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個世界讀書日來臨,閱讀幫助我們走出寒冬

iWeekly

4月23日,第25個世界讀書日如期而至。受新冠疫情影響,全球圖書行業陷入寒冬,書店、出版商、讀者,愛書人聚集在一起自救。在恐慌和迷惘中,書籍正試圖還給我們一個春天。

疫情對圖書行業影響有多大?

據《衛報》報道,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在西方的持續肆虐,圖書行業受到極大影響。今年3月,素來有著出版界“風向標”之稱的巴黎國際書展(Livre Paris)被迫取消。4月,布克獎基金會決定將原定於5月20日揭曉的本年度國際布克獎獲獎名單,推遲至今年夏季揭曉。與此同時,女子小說獎(Women’s prize for fiction)的頒獎時間也從6月被推遲到9月。

第25個世界讀書日來臨,閱讀幫助我們走出寒冬

在封鎖限制下,圖書出版方、印廠、人員、貨運未恢復常態,實體書店大多選擇在疫情期間暫時歇業。根據美國書商協會的數據,不管是網紅書店還是街邊小店,所有實體書店都將在新冠疫情期間虧空。保守估計,其中的三分之一甚至撐不到疫情結束,面臨永久關張的威脅。據美國書商協會首席執行官阿里森•希爾透露,在美國,開一家實體書店大約需要10萬美元的成本。自疫情爆發以來,洛杉磯圖書行業慈善基金會曾計劃籌款,為書店紓困,然而事實卻差強人意,至今全部籌款僅為70萬美元。

第25個世界讀書日來臨,閱讀幫助我們走出寒冬

實際上,由於經營成本上升、閱讀方式逐漸多元以及網絡書店的衝擊,實體書店在近年間逐漸走上“下坡路”,新冠疫情更是雪上加霜。據BBC報道,世界第二大連鎖書店美國Borders集團由於無法償還銀行10億美元債務,於去年宣佈申請破產保護。根據之前計劃,Borders至少要削減150家分店和數千個工作崗位。傳統書店的路不好走,另一些得以生存的書店往往經歷了轉型,即書店不僅僅只有“賣書”,還增加了許多附加價值。例如,別出心裁的裝潢、讀書品書沙龍、“書店+咖啡廳”模式等等。然而,在疫情面前,曾經的“加分項”反而變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封鎖意味著沒有顧客,沒有顧客等同於沒有生意。21日,意大利書商和出版社聯合發出聲明,呼籲政府重視在疫情中大傷元氣的圖書行業,出臺相關扶持政策,否則意大利可能會出現“文化沙漠”……

第25個世界讀書日來臨,閱讀幫助我們走出寒冬

電子書+有聲書+外賣書,愛書人力挽狂瀾

現實越是艱難迷茫,人們越想獲得精神上的安慰。在圖書行業的寒冬裡,書店、出版商、圖書館與讀者共同開啟了一場自救行動。

據路透社報道,斯蒂馬茨基書店是以色列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連鎖書店品牌。在疫情封鎖期間,書店雖不向公眾營業,但提供送書上門服務,民眾可以通過電話或網站下單,買到自己心儀的精神食糧。書店品牌所有人雅菲特·格林貝格介紹說,在推出購書新模式後,書店的網絡訂單量增長了一倍,“我們甚至沒有能力處理新的訂單”。眾所周知,猶太民族是全世界最愛讀書的民族之一。16至65歲的以色列人,每週至少讀一次書的人佔總人口數的40.1%。他們認為讀書是一件幸福的事,可以幫助人們度過當前的非常時期。

第25個世界讀書日來臨,閱讀幫助我們走出寒冬

除了書店,以色列政府、媒體、公共機構等也通過各種方式倡導閱讀之風,為人們閱讀提供方便。長期以來,以色列主要媒體會定期發佈圖書榜單,為愛書人士提供參考。疫情爆發後,許多媒體都及時更新榜單,推荐居家期間適宜的閱讀書目,這些榜單內容不一,但都緊貼讀者當下的興趣點或需求。

3月19日,以色列總統裡夫林首次通過電視和社交媒體直播的方式,邀請民眾特別是少年兒童和他一起讀書。在直播中,他朗讀了一位以色列作家的經典作品。這次直播受到不少以色列觀眾的稱讚。此後,裡夫林又進行了一次類似的直播。此外,以色列國家圖書館在徵求著作作者同意的前提下,在其“口袋圖書館”應用程序中增加了大量電子書與有聲讀物,希望在疫情期間為人們提供更多高質量的陪伴。

第25個世界讀書日來臨,閱讀幫助我們走出寒冬

“疫情的暴發無法改變愛書之人經年累月的習慣。”以色列文學評論員卡米特·薩皮爾·魏茨說,從她自己的觀察看,疫情爆發後,人們的閱讀量會更大,因為書可以提供一種“現實的替代”。從本月19日起,以色列宣佈放寬部分因疫情而採取的限制措施,書店等部分商業場所可重新開放。目前,斯蒂馬茨基書店的多家店鋪已恢復營業,並迎來了首批客人。“現在,人們可以再次到書店觸摸書本了。”雅菲特·格林貝格說。


6本值得在疫情期間看的書

新冠疫情席捲全球,地球再一次啟動對人類的免疫反應。如何看待人類文明與病毒的距離,又該以何種態度與流行病相處,不少人轉向書籍尋找答案。《紐約時報》總結出6本最適合在疫情期間閱讀的書,相信它們能帶給你力量和啟示。

瑪麗·雪萊(Mary Shelley)《最後一個人》(The Last Man)

第25個世界讀書日來臨,閱讀幫助我們走出寒冬

《最後一個人》寫於1826年,但故事背景設定為21世紀,講述了在一場席捲全球的流行病後,世界上只留下唯一倖存者的故事。28歲的雪萊在經歷了丈夫珀西·比希·雪萊早逝後,寫下了該小說。法國政治學教授艾琳·亨特·博廷表示,《最後一個人》反映出雪萊在絕望中抓住一絲希望,試圖讓自己適應生活的悲劇。

阿爾貝·加繆(Albert Camus)《鼠疫》(The Plague)

第25個世界讀書日來臨,閱讀幫助我們走出寒冬

自從新冠病毒大流行開始以來,從《紐約時報》到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再到《華爾街日報》,到處都有文章推薦《鼠疫》。這部小說講述了一位醫生在北非城鎮奧蘭努力控制瘟疫蔓延的故事。雖然它被認為是一部反法西斯小說,但也探討了關於人類如何面對逆境和悲劇。

艾米麗•聖約翰•曼德爾(Emily St. John Mandel)《第十一站》(Station Eleven)

第25個世界讀書日來臨,閱讀幫助我們走出寒冬

《第十一站》講述了傳染病摧毀人類文明的故事,贏得了2015年的阿瑟·C·克拉克獎(英國的科幻文學最高獎)。這部長篇小說由兩條時間線交織而成,一是“格魯吉亞流感”爆發20年後,二是末日降臨前的閃回片段。故事的焦點是一個由演員和樂手組成的巡迴劇團,他們在災難降臨之後將莎士比亞戲劇帶給了一群群彼此隔絕的倖存者。曼德爾借這個故事探索了記憶的力量和人類對文化藝術的需求。評委會主席安德魯·M·巴特勒說:“大多數後末日故事關注的是人類的存亡,而《第十一站》關注的是文化的存亡,這部長篇小說是獻給今天‘超級全球化’的一曲輓歌。”

史蒂芬·金(Stephen King)《末日逼近》(The Stand)

第25個世界讀書日來臨,閱讀幫助我們走出寒冬

《末日逼近》是一本有關末日的小說,講述了藍色專案中,新型流感外洩,造成美國超過九成人口死亡,故事就此展開。倖存的人們分成兩派,在夢中受到感召,邪惡的一方到西部的拉斯維加斯追隨暗黑男蘭道爾·佛來格,另一方則到東方尋找上帝的代言人愛碧嘉老媽。《末日逼近》於1978年出版,美國廣播公司於1994年改篇成電視系列劇,並獲得同年艾美獎提名。

若澤•薩拉馬戈(José Saramago)《失明症漫記》(Blindness)

第25個世界讀書日來臨,閱讀幫助我們走出寒冬

西方國家某城市部分居民突患“失明症”,且呈火速蔓延之勢。政府在驚恐中將失明的男男女女關進了廢棄的“瘋人院”,以期在隔離中令患者自行“消失”。失明者在恐慌與無助中度日如年,苦不堪言。一夥盲人強盜入院後以武力壟斷了食品的分配權,更慘無人道地強迫女盲人前去“服淫役”。足智多謀的少婦,逆來順受的丈夫,熾如烈火的妓女,心狠手毒的惡棍,演繹了一段令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劇,人性中的惡與善在作品中展現得淋漓盡致。薩拉馬戈於1998年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是葡萄牙迄今唯一一位獲此殊榮的作家。

約翰·巴里(John Barry)《大流感》(The Great Influenza)

第25個世界讀書日來臨,閱讀幫助我們走出寒冬

《大流感》書籍講述了1918年席捲全球的西班牙大流感。該流感在全世界造成約10億人感染,2500萬至1億人死亡。《紐約時報》認為,《大流感》“提供了一個精確而清醒的模型,讓我們重新審視新冠疫情”。

iWeekly週末畫報獨家稿件,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