佔比同比提升1.9個百分點。另據中國信通院預計,

2025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可達60萬億元。

而且基於我國移動通信網絡基礎設施良好,早在2017年我國移動支付交易規模已超81萬億元,位居全球之首。另外截至2019年6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8.47億,網民使用手機上網比例為99.1%,用戶月均使用移動流量達7.2GB,為全球平均水平的1.2倍

就算在無沒有網絡的偏遠山區,DC/EP具備的支持雙離線支付功能,只要手機有電,就能完成支付。

全球數字貨幣“三足鼎立”:開發6年的數字人民幣,盡顯2大優勢

更重要的是,中國央行已經為研發已久的DC/EP發行做了充分準備工作,據互聯脈搏觀察統計,截至2020年2月20日,在數字貨幣方面,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申請了65個專利,央行印製科學技術研究所申請了22個。至此,央行有關數字貨幣的發行全流程專利都已申請完畢,包括生成、流通和回收。

而且近期中國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表示,DC/EP基本完成頂層設計、標準制定、功能研發、聯調測試等工作,這也意味著不久之後DC/EP即將面世。

2、人民幣地位大幅攀升,DC/EP自帶吸金光環

一方面,作為全球金融市場的風向標,去年美聯儲進行了10年來首度降息和7年來首度擴表,這一組合拳不僅開啟了全球新一輪降息潮,更是嚴重動搖了百年聯儲的政策獨立性。

進入2020年,3月初至今美聯儲連續推出零利率、無限量QE、2.3萬億美元信貸計劃等超常規貨幣政策,對全球各國開展"剪羊毛"行動,讓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根基逐漸鬆動。可以說,

未來國際主權貨幣地位此消彼長的歷史節點即將到來了。

全球數字貨幣“三足鼎立”:開發6年的數字人民幣,盡顯2大優勢

另一方面,我國率先控制疫情實現復工復產以及強大的內需潛力,將是中國經濟繼續領先全球增長的保證。根據IMF最新預測,2021年中國的經濟增長將高達9.2%,領跑全球。

在此背景下,潛力貨幣人民幣頓時成為各國央行爭相擁有的"香餑餑"。今年1月,俄羅斯央行從美元儲備中提取資金重新分配,將人民幣份額從1%提高到14.7%;繼德法相繼將人民幣納入儲備貨幣後,日本央行除了與中國央行簽訂本幣互換協議之外,還創下購買1510億日元人民幣債券的最高紀錄等等。

目前,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正不斷攀升,僅次於美元、歐元、日元,為第四大貨幣。總而言之,如果這次疫情成為美國經濟甚至是國力長期下行的拐點,美元也將跌落神壇;而與之對位的中國經濟正在迅速復甦並有望持續領跑,當前人民幣國際化迎來了最好機遇。

更關鍵的是,正在推行的DC/EP將成為人民幣加速國際化的一把利劍。基於經濟前景的考量,有聲音指出,如果之後DC/EP可以順利開展跨境支付,全球的用戶就會如潮水一般,不可阻擋的加入其中,並將對現有的全球貨幣體系產生巨大影響。

破滅:Libra成美元收割全球財富強大推手

與此同時,隨著各國央行CBDC的試點,作為CBDC最大的競爭者,沒有國家信用支撐的Libra也將在2020年正式落地。然而今非昔比,Libra已經從1.0版本的自由鬥士,徹底變成了美元體系的捍衛者。

2019年6月初,美企Facebook發佈第一版本Libra的白皮書,希望建立一個全新的、與傳統貨幣政策和美元相抗衡的全球金融體系,將Libra打造成超主權的數字貨幣。

如此雄偉的金融夢想,使得Libra一經曝光便掀起滔天大浪,各國央行質疑和擔憂的聲音此起彼伏,並且也引發了美國各界的恐慌。

全球數字貨幣“三足鼎立”:開發6年的數字人民幣,盡顯2大優勢

不過,美國對於Facebook推出的Libra的態度模稜兩可,一方面是擔憂Libra的誕生會取代或者削弱美元的國際中心貨幣地位;另一方面又擔心限制Libra的研發會讓其他國家央行CBDC捷足先登,從而進一步衝擊美元地位

於是,在這種極度矛盾之中,美國先後召開三輪關於Libra的聽證會,但至今還未出一個明確結果,隨後Libra也偃旗息鼓一段時間。

可就在中國央行DC/EP穩步推進之際,Facebook調整過後的2.0版本的Libra白皮書也出爐了,對比之下,Libra項目已經從只建立一個單一的超主權貨幣體系,改為了錨定多種主流主權貨幣的混合型體系,新增錨定美元、歐元、英鎊、新加坡元等四種單一法幣的穩定幣。

若是Libra完全與美元掛鉤,將會更加強化美元的世界中心貨幣定位。

不可否認,數字貨幣之所以迅速崛起,是因為全球現有的信用紙幣發行制度下,貨幣超發是一個嚴重的痼疾。

以美國為例,在美國印鈔機火力全開的情況下,據統計,過去一個月,美聯儲資產負債表已經暴增了2萬億美元;截至4月15日,該國負債表已增至創紀錄的6.42萬億美元。美元的濫發,已經對新興市場造成了巨大沖擊,令越來越多的窮人供養美國富人。

全球數字貨幣“三足鼎立”:開發6年的數字人民幣,盡顯2大優勢

顧名思義,Libra翻譯為天秤幣,代表公平、平等、平衡、樂觀等寓意,可是Libra已丟失了其"世界貨幣"的初心。原本指望持有 Libra 來對抗美元濫發導致的貨幣危機的中小國家,卻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因為Facebook具備覆蓋全球的27億用戶,可以跨國自由兌換,這對持有弱勢貨幣的中小國家來說無疑是一場災難,本國貨幣供給可能完全失控。可見,

已經淪為美元霸權附庸的Libra,即使順利誕生也不可能實現國際金融體系的公平和平等。

要知道,各國央行之所以緊鑼密鼓研發本國數字貨幣的目的之一,就是企圖奪走美元在國際貿易和金融交易中巨大主導地位。但是Facebook這次的調整不僅僅是對美國的妥協,更是對其要協助美元霸權在數字貨幣世界延續這一野心的公開宣告。

因此,某種程度上Libra可以算是美聯儲和美元在國際金融體系當中所佈下的又一個棋子;Libra未來會是美元收割全球財富的強大推手。這恰恰違背了各國央行企圖掙脫美元霸權束縛,制衡美元主導地位的決心,而這一點正是全球數字貨幣競爭的核心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