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實的范仲淹,真的是一個完人麼?

在熱播劇《清平樂》中,范仲淹被塑造成為一個完人,不僅品格完美,而且文治武功皆備。那麼,真實的范仲淹,到底怎樣呢?

歷史上真實的范仲淹,真的是一個完人麼?

作為文學家的范仲淹

相信很多人認識范仲淹,是從下面這首《漁家傲·秋思》開始的。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這首《漁家傲》不是令人消沉鬥志之詞,它真實地表現了戍邊將士思念故鄉,而更熱愛祖國,矢志保衛祖國的真情。“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只此兩句便抵得上那首有名的《敕勒歌》,那是人煙稀少的邊塞,光禿的山峰重重疊疊,上空飄浮著一縷縷的青煙,悲壯的號角和著雜亂的邊聲在四野迴盪,文學價值極高。

除了《漁家傲》之外,他曾應朋友滕子京之邀,大筆一揮,寫下千古名篇《岳陽樓記》,更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世人傳誦。

范仲淹不僅是宋初詩文革新運動的倡導者之一,其詩論、文論、賦論別具一格;而且他也是一個詩詞律賦兼擅的作家,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一些傳誦已久的名篇佳作。

范仲淹是北宋詩文革新的先驅,著名的文學家。他不僅是文學改革的積極倡導者,而且是積極的實踐者。范仲淹的文學創作在詩、文、詞、賦方面都頗有成就,尤其是詩歌、散文和詞的創作取得了較高的成就。

歷史上真實的范仲淹,真的是一個完人麼?

作為政治家的范仲淹

除了詩文寫得好之外,范仲淹在政治上的地位也非常突出。公元1015年,學有所成的范仲淹,通過科舉考試,擔任了廣德軍司裡參軍。有了功名且有官職在身,范仲淹就把母親接來自己奉養,並將名字改回自己的原姓原名。1021年,范仲淹擔任泰州西溪鹽倉監,擔任期間,修建了一條海堤,用來防範海潮倒灌。

范仲淹一生清正廉潔,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歷任地方和軍政要職,也曾在朝中擔任右司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從政三十餘年,始終以匡世濟國為己任,踐行著“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精神,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

范仲淹是慶曆新政的主持者之一,仁宗慶曆三年(1043年),范仲淹認真總結從政思想,與歐陽修等人一起,向皇帝呈上了著名的新政綱領《答手詔條陳十事》,明確提出了明黜陟、抑僥倖、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十項改革主張,史稱慶曆新政。

作為軍事家的范仲淹

景祐五年(1038年),在西夏李元昊的叛亂中,范仲淹被仁宗和官復原職的呂夷簡調到延州(今陝西延安附近)與韓琦共同擔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討副使,協助主帥夏竦平定叛亂,在當地編造歌謠:“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以壯自己聲勢。

范仲淹主張採取“屯田久守”方針,而韓琦則主張集中各路兵力,大舉實行反擊。夏竦採納了韓琦的主張,派韓琦和尹洙回京,請仁宗批准反攻計劃。然而康定二年(1041年)好水川之戰宋軍遇伏大敗,大將任福等十六名將領英勇陣亡,士卒慘死一萬餘人。韓琦、范仲淹受罰被貶。

此後宋軍採取范仲淹的防禦戰略,先在延北築城;後來又在宋夏交戰地帶,構築堡寨。淘汰老弱,對士兵進行嚴格的軍事訓練,提拔狄青、種世衡等有才幹的將領;對沿邊少數民族居民,採取懷柔態度,嚴立賞罰公約。西夏防線逐漸立起了一道堅固的屏障,最終迫使西夏在慶曆四年(1044年)達成和議。

朱熹評論他是“第一流人物”,清代袁枚稱其“黃閣風裁第一清”,老百姓說“朝廷無憂有範君,京師無事有希文(范仲淹字希文)”。這就是范仲淹,一身正氣,“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歷史上真實的范仲淹,真的是一個完人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