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市司法局多措並舉著力服務鄉村振興

2019年,全市司法行政系統緊緊圍繞鄉村振興工作總體部署要求,立足於“努力服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鄉村振興戰略和平安建設”的工作站位,以深化基層法治建設、全面融入現代治理體系新格局為重點,創新思路,強化措施,取得了一系列的工作成效。


突出“關鍵少數”,強化村兩委幹部的法治意識與依法決策能力。市司法局聯合市委政法委、市委黨校、市法學會開展法治鄉村建設情況專題調研。充分了解村(居)“兩委”班子配備、村集體經濟發展、村規民約制定及鄉賢作用發揮等基本情況,並就自治、德治、法治融合建設徵集各村意見建議,為下一步推進法治鄉村建設提供依據。加強“兩委”幹部和“法律明白人”培訓。指導村“兩委”幹部結合“三會一課”制度每月開展集中學法1次,由司法所或村法律顧問每季度組織開展1次“兩委”幹部和“法律明白人”培訓,基本實現培訓全覆蓋,不斷提高他們學法用法能力,帶動基層群眾樹立法治意識,自覺學法用法。


豐富形式,強化農民群眾法律素養和基層法治建設。建立農民普法學校,對“兩委”幹部、外出務工人員、“法律明白人”、在村村民開展法律知識培訓。完善法律服務“一村一顧問”,為村民提供法律諮詢、法律調解、法律援助等。加強農村中小學法治教育,做到學校法治副校長全覆蓋。在渦陽縣試點,開展中小學 “法治學校”全覆蓋工作,規範法治學校標準和具體實施步驟。開展法治文藝進鄉村、社區活動。把老百姓在生產生活中最關注的法律問題,創作法治文化作品,組織優秀演藝人員開展“三巡”活動,2019年已組織演出300多場次,受教育人數15萬人次,深受廣大幹群的歡迎。開展法治扶貧專項行動,以“一袋法律扶貧資料、一塊法律扶貧陣地、一場報告會、一場文藝演出、一套完整的法律扶貧資料”的“五個一”工作為抓手,提升基層治理法治化水平。


健全“法網”,打造公共法律服務新平臺。整合律師、公證、基層法律服務、法律援助、仲裁、司法鑑定、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工作職能,依託鄉、村公共服務中心,建成了覆蓋全市的市、縣、鄉、村四級公共法律服務平臺,構建了“農村一小時、城市半小時”的公共法律服務圈,不斷滿足農村群眾的法律需求。一鄉鎮一團隊一村(居)一顧問全覆蓋,指導村法律顧問到村開展法律服務,各縣區均制定出臺了村(社區)法律顧問工作規範,完善考核考評制度。法律顧問充分發揮職能作用,每月到村開展活動2次,深入農村開展普法宣傳、人民調解、指導基層組織和村務管理法治化等法律服務工作,為法治鄉村建設提供法律服務。充分發揮人民調解員和人民調解組織的職能作用,開展人民調解大講堂,充分發揮鄉賢能人作用,定期開展矛盾糾紛大排查活動,建立矛盾糾紛排查臺賬,及時組織鎮(區、街道)和村(社區)調解委員會進行調處。


規範建設標準,提升“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建設水平。與民政部門聯合,對國家、省、市級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進行全面複核,對不符合條件的村(社區)予以撤銷,實行動態管理。並以複核活動為載體,對各級民主法治示範村(社區)法治宣傳欄、農家書屋、法律圖書角等進行規範,對已建設的村(社區)法治文化廣場進行完善,突出“法”與“文化”的有機融合,使廣大群眾在休閒娛樂的同時,受到法治文化的薰陶。同時,指導村委會運用村村通廣播、法治宣傳欄、遠程教育等形式,突出宣傳與基層經濟社會發展、農村民主管理、村民群眾自治和基層幹部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引導村民依法表達利益訴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