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讓外地人摸不著頭腦的食物,卻是武漢人心中的“至尊美味”

老婆餅裡沒有老婆、夫妻肺片裡沒有夫妻,肉夾饃明明是饃夾著肉。

中國語言文化的運用,即便藏在食物名稱裡,也值得讓人得細品一番。

武漢人對吃也是極為講究,與武漢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一樣,兼具北方菜的淡甜與南方菜的鮮美。

值得一提是,武漢人的食物起名,也蘊藏著不少玄機。

魚糊粉裡不見魚

沒有在武漢待過個一年半載的人,基本上沒有機會嘗試過魚糊粉,即鮮魚糊湯粉。

與林立在武漢街邊,隨處可見的熱乾麵、牛肉皮面的早點攤不同。

現如今的武漢,想要吃到一碗糊湯粉可並非易事。

若非有經常光顧的攤位,想要找到一家魚糊粉攤位,

則要憑藉那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真本事,嗅得出香味、看得出聚集處,

甚至還要留意觀察那“黃金搭檔”的出沒。

菜場則是尋找鮮魚糊湯粉的首站。

喜愛吃魚的武漢人,自然不肯放過任何一次,能與鮮美魚味打交道的機會。

這也無形之中,決定了鮮魚糊湯粉的最佳開設位置,一定要離原材料的供應地夠近,才能夠鮮。

而至於鮮魚糊湯粉裡為何沒有與,那就跟武漢人的“愛魚之心”有關了。

吃魚不見魚,則是食魚的上方。

一尺左右新鮮的喜頭魚,肉質鮮嫩,適合熬湯,經過七小時的熬煮,即保留了魚的鮮味,又把腥味逼得一乾二淨。魚骨幾乎化進魚湯中,一步步將自己的精華融進魚湯中,濃稠鮮香。

蕎麥和魚粉以及胡椒的調和後,口感豐富而又順滑,細滑的米粉,盛滿一勺鮮魚糊湯,屬於武漢的味覺記憶就此被喚醒,香味溢開,勾出了一隻只“小饞貓”。

“黃金搭檔”--油條應聲而出,黃金脆香的油條裹上粘稠的魚湯,給冬日裡懼冷的食客,一早上的精神抖擻。

豆皮並非豆製品

湖北以外,其他地方人眼中的豆皮,與湖北人完全完全不同。

豆漿表面凝固的油脂,用竹筷晾曬而成的食物,通常被稱作豆皮。

在武漢,豆皮中去完全看不到與豆製品的皮有關的東西,勉強能掛上鉤的,可能就是那餡料裡比例並不太多的豆乾。

捷貓剛在武漢上大學時,被當地同學帶著吃豆皮,見到本尊後,在早點攤前呆立了很久。

回學校的路上,一臉認真地問同學:“剛才那個豆皮的皮明明是雞蛋吧,為啥叫豆皮呢,我看他全程都沒有用過豆製品類啊,怎麼能叫豆皮呢?”

從此,捷貓與豆皮的故事,就被大家當成一件趣事流傳開來。

豆皮,看似與豆製品無關,卻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捷貓口中的雞蛋表皮,其實是將黃豆與大米混合磨成的漿,所以“武漢豆皮”的世界當然也包裹著“豆”

在鍋裡攤成薄皮,內包煮熟的糯米、肉丁、鮮蛋、豆乾等餡料,用油煎制而成。每次路過豆皮攤,豆皮師傅手中的那口鍋,彷彿是一口容納萬物的神器,漿液在他手下舞動,從一勺變成了一張薄薄的皮,有融進了萬物,用小小的鐵鏟分割成一個個方正的小塊,表皮金黃髮亮,入口酥鬆嫩香。

糯米雞裡沒有雞

廣東有道名點也叫“糯米雞”,廣州的“糯米雞”可以說是“食如其名”,真真實實的“有雞有糯米”。

初來武漢的廣東人,點了糯米雞,怕是要跟賣東西的阿姨“扯一扯”了。

武漢糯米雞,名字因何而來呢?

炸好後的糯米雞外表金黃,面凸凹不平,形如雞皮,所以被稱為“糯米雞。”

泡好的糯米粒粒飽滿,像一個個白白的小胖子,剁碎的豬肉與香菇做餡料與糯米混合,糯米的軟糯與豬肉的鮮美以及香菇的特殊香氣結合,口口都是鮮美。

油炸之後,糯米雞口感上外層焦脆,內裡綿軟有肉香,實屬讓人垂涎欲滴。

等不及要吃上這口鮮美的小孩,常常會被燙到咧嘴哈氣,即便這樣,也敵不過炸過的食物對小孩子的誘惑。

來年春天,櫻花盛開時,跟武漢來場約會吧!

捷貓願意一直帶著好奇心,為你解開食物背後的那些謎語。

互動:你的家鄉有哪些讓人摸不著頭腦的美食呢,歡迎留言,帶大家一起領略你的家鄉之美


這些讓外地人摸不著頭腦的食物,卻是武漢人心中的“至尊美味”

(圖片來源於捷貓優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