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字的來龍去脈你瞭解嗎?

自茶被發現以來,就深得大家的重視,畢竟作為世界三大飲品之一的茶,帶給大家的不只是口感的清香,還滲透著中華傳統文化。而且在古代,關於茶就有十餘種叫法, “草中英”、 “草大蟲”、“不夜侯”、“離鄉草”、 “酪奴”等都是茶的別名,還有荼、茗、檟、蔎、荈等叫法,現如今,香茗則用的最多。

茶字的來龍去脈你瞭解嗎?

對於“茶”字,大家瞭解多少呢?現在就給大家梳理一下“茶”字的來龍去脈。

在古代,表示茶的字有檟、荈、蔎、茗、荼等。檟(jiǎ):來源於唐朝陸羽的《茶經》,茶樹的古稱;荈(chuǎn):指採摘時間較晚的茶;蔎(shè):古書上說的一種香草,也是茶的別稱;茗:茶樹的嫩芽,以茗專指茶芽,當在漢晉之時。茗由專指茶芽進一步又泛指茶,沿用至今;荼(tú):古書上說的一種苦菜,在唐朝陸羽之後,經過簡化,便以“茶”代替“荼”。

茶字的來龍去脈你瞭解嗎?

關於“茶”字是由“荼”簡化而來在古書中便可以找到相關的蹤跡,而最早明確“荼”表示茶的含義的是晉代郭璞在註釋《爾雅·釋木》中記道“樹小如梔子,東生,葉可煮作羹飲。這正說明了茶樹的特徵。而《神農本草經》中有“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日遇七十二毒,得荼(tú)而解之”的記載。那為什麼簡化時就去掉了一點呢?

原來在唐代開元年間,編了一部《開元文字音義》,唐玄宗做序,將書中的“荼”

改為“茶”。經過一段混用時期,“荼”便完全取代了“茶”字。之後陸羽在《茶經》定稿時則一律將“荼”寫作“茶”,就有了“茶”字的由來。

茶字的來龍去脈你瞭解嗎?

其實,“茶”字讀音確定要早於“茶”字的確立。因為中國地大物博,文化多樣性也造就了大家對同一種事物的稱呼不盡相同,在中唐時期,茶字已經初步得到統一,再加上陸羽《茶經》的廣為流傳,“茶”的形成進一步得到確立,直至今天。

其中比較有意思的是,在漢代時期,茶字有兩種讀音,當它指苦菜的時候“荼”讀作“塗”,當它指茶的時候“荼”讀作“檟”。而且在唐貞觀十五年時期,文成公主與藏王聯姻從長安就帶去了很多茶葉。由於當時茶為“檟”字,所以藏語茶字的讀音仍為“檟”。由於唐朝興盛,其他國家與唐朝都有密切來往,所以波斯語、俄語、日語中的茶字與漢語相同。此外,印度語、巴基斯坦語、孟加拉語、斯里蘭卡語、葡萄牙語也把“茶”讀作“chá”,而這些國家對於茶的稱呼,都起源於我國。

茶字的來龍去脈你瞭解嗎?

關於茶,還有很多話題,你是不是更有興趣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