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范仲淹,真的是一个完人么?

在热播剧《清平乐》中,范仲淹被塑造成为一个完人,不仅品格完美,而且文治武功皆备。那么,真实的范仲淹,到底怎样呢?

历史上真实的范仲淹,真的是一个完人么?

作为文学家的范仲淹

相信很多人认识范仲淹,是从下面这首《渔家傲·秋思》开始的。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渔家傲》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只此两句便抵得上那首有名的《敕勒歌》,那是人烟稀少的边塞,光秃的山峰重重叠叠,上空飘浮着一缕缕的青烟,悲壮的号角和着杂乱的边声在四野回荡,文学价值极高。

除了《渔家傲》之外,他曾应朋友滕子京之邀,大笔一挥,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更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世人传诵。

范仲淹不仅是宋初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其诗论、文论、赋论别具一格;而且他也是一个诗词律赋兼擅的作家,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一些传诵已久的名篇佳作。

范仲淹是北宋诗文革新的先驱,著名的文学家。他不仅是文学改革的积极倡导者,而且是积极的实践者。范仲淹的文学创作在诗、文、词、赋方面都颇有成就,尤其是诗歌、散文和词的创作取得了较高的成就。

历史上真实的范仲淹,真的是一个完人么?

作为政治家的范仲淹

除了诗文写得好之外,范仲淹在政治上的地位也非常突出。公元1015年,学有所成的范仲淹,通过科举考试,担任了广德军司里参军。有了功名且有官职在身,范仲淹就把母亲接来自己奉养,并将名字改回自己的原姓原名。1021年,范仲淹担任泰州西溪盐仓监,担任期间,修建了一条海堤,用来防范海潮倒灌。

范仲淹一生清正廉洁,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历任地方和军政要职,也曾在朝中担任右司谏、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从政三十余年,始终以匡世济国为己任,践行着“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精神,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

范仲淹是庆历新政的主持者之一,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认真总结从政思想,与欧阳修等人一起,向皇帝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明确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倖、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十项改革主张,史称庆历新政。

作为军事家的范仲淹

景祐五年(1038年),在西夏李元昊的叛乱中,范仲淹被仁宗和官复原职的吕夷简调到延州(今陕西延安附近)与韩琦共同担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协助主帅夏竦平定叛乱,在当地编造歌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以壮自己声势。

范仲淹主张采取“屯田久守”方针,而韩琦则主张集中各路兵力,大举实行反击。夏竦采纳了韩琦的主张,派韩琦和尹洙回京,请仁宗批准反攻计划。然而康定二年(1041年)好水川之战宋军遇伏大败,大将任福等十六名将领英勇阵亡,士卒惨死一万余人。韩琦、范仲淹受罚被贬。

此后宋军采取范仲淹的防御战略,先在延北筑城;后来又在宋夏交战地带,构筑堡寨。淘汰老弱,对士兵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提拔狄青、种世衡等有才干的将领;对沿边少数民族居民,采取怀柔态度,严立赏罚公约。西夏防线逐渐立起了一道坚固的屏障,最终迫使西夏在庆历四年(1044年)达成和议。

朱熹评论他是“第一流人物”,清代袁枚称其“黄阁风裁第一清”,老百姓说“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仲淹字希文)”。这就是范仲淹,一身正气,“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历史上真实的范仲淹,真的是一个完人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