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一益二”,古代揚州為何能夠“雄富冠天下”?

文: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時謂天下之盛, 揚州第一而益州次之,故得“揚一益二”之稱。

揚州自古以來都是重要的城市和交通樞紐,它位於長江和大運河的交匯處,商貿和日常生活都會受到揚州水運和陸運的影響和協助,在中國古代作出了重要貢獻。

南北方貨物來往經過的幾個重要港口和樞紐都會得到很好發展,揚州也是如此,在北宋時期的揚州就已經成為繁華的地帶,這裡有數不清的船隻糧米,相比於其他城鎮經濟來說可謂“雄富冠天下”。

這樣的經濟成就和政治地位其實和揚州的造船工藝脫不了關係,這裡的船隻技術先進、結構合理,成為中國古代重要的造船地之一。

“揚一益二”,古代揚州為何能夠“雄富冠天下”?

揚州造船工藝自古就很受吹捧,十大船廠在揚州做出的貢獻更是突出,這才奠定了其繁華城鎮的地位

說起揚州一些人可能會想到這裡的環境優美,還有豐富的美食和人文景觀。但是揚州處於交通要道這一點也很讓它叫苦不迭,自古以來好的地盤都會成為戰爭之地,揚州自然也不例外。有一首詩曾這樣寫揚州:烽火揚州路。從這五個字裡也足以看出揚州城在過去經歷的風霜雨雪。南宋時期揚州一陣蕭條,百姓生活得不到保障完全沒了盛唐時期的繁華景象,不禁讓人嘆息。

揚州在南宋之前的經濟地位一直比較突出,由於地理位置好、氣候適宜,這裡農作物生長相比於其他城市更佔優勢,同時陸路和水路的發達讓揚州從來不缺商品貿易,唐朝時期的揚州名噪一時。在經歷了南宋的重大打擊之後,揚州在北宋又開始呈現出繁榮景象,這一次的崛起徹底改變了南宋的政治和經濟格局,一躍成為重要城鎮。

“揚一益二”,古代揚州為何能夠“雄富冠天下”?

前文中提到,揚州的水陸交通都十分發達,這也就使得其擁有得天獨厚的貿易機會。商業貿易可以帶動區域發展,加強南北方城市的聯繫,這樣的經濟地位是會被其他城市眼紅的。

揚州的瓷器和藥物最為出名,它們也通過發達的運輸業傳往全國各地,為揚州的經濟發展帶來無限生機。

水運要想取得很好的成就並不容易,古代科技不發達,修造船隻更是一件很難的事情,都城做不到的事情揚州卻可以早早地解決了。

從古時候開始,揚州就有了造船的手藝,比如在漢代,廣陵船宮就是典型的代表。那時候榫鉚拼接的工藝已經爐火純青,幾百塊造船的枋木從廣陵王墓裡被挖掘出來,震驚眾人。

由於每天都要運輸成噸的貨物,所以船隻的質量問題一直都是揚州人特別重視的,負責船隻修造的官員更是要經過重重考驗才能擔任這樣的職位。

“揚一益二”,古代揚州為何能夠“雄富冠天下”?

揚州有十個官方船廠,這十大船廠助力了揚州的商貿發展,推動經濟復甦。有關揚州船隻的建造要求在這裡也給大家分享幾點:

1、 船隻要適用於長江中上游地區的水位,由於長江水位高低不齊,在最深處最容易出現交通事故,所以長期運輸物資的船隻必須經過質量檢測,符合長久、高效運輸的原則,簡單點說,這條就是要造船的師傅既保證船隻材質有保障,又要走專業化道路,提高質量尋求效率。

2、 挑選賢良之才加入造船隊伍,只有人員不斷更新,走年輕化道路才能與時俱進,把商船打造得更加實用、好用。

3、 照顧民間小船廠的同時還要積極引導小船廠造大船。這樣可以減輕政府造船的壓力,同時技術的交流也利於揚州船隻行業整體的發展。

4、 河船走河道,海船走海道,不能混為一談,河船和海船的建造不能完全一致,要有區別。按照這樣的規劃可以儘可能減少材料浪費,河道里不需要航行材料多、質量過好的海船。

有了這樣規範的管理和要求,讓揚州的船隻建造行業發展越來越有生機。這是揚州成為重要交通樞紐的一個原因,也是它商貿發展和經濟進步的基石。

“揚一益二”,古代揚州為何能夠“雄富冠天下”?

薛向作為陝西轉運副使為陝西地區的運輸發展做出重要貢獻,推進了造船工藝的進步,使得陝西商船和揚州有了聯繫

薛向是北宋時期的一名官員,他首次擔任的職位是陝西轉運副使,這個職位一聽就知道和交通運輸有關,但是陝西地區本身就沒有很好的發展,更不用說交通了,1052年,薛向正式在陝西任職,他發現這裡的交通運輸還是要依靠馬匹和茶道,完全沒有現代化的運輸跡象。當地政府對於交通的發展也絲毫不在意,甚至經常收斂賦稅,輕視對陝西地區的開發和技術拓展。

相比於揚州,陝西的水路運輸更是不堪入目。當時陝西只有一個官方船廠,名字叫鳳翔府斜谷造船務,雖然是官方船廠,但是每年建造的船隻也不夠用,而且質量也很有問題,薛向看到這樣的情況心急如焚,開始四處尋求解決之法。

鹽的管制在古代是非常嚴格的,即使是現在也完全由國家掌握。但當時的薛向卻敢於挑戰權威,他想著要用運輸解決陝西人民的生活問題,改善當地經濟水平,但是運輸什麼最容易拉動經濟發展呢?這自然是鹽。

“揚一益二”,古代揚州為何能夠“雄富冠天下”?

陝西地區運鹽的條例不比東南沿海,這一點讓薛向找到了方向。他主張把當地的鹽運輸到川蜀一帶,這樣就可以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有了這樣的想法之後薛向很快就行動起來,但是船隻製造技術又一次限制了他。由於陝西船廠造出來的船隻存在質量問題,使得真正下海之後船隻容易出現事故,不僅貨物丟在了海里,有時候甚至連性命都不保。

這樣的船隻誰還敢繼續使用。薛向查明原因之後決定動身去揚州尋求解決辦法,他在揚州船廠訂購了貨船,暫時解決了當下的困惑。

從揚州訂購的這批貨船能夠適應很多河段的需求,它經過渭河、洛河、涇河,即使是氣候、地位條件完全不同的陝西一帶,揚州的貨船也能夠輕鬆應對,這樣的船隻讓薛向大喜。有了這次的訂購經驗,薛向準備學好技術再提高陝西的水運能力。於是他讓揚州船廠打造了幾個樣船,回到陝西自己琢磨。

陝西地區地形地勢較為複雜,即使是在海里也會有地形方面的影響,於是根據陝西當地的過壩過閘情況他改進了揚州的商船,直到現在在三峽一帶還沿用著當時的過壩過閘方法,船隻要進行"水陸水"這樣的翻越式過閘方法。這對後世船隻修造技術的進步也起到了推動作用。

揚州船隻修造技術的先進也是有原因的,二十四橋的存在使得揚州商船修築難度係數高、質量要求高

杜牧的詩中曾經提到過揚州的"二十四橋"——二十四橋明月夜。揚州是不是真的有二十四座橋要船隻通過呢?

這個問題一直以來都很受爭議。其實早在北宋時期就有著名的科學家沈括做了實地考察,最後得出揚州船隻確實要經過二十四座橋的結論。這樣的造船難度也是讓揚州人費了心力。

“揚一益二”,古代揚州為何能夠“雄富冠天下”?

二十四橋主要有茶園橋、大明橋、作坊橋、洗馬橋、周家橋、南橋、九曲橋等等,這些橋並不是花大價錢修築的橋樑,有的只是民間小橋,由於修築的方法和橋的規格不同,船隻要想從它們的橋洞穿過也有一定難度,正是由於這樣的挑戰,才使得揚州人在造船工藝方面下了功夫。

由於運輸貨物的不同這裡還有不一樣的橋可以提供方便,比如運輸鮦魚和鮦蒜就會用專門的鮦船,這樣的船既可以用來作為客船還可以運輸貨物,類似於後來的漁船。水運運輸一般來說是比較慢的,如果遇到一些緊急需要運送的物件該怎麼辦呢?這就需要飛蓬船的幫助了,這樣的船隻就像柳樹葉子一樣細長細長的,但是載重量卻可以達到50噸。細長的船身減少了很多阻力,所以是船隻中運輸物資比較快的一種。

揚州首先因為地理環境的優勢所以需要通過水運來發展經濟,後來發現船隻建造的工藝決定了水運能力,於是加大了對於技術的革新和船隻分類的力度。政府大力支持揚州民間船廠的發展,不限制民間船廠發揮其獨特的作用,甚至把官方船廠和民間船廠在技術方面共享發展,這是取得船隻建造技術迅猛提升的首要原因。

揚州二十四橋對於船隻修築工藝的要求又提高了一個檔次,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了揚州船廠的技術進步,使得揚州提前很多年就已經開始研發船隻、開通水運,比其他城鎮更有先決條件。薛向對於陝西運輸業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他敢於突破陳規、根據陝西地勢對揚州商船進行改造,是一個值得後人學習的好官員。

參考文獻:

《宋史》

《資治通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