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廣西路14號:圖書館從輝煌到低谷 終復甦

半島記者 張文豔

廣西路14號,一座曾藏有青島經濟命脈的院落。

德華銀行舊址建成於1901年,是德國鐵路設計師海因裡希·錫樂巴和路易斯·魏爾勒的作品,具有典型的意大利文藝復興式宮殿風格;山東路礦公司舊址,始建於1902年,為德國掠奪山東的煤礦、金屬、石油等資源出謀劃策……獨立的院落,與海相伴,目睹晨暉夕霞織染雲海,在大海中碎成一道道粼粼波光。再往裡走,是一棟三層高的方正大樓,比起風格迥異的德式建築,它顯得太過板正、呆板。兩面入口其中的“正門”,因為離現在的院落門口較遠而被封,門上的“為人民服務”清晰可見,是的,這裡一度是為人民服務的地方——青島市圖書館館址。

青島廣西路14號:圖書館從輝煌到低谷 終復甦

上世紀30年代的青島“往來無白丁,談笑有鴻儒”,大學路上隨便走一走可能與聞一多、梁實秋邂逅,也可能與老舍、沈從文擦肩。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先生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國立青大(1932年改名國立山大)聚集了大批學者、教授,加上幾十餘種期刊報紙的興盛,青島活力無限,文化氛圍濃郁。

因此到1936年時,青島市除青島市立圖書館以外,有山東大學、市立中學、市立女中、禮賢中學、崇德中學、文德女中、聖功女中等學校圖書館,青島觀象臺、市政、郵政局等圖書室,民眾教育館圖書室,褐木廬戲劇圖書館等,在全國各城市中處於先進地位,翰墨書香瀰漫島城。

就在這一年的7月20日,中華圖書館協會第三次年會在青島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雲集青島,是青島一次重大的學術會議,大力助推了圖書館事業的發展。

然而,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製造盧溝橋事變,全面侵華。青島市立圖書館於1937年11月停止開放,少量珍貴圖書撤至後方,隨後日本侵略者的鐵蹄再次踏進青島。日本侵佔初期,圖書館損失圖書二萬餘冊。

圖書館經歷從輝煌到低谷,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後,才重新回到中國人的手中。1945年12月20日,青島市立圖書館在莒縣路2號正式復館,教育局委調梁銘東(伯訓)任館長,工作人員9人,雜役1人。館舍三層,初具規模,不過遺憾的是因事變後圖書損失過甚,藏書僅達17000餘冊,雜誌4000餘冊,報紙14種,雜誌8種,日均接待讀者150人左右。

隨著解放戰爭的爆發,青島市圖書館接待的讀者很少,“有時候才幾個人”。圖書館真正恢復是在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後,青島市軍管會派人接管了市立圖書館,原有工作人員全部留用。9月6日,市長馬保三任命梁伯訓為青島市立圖書館館長、王悅吾為副館長。一份珍貴的任命書,成為圖書館重新走向輝煌的見證。

青島市政府很重視鼓勵市民讀書,圖書館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大圖書館流通,如借書證延長期限、先借書後對保、一證借二冊等,力求滿足讀者需要。同時,還借鑑山東省立圖書館在館外發展讀書小組做法,對象為工人、店員、理髮匠、學生及一般市民,30多個小組很快成立,令人驚奇的是,館藏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

1950年,奉上級指示“青島市立圖書館”改稱“青島市人民圖書館”,遷至廣西路14號,擴大了館舍,但線裝書仍存放在莒縣路2號。

延吉路109號,青島市圖書館恢復開放,讀者有序掃碼登記進入。這裡是書的海洋,也是備考學子們安靜複習的天堂。宏偉的大樓,寬敞的借閱室,早已不見了舊日的滄桑。目前,新址即將再選,這裡也會成為一段關於圖書的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