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化重心转向中心城市和重点城市群,小城市怎么办?

过去几十年,我国城镇化随着工业化的飞速急行而大规模展开,工业化曾经是城镇化的最大牵引力,而工业化的主战场是大量的三四五线城市,这虽然造就了很多城市从默默无闻到一飞冲天的经济奇迹,但也造成了我国城镇化一直显得相对分散。比如

截至2019年底,我国最大城市上海的常住人口也才达到2428万,而东京都市区的人口则达到了3783万。浙江省人口规模超过韩国,然而杭州常住人口规模2019年刚刚超过1000万,首尔都市区的人口已经达到了2467万。

我国城镇化重心转向中心城市和重点城市群,小城市怎么办?

日本东京

然而这种相对分散的人口布局不能最大利用一二线城市的科技和教育资源布局,造成一二线城市的资源被浪费,人口和资源聚集到一起的集约优势始终无法得到最大效发挥。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和发展动力的转变,我国城镇化政策也逐渐产生了方向性的转变,开始偏向强化中心城市和重点城市群,以满足未来经济发展逐渐转向科创领域的需求。在中心城市的带动下,在城市圈内部的协同创新推动下,我国整体人才发展、创新水平和经济实力有望达到新的高度。

今年在新冠疫情的强大冲击下,我国舆论产生了是不是要坚持强化中心城市和重点城市群发展方向的疑问。4月3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印发<2020>的通知》,解决了这个疑问。通知明确,我国将推动建设用地资源向中心城市和重点城市群倾斜,也就意味着我国将最大限度放开中心城市和重点城市群的土地和人口管制措施,鼓励人口聚集到拥有大量资源的地区,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我国城镇化重心转向中心城市和重点城市群,小城市怎么办?

我国三大城市群分布

为了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综合承载,发改委也在户籍制度和土地政策上做了明确的方向性引导。

户籍制度

(一)督促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督促Ⅱ型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含设区市和县级市)坚决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进一步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公安部、发展改革委、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

(二)推动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基本取消重点人群落户限制。督促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其他超大特大城市和Ⅰ型大城市坚持存量优先原则,取消进城就业生活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新生代农民工、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城的人口等重点人群落户限制。推动Ⅰ型大城市探索进城常住的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应落尽落。鼓励有条件的Ⅰ型大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超大特大城市取消郊区新区落户限制。(公安部、发展改革委、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

  • 300万人口以下城市的户籍将全面取消,这包括了长三角的嘉兴湖州等城市,和珠三角的珠海中山惠州等城市。以后这些城市将全面放开落户,户籍人口将迅速增长。
  • 30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户籍落地也放松了门槛,并且得到了明确,这些城市包括长三角的杭州苏州南京等城市,和珠三角的佛山东莞等城市。在这些城市落户,仅需要累计就业生活5年以上,并且现在有稳定的就业。

土地政策

(二十)改革建设用地计划管理方式。推动建设用地资源向中心城市和重点城市群倾斜。鼓励盘活低效存量建设用地,控制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修改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并完善配套制度,分步实现城乡建设用地指标使用更多由省级政府负责,将由国务院行使的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审批权以及永久基本农田、永久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35公顷、其他土地超过70公顷的土地征收审批权,授权省级政府或委托试点地区的省级政府实施。探索建立全国性的建设用地、补充耕地指标跨区域交易机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省级有关部门等负责)

过去的思想一直是控制中心城市的大城市病,于是要控制中心城市的建设用地。而现在则明确了要改革建设用地计划,从土地的供应方面助推中心城市和重点城市群扩展基础设施,增长承载能力,以聚集更多的人口。

由于我国城镇化政策的根本性转向,处于重点城市群外的小城市未来可能发展潜力变小,房价增长潜力也可能变小。如果有多余闲钱的话,应谨慎在这些地区配置不动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