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谷:教育的金字塔結構理論

若谷:教育的金字塔結構理論

原創:張若谷博士

教育是有邏輯的,教育也是分層次的,教育從底層到頂層就像金字塔一樣是一級一級的,如果教育的邏輯順序顛倒了,就會在以後的生活與實踐中出現各種問題。金字塔的結構是底部寬厚紮實,越往上走橫截面逐漸減小,這是一個穩定的結構;如果上部面積大於底部,這是不穩定結構。不穩定結構就是頭重腳輕,當發展到一定程度會發生兩種情況:一種是底座無法供養再繼續向上擴展的養分,另一種是底座無法承受頂部之重導致整體垮塌。


若谷:教育的金字塔結構理論


正如《周易·繫辭下》 中,子曰:“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教育的層級也類似於這個道理。雖然金字塔從下往上的橫截面在逐漸縮小,但是你會發現,上部的任何一級橫截面上的任何一個點都與下部的任何一個部分能夠連接起來,也就是說上部的每一個點都與它下部的點有關聯,一直到金字塔頂部的點,與其以下部分的任何一個點都是相關聯的。這就是知識結構的邏輯層次。我們在以後的生活、工作中所調用到知識體系都離不開之前打下的根基,你的根基有多寬廣深厚,你的人生就能有多厚積薄發。

因此我們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按照邏輯順序來培養,不要試圖投機取巧,不要試圖只攻其一點而不及其餘(特別是現在我們的教育有個誤區,只注重孩子的知識技能學習,只注重考試分數和排名,對孩子的其他更為基礎的、更為重要的價值觀和行為習慣等基本的素養教育,不重視,不關心,這樣的後果是嚴重的),一定要打好基礎,扎牢根基。否則,你的教育結構就會有缺陷,違背規律的教育會迫使你在緊急的關頭不得不回頭來補課,把你曾經因取巧而漏掉的功課全部補回來,而“返修”和“補課”相當於房子改造結構,需要拆掉一部分重修。


因此,付出的各種隱性的和顯性的機會成本要比第一次搭建時大得多。甚至有的“缺課”太多或積重難返可能永遠都補不回來了,那麼他們只能就此“坍塌”或悔恨地遺憾地告別歷史舞臺。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但凡中途坍塌的都跟根基不牢固有關係。


以下是我研究的

教育金字塔結構的理論模型

若谷:教育的金字塔結構理論

對理論模型的解讀

01、價值取向教育:

即價值觀教育。人生最底層的教育是價值觀教育,價值觀決定人生觀和世界觀,價值觀是一個人賴以生存的潛意識最深層的決定因素,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價值觀就是人一生中運行的底層代碼。無論你表層的行為如何,都是受到底層價值觀支配的。因此,價值觀教育是人生來首要的教育,告訴你如何看待個人、看待家庭、看待社會、看待世界、看待萬事萬物。價值觀教育主要在家庭完成,中國的家風家訓就是價值觀教育。

02、行為習慣教育:

一個人進入社會之前必須要做準備工作,人的獨立生活能力,獨立思考能力,良好的言談舉止和行為習慣,是融入社會的基本要求,如果沒有培養好,會被社會退回來或成為人生髮展的硬傷。教孩子養成獨立穿衣服、疊被子、吃飯、洗衣、掃地、洗臉刷牙、按時作息、跟人打招呼、待人接物、感恩、判斷事物的能力、有主見、有自己的想法等等。這樣的教育主要在家庭完成,在孩子6歲以前基本形成。


03、社會連接教育:

社會連接教育也是基本的生存教育,作為一個社會性的人應該知道的最基本的社交功能,即懂得社會的運行規則和社會機構的功能和職責。要讓孩子知道警察局是幹什麼的,學會報警;知道消防局是幹什麼的,學會滅火和躲避火災;知道醫院是幹什麼的,學會呼叫救護車;要讓他們知道政府是幹什麼的,瞭解政府的職能,知道縣長、市長、省長和國家領導人;知道如何坐公共汽車、火車、地鐵、打車;知道回家的路線;知道如何去超市和菜市場買菜,學習如何選商品和付錢;教孩子懂得錢的意義和如何掙錢等。

若谷:教育的金字塔結構理論

04、生活技能教育:

學校裡教的各種學科基本都是知識與生活技能教育,教的是人的專業技能,為進入社會,滿足社會需要的各方面人才做的準備。無論基礎教育還是高中的分文理科教育,大學的分系院專業教育都是技能教育。技能教育讓你變成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能夠為社會為他人服務,以交換你的價值。


05、藝術修養教育:

藝術修養教育是為了滿足人的精神生活,讓人產生愉悅感,體現人類對美的追求的藝術享受。藝術教育是打開人類通往高階靈性的大門,是在滿足基本需求之上的高層次精神生活教育。音樂,舞蹈,美術,繪畫,瑜伽,旅行,吹拉彈唱各種樂器,詩詞歌賦等等都屬於藝術修養教育。


06、生命意義教育:

當人的其他教育都滿足之後,人類會自然進入追尋生命意義的教育中,我是誰,我來自哪裡,我要到哪裡去,我活著的意義是什麼,我準備給這個世界留下點什麼,如何拓展我生命的寬度和提升生命的質量,這樣的教育就進入到了生命的最高層次。


從以上教育結構的六個層次我們可以看出,教育的邏輯順序遵循的是:

無形→有形→無形

精神→物質→精神


這個過程是從精神的教育出發,經過物質的教育再回到精神的教育;從形而上的教育出發,經過形而下的教育再回到形而上的教育。


這六個層級的教育是一個完整的結構,不能跨越中間一個臺階而直接上升到更高一層的教育,底層教育根基不牢,上層教育無法展開,作為一個人,越往底層的教育越重要,只有底層教育做好才有利於上層教育的發揮。這六個層次的教育可以同步進行,但是不能跨越或漏掉某個臺階。否則,你的人生會被迫補課,甚至坍塌。


若谷:教育的金字塔結構理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