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文化有底蘊 旅遊有景點 產業有支撐

商丘:文化有底蘊 旅遊有景點 產業有支撐

匡城鄉馬泗河村蒲公英種植基地內鮮花盛開。本報記者 黃業波 攝

“匡城歷史悠久,古蹟眾多,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近年來,我鄉按照‘文旅結合+特色農業’發展模式,‘三駕馬車’齊驅並進,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路上跑出了加速度。”睢縣匡城鄉黨委書記孟曉東如是說。

如今,行走在匡城鄉,大街上粉牆黛瓦,古色古香;公園內花紅樹綠,遊人如織;田野間,西瓜、辣椒、蘆筍、草莓大棚比比皆是,夾雜著成片成片盛開的蒲公英黃花、粉面桃花,彷彿走進了童話世界。

文化底蘊深厚

匡城是目前我市保存至今、為數極少的春秋戰國城址之一,春秋時期“承匡之會”曾在這裡舉行,孔子周遊列國而遊匡。現歷史考證記載的有“女媧生承匡”“秦始皇置縣”“五柏一所廟”等系列史實,“臨危不懼”的典故源於此,古有“匡城八景”,四十里狼煙洞尚存。匡桑、匡茶、瓷器曾是匡城鄉的三寶。

旅遊景點眾多

近年來,該鄉依託歷史資源優勢,進行全方位的保護性開發,投資6萬元栽植了150棵優質法桐,投資20萬餘元購置了60盞復古式景觀路燈和120盞燈籠景觀燈。並結合歷史傳說,在府前大街和后街牆面上,繪製了“孔子游匡”“孔子講學”“孔子撫琴”“李斯解夢”“秦始皇置縣”“女媧造人”“女媧補天”“花開富貴”及古睢州八景之一的“承匡晚牧”等大型壁畫。同時打造了集旅遊、休閒、娛樂、健身為一體的承匡城寺、媧皇文化公園、孔子游匡主題文化公園、承匡古城迎賓廣場、秦漢風格闕門等文化景點。“目前,‘承匡古城’‘媧皇故里’商標已在國家知識產權局註冊,匡城被評定為3A級景區,並免費開放。”孟曉東說。

特色產業繁榮

“睢縣是農業大縣,匡城是農業大鄉,我們在注重旅遊開發的基礎上,更注重以‘農’字做文章,快速增加農民收入。”該鄉鄉長張來峰說,近年來匡城鄉全面推進旅遊觀光生態農業發展。

該鄉依託馬泗河村有西瓜種植的歷史,在該村發展西瓜大棚130多座,品種20多種,辣椒大棚40多座,優質花生大棚4座,蒲公英種植面積近百畝。“馬泗河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周邊蘇嶺、北張等村群眾的種植積極性,我們將以馬泗河為中心,把農民的土地進行流轉,成方連片打造生態種植產業園。”張來峰說,如今該鄉已發展西瓜種植2000餘畝,辣椒種植1000餘畝,蘆筍種植3000餘畝。

此外,該鄉還充分發揮鄉賢作用,利用在外務工成功人士和返鄉大學生的聰明才智,打造創業園。目前,該鄉10個扶貧車間全部復工復產,就業人數有2000多人。在該鄉洪莊村冬桃生產基地,返鄉大學生宋飛劍告訴記者,他現以示範帶動的方式,發展80戶農民種植冬桃400多畝,並採取供苗、管理、收購、銷售“一條龍”服務方式。他還研究解決了獨一無二的冬桃裂果問題,確保群眾增產增收,其研發的“睢州蜜”商標也正在審批之中。

同時,該鄉還拉長生產鏈條,大力發展養殖業和食品加工業,從而提高群眾種糧的積極性。目前,該鄉已建成麵粉加工廠1個,食品機械廠1個,都正開足馬力全面運行;發展大型養豬場20多個,養鴨場100餘個,養雞場50多個;在廢棄窯廠建成的麵筋生產廠,預計4月底投產運行,屆時將提供就業崗位200餘個。

“我們的產品不但豐產,更要讓群眾豐收。”從事電商的馬泗河村返鄉大學生馬建峰說,他的經營方式直接與群眾對接,採取訂單種植,確保群眾利益,解決了睢縣產出的蘆筍、辣椒、大蒜等農產品滯銷問題。疫情期間,他每天接單4000多個,幫群眾銷售胡蘿蔔等農產品 13噸。

據瞭解,目前在匡城鄉新建商登高速出入口已經審批,投資1.5億元、亞洲最大的中原風力發電場有望在今年7月開工。“下一步,我們將不失時機,憑藉天時、地利、人和優勢,帶領全鄉人民奮力而為。” 孟曉東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