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視反而是相對合理高效的?

歧視,能讓我們以最低的成本快速做出判斷和選擇,雖然是以偏概全,卻往往有效。市場競爭越充分,歧視越高效(經過市場驗證支撐的歧視是合理高效的)。

歧視反而是相對合理高效的?

舉個例子。在大數據時代之前,銀行在發放個人貸款時,往往會對公務員發放信用貸款,無需擔保和抵押。而絕大多數比公務員有錢的多資產多得多的企業主,卻往往更難獲取銀行的信用類貸款。

銀行都知道公務員其實收入有限經常月光,銀行也知道公務員並非個個都信用良好不會違約。只是,整體而言,受到穩定職業的束縛,大多數公務員的違約成本太高(對工作影響不好),違約率相對低。銀行人員無需花費太多時間去調查公務員個人的風險係數,就可以快速批量高效地放出大量貸款。這種各家銀行都一致選擇的通用做法,就是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在銀行無法全面掌握每個客戶還款能力和真實還款意願的前提下,經過市場檢驗後證實有效的歧視。

歧視源於兩個基礎:個人偏好和信息不對稱。偏好的歧視好像無可厚非,青菜蘿蔔本來就是各有所愛;信息不對稱下的歧視似乎可以諒解,畢竟人人都是以自己很有限的認知來對待這個世界的。追根究底各種選擇最優,只有神知道。

當歧視對自己的負面影響不大時,人們會縱容歧視,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嘛!只有歧視會給自己帶來高成本高代價時,人們才有動力去調整歧視或剋制歧視。一般而言,市場越發達競爭越充分的地方,人們越開放越包容越心胸寬廣。城市裡,就算本地人優越感再強,也不能驅逐外地人,因為城市的發展需要依靠外地人的貢獻。而如果在同族聚居的村裡,沒有特殊依仗的外地人想要落地紮根是相當艱難的,越封閉的地方往往越排外。

文中相當令人意外的地方,是認為08年美國次貸危機就是政府不恰當地干預了原本合理的歧視而導致的。民眾認為銀行歧視弱勢群體而吝嗇於放貸給該群體。社會掀起的平權運動促使政府進行行政干預。一方面高壓威逼銀行放貸,另一方面讓房地美和房利美去兜底接盤。不用考慮風險的銀行開始大放水並玩起了擊鼓傳花的遊戲,最後的結果就是次貸危機,整個社會和經濟反而更加糟糕。

一味消除歧視不可取。考慮如何合理高效地歧視更有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