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8條跨界通道!環大亞灣新區提前走進深惠“半小時生活圈”

作為廣東省重大區域發展平臺,惠州環大亞灣新區涵蓋惠陽、大亞灣全境和惠東沿海片區。


3年來,新區“咬定”協同發展,以規劃為引領,以通道為基礎,以產業為支撐,以創新為動力,以生態為本底,抓統籌、打基礎、蓄勢能、強支撐,主要經濟指標在全市的比重不斷提升,承載重大項目、集聚創新資源、促進經濟提質增效、推動區域協同發展的功能不斷增強,創造了協同發展的“惠州樣本”,在全省具有較強示範意義。

打通8條跨界通道!環大亞灣新區提前走進深惠“半小時生活圈”

即日起,《南方日報·惠州觀察》推出“產業高地 智慧灣區——惠州環大亞灣新區協同發展系列報道”,從通道、產業、創新、生態等領域,全方位、多層次梳理總結新區建設的做法與成效,努力為其他重大平臺建設提供經驗參考。敬請垂注!

走進環大亞灣新區惠州南站新城起步區,只見高鐵飛馳、人潮湧動。特別是今年來,廈深鐵路深惠汕段開通捷運化城際列車,高鐵“公交化”運營使深惠“半小時生活圈”在新區率先實現。

如今,從惠州南站到深圳坪山站只要10分鐘,到深圳北站只要半小時,且列車趟次覆蓋早晚上下班時段,“雙城記”變身“同城化”。“現在可以每天往返,跨城生活更方便了。”住在惠陽、工作在深圳的張先生感慨。

打通8條跨界通道!環大亞灣新區提前走進深惠“半小時生活圈”

環大亞灣新區投871億元建80宗基礎設施項目。


這是全省重大區域發展平臺、惠州“藍色引擎”環大亞灣新區發力跨界通道建設,加快3縣區之間以及與深圳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縮影。地處深莞惠經濟圈(3+2)的地理中心以及深圳東進最前沿,環大亞灣新區以同城化為導向,以臨深片區路網對接,高鐵站場、港口周邊路網和內部通道建設等為重點,加快建設跨界通道“1橋17路”,已建成通車8條。

放眼當下,一批跨界連接路相繼拉通,使3縣區協同發展提速。展望未來,隨著深圳地鐵14號線延伸至惠州南站、深惠城際、惠州地鐵1號線等多條軌道交通的規劃建設,環大亞灣新區的區域性交通樞紐地位將更加凸顯。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加速匯聚,將助力環大亞灣新區早日實現“世界級石化產業基地、廣東陸海統籌綜合發展試驗區、珠三角輻射粵東粵北增長極、港城融合生態灣區、城鄉一體化發展示範區”的定位。

打通8條跨界通道!環大亞灣新區提前走進深惠“半小時生活圈”

互聯互通中的多方協同

3年多來已斥資187億元建基礎設施


在大亞灣龍海二路寬敞的道路上,汽車來回穿梭。“

現在從大亞灣西區中心區到深圳坑梓,只要10分鐘。”市民李先生點贊這裡近年來的新變化。全面貫通後的龍海二路成為大亞灣對接深圳的“快速通道”。

更讓當地市民欣喜的是,新區臨深片區、新區內的大亞灣與惠陽、惠東之間,多條跨界道路也已拉通。

回到以前,跨界連接路建設由於涉及不同行政區域,往往“各人自掃門前雪”,一條路分幾段,先建後建、建寬建窄難以統籌協調。環大亞灣新區設立之後,努力打破行政區劃限制,建立健全跨縣區重點事項協調推進機制,特別是把跨界通道建設列為協同發展的重中之重推進。

記者留意到,無論是環大亞灣新區發展總體規劃、各相關專項規劃,還是新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會議的謀劃部署、新區建設聯席會議審議通過的重點合作事項,抑或是新區每年的工作要點,都對跨界通道建設的具體內容、目標任務、進度安排以及資金投入渠道等方面進行明確,起到強有力的統籌協調作用。新區還設立了道路和基礎設施、協調督導等5個合作專責工作小組,確保項目落實。

體制機制上先行先試、推陳出新,搭建起各縣區、市直相關部門多方協同協作的橋樑,而新區發展統籌資金聚焦協同發展、重點向發展通道傾斜的統籌安排,則為跨界通道建設提供了財力上的支持、引導和帶動。

正因如此,環大亞灣新區自設立以來,謀劃推進了以“1橋17路”為重點的發展通道建設。其中,大亞灣龍海二路、環大亞灣公路惠東段一期等8條建成通車,龍海一路基本完工,深汕高速惠陽西互通獲批建設並納入深汕西高速改擴建項目一併實施;龍山五路、仲愷路等4條道路在建;東華大道、內環西路南段啟動徵拆工作。

引人關注的是,環大亞灣新區還圍繞惠州港集疏運體系、惠州南站樞紐站場、稔平半島交通瓶頸打通、惠州機場改擴建等海陸空大交通發力,2014年以來共同推進空港、海港等80宗重點基礎設施建設,計劃總投資871億元,截至今年6月累計完成投資187億元。

跨界基礎設施日漸完善,跨行政區域的公共服務也越來越貼心。

目前,新區內3縣區之間已開通跨界公交線20條,大亞灣大部分公交線路與惠陽中心城區對接,還開通了全市首條跨界高速公交——大亞灣至惠城區的惠大公交快線。

家住大亞灣霞湧、夫妻都在惠陽淡水工作的嚴小姐算了一筆賬,以前兩人每天乘坐公交車往返票價共要36元,大亞灣實施“2+1”公交惠民改革後只需9.6元,夫妻倆一年下來可省下約7000元。

3縣區加速一體化的同時,新區與深圳的全方位對接也漸進深入。

環大亞灣新區負責人介紹,在前期拉通與深圳對接的3條市政連接路、龍海一路進入收尾的基礎上,啟動了大亞灣對接坪山的龍盛二路西段、金輝路,惠陽對接坪山的秋溪大道建設前期工作,並在積極推進對接深圳南坪快速和外環高速的路網規劃。目前,新區與深圳的跨界公交班線達15條。

眼下,區域性公共服務共建共享,也讓當地人更有“獲得感”。華南師大附屬惠陽學校建成使優質教育資源輻射淡澳地區;惠陽與大亞灣共建欖子壠生態園,集中處理兩區城鄉生活垃圾;大亞灣還為惠東重病患者開通惠亞醫院綠色通道,並對惠東鹽洲衛生院開展技術幫扶。


高鐵公交化中的同城化

從惠州南站到深圳、汕尾只要半小時


經濟發展,交通先行。

3年來,市民明顯感覺到,環大亞灣新區的海陸空大交通網絡迅速鋪開,“高鐵時代”“航空時代”讓交通出行更加“任我行”。

攤開地圖可直觀看到,目前全惠州市投入使用的兩大高鐵站——惠州南站、惠東站,均在新區範圍內。

依託這兩個站場,新區市民出行更便捷。在深圳輻射帶動之下,南站新城起步區和稔山濱海新城起步區也加速崛起。

“高鐵開通後,不僅人流量多了,高素質人才也多了。”惠陽區淡水街道辦負責人此前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交通改善,促進了深圳的優質產業、高端人才向當地轉移,為經濟發展帶來利好。

特別是隨著今年1月廈深鐵路深圳—惠州—汕尾段開通捷運,每天增開7對14趟城際列車,使深惠“半小時生活圈”在環大亞灣新區率先成為現實。

從趟次頻率來看,目前從惠州南站開往深圳方向每天有近60趟列車,平均20多分鐘一趟,趨向“公交化”運營,解決了搶票、等車難題。從時間和費用來看,從惠州南站到深圳坪山站只要10分鐘,最低票價7元;到深圳北站只要30分鐘,票價最低20元;到深圳福田站只要1小時,票價最低35元;另外,到汕尾站也只要30分鐘左右。

如今,捷運帶來的人員雙向流動效應明顯。自開通以來,每天乘坐捷運化列車往返深圳—惠州南站的旅客約2000人,惠州南站日均客流量由原來的1.3萬人次增至1.5萬人次,雙休日則超過2萬人次。

實際上,環大亞灣新區不僅是捷運化的直接受益者,更是積極推動者。

為支持廈深鐵路開通捷運,新區從市裡給予的2016年新區發展統籌資金中安排了3735萬元作為捷運化列車運營補貼,2017年的資金安排也作出了計劃。

“以交通為先導,我們積極推進臨深片區軌道交通對接。”環大亞灣新區負責人介紹,除了推進開通廈深鐵路深惠汕捷運化運營,新區還配合開展深圳地鐵14號線延伸段、深惠城際規劃設計等工作。

“火車一響,黃金萬兩。”高鐵、地鐵、城際等“黃金通道”與深圳無縫對接形成的“半小時生活圈”,給環大亞灣新區帶來不單是出行的便捷,還有商貿物流的提質、高端人才的集聚、創新產業的壯大,將源源不斷地轉化為經濟新動能,助力全省一體化發展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延 伸

環大亞灣新區將有7條軌道交通對接深圳


作為惠州“兩港三網”建設的“主戰場”,深惠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主陣地”,環大亞灣新區憑藉區位、交通、空間等優勢,正成為深惠莞同城化發展的先行區。

按照規劃方案,惠州未來將有8條軌道交通對接深圳,包括兩條高鐵(廈深高鐵、贛深高鐵),一條城際(深惠城際)和5條地鐵(深圳地鐵8、14、16、19和21號線延伸線)。除贛深高鐵外,其餘7條都將經過環大亞灣新區。

除了軌道交通,環大亞灣新區未來還將擁有“千萬空港”+“億噸海港”雙港驅動。

在空港方面,位於新區的惠州機場已開通北京、上海、杭州、昆明、重慶等15條航線,上半年旅客吞吐量突破40萬人次。前不久,惠州機場還被列入全省五大幹線機場,並被寄望發揮深圳第二機場功能,瞄準打造珠三角千萬級新幹線機場。

而在海港及集疏運體系建設上,惠州港國際集裝箱碼頭建成,進港路、疏港大道等港區道路全面拉通,萬噸以上泊位達到22個,年吞吐能力超過1億噸。惠州海灣大橋、惠大高速公路也相繼通車……

隨著深圳東進戰略和惠州“海綿行動”的深入實施,環大亞灣新區未來有望在全市、全省交通與區域發展版圖中佔據更大分量,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