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人千里”這個成語出自哪裡,你知道嗎?

“拒人千里”這個成語出自哪裡?你一定不知道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魯國鄒人,距離孔子的故鄉曲阜不遠。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於子思,相傳子思是孔子的孫子。

而孟子的畢生所學都被收錄在《孟子》中,而成語“拒人千里”便是出自《孟子》。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孟子》中有哪些成語吧!

“拒人千里”這個成語出自哪裡,你知道嗎?

具體而微

【釋義】具體:各部分已大體具備;微:微小。指事物的各個組成部分大體都有了,不過形狀和規模比較小些。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


盡信書,不如無書

【釋義】泛指讀書不要拘泥於書上或迷信書本。

【出處】《孟子·盡心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於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者無敵於天下,以至仁伐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解民倒懸

【釋義】解:解救;倒懸:人被倒掛。指解救頭朝下倒掛著的人;比喻把受苦難的人民解救出來。

【出處】《孟子·公孫丑上》:“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

“拒人千里”這個成語出自哪裡,你知道嗎?

樂以天下,憂以天下

【釋義】和天下的人同憂同樂,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於他的,是從來不曾有的事。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拒人千里

【釋義】形容對人態度傲慢。

【出處】《孟子·告子下》:“詣詣之聲音顏色,距人於千里之外。”


明察秋毫

【釋義】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鳥獸身上新長的細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銳,任何細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後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

【出處】《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拒人千里”這個成語出自哪裡,你知道嗎?

茅塞頓開

【釋義】茅:茅草;塞:堵塞。原意指一下子打開了被茅草阻塞的路。現在形容閉塞的思路,由於得到了某種事物的啟發,忽然想通了。

【出處】《孟子·盡心下》:“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


卻之不恭

【釋義】卻:推卻。指對別人的邀請、贈與等,如果拒絕接受,就顯得不恭敬。

【出處】《孟子·萬章下》:“卻之卻之為不恭。”

其實,《孟子》中的很多成語都是我們所熟悉的甚至是經常用到的,可見《孟子》這部書知道今天也是很值得學習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