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捐贈何以入得博物館“法眼”

“高齋雋友——胡可敏捐贈文房供石展”今天起在上海博物館開放。這是今年上海博物館自3月13日恢復開館後迎來的首個新展。

如果不是突如其來的疫情,上海博物館今年原計劃至少舉行三個捐贈展。上博的兩面捐贈牆上,鐫刻著捐贈者的名字。據介紹,上海博物館有14萬件珍貴文物,約20%是捐贈得來。

什麼樣的私人藏品,能夠進入上海博物館的視野?

上博首展冷門的“文房供石”

步入位於上海博物館四樓的“高齋雋友——胡可敏捐贈文房供石展”展廳,多媒體投影將參觀者引入江南園林的景緻。60套共78件形態各異、品種不一的文房供石,再現昔日文人書桌上的情趣。

這些供石來自旅美華人賞石收藏家胡可敏的捐贈。胡可敏早年畢業於同濟大學,1982年旅居美國。其父胡兆康是滬上知名古董、供石收藏家,1994年將珍藏的76件供石捐贈給上海南翔古猗園。受父親影響,胡可敏也開始供石的收藏與研究,自1998年以來在美國出版多部關於中國古典供石的圖書。

“中國這麼多博物館,只有上海博物館在收藏和宣傳文房供石。”讓胡可敏萌發捐贈意願的,是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清高鳳瀚銘“小方壺”供石,這一文物也出現在此次展覽中。2018年初,胡可敏向上海博物館提出捐贈想法。

上海博物館專業人員從胡可敏提供的藏品中挑選了60套共78件。經過各方準備,這批供石藏品從美國波士頓城郊胡可敏的家中運抵上海博物館。

據悉,這也是上海博物館首次舉辦以傳統賞石實物為主題的展覽,展覽將持續至6月28日。上海博物館工藝研究部副主任施遠介紹,賞石既是天然礦物也是藝術品,包含工藝美術、金石藝術等,因其自身複雜屬性,在過去的收藏研究領域涉及較少。

“賞石是我們想要的藏品,除專門展陳,做展覽的點綴也很好,可以用它結合其他藏品來佈置還原古代文人的書房。”原上海博物館副館長、研究館員陳克倫介紹,胡可敏捐贈的文房供石,正好補充了館中對賞石文化的收藏和研究。

曾婉拒20世紀以後的藝術品

今年,上海博物館原計劃舉辦三個捐贈展,除《高齋雋友——胡可敏捐贈文房供石展》之外,還有《無盡意——趙樸初書法藝術展》和《荷蘭倪漢克捐贈文物展(暫定名)》,這些捐贈見證著上博長期以來的收藏理念和與藏家的持續交往。

上博兩面捐贈牆上,刻著捐獻者的名字。其中有一位“無名氏”,捐贈時立下“七不”約定,不寫名字、不要收據等,上博尊重其意願。此外,已故畫家陳逸飛和他的經紀人瑪勃洛的名字也出現在牆上。

據瞭解,陳逸飛曾打算向上博捐贈他的風景畫《水鄉》。儘管當時陳逸飛的作品已行情不菲,但上博還是婉拒。“按照傳統,上博不接受20世紀以後的藝術品,藝術需要時間來考驗。”最後陳逸飛和經紀人把作品賣掉,再將所得款項捐給上博。為了回饋這筆捐贈,上博於上世紀90年代舉辦了《陳逸飛回顧展》,這在當時是一個特例。

陳克倫認為,博物館在接受民間捐贈時不能來者不拒,除了要有鑑別真偽的能力,也要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上博的藏品中還有門類、年代、品種的缺失,文物徵集是為了補充收藏的不足。不是貴的就一定是好的,對我們來說,缺的才是好的。”

藝術要經過歷史沉澱才可以進入博物館,陳克倫覺得雖然合理但難免遺憾。很多博物館不收在世名家作品,但等到要收時,優秀作品早已是他人之物。“我們的定位是古代藝術博物館,但藝術史不能中斷。國際博物館協會主席曾發出‘收藏當今’的號召,我們應該響應。而且,我們現在建了上博東館,也需要擴充長期陳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