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中“三陽三陰、開合樞”的意義

史沛棠 肖相如頻道

導讀:

今天覆習一下《內經》中的“三陽三陰”之說。

文章推薦星級:

醫生醫學生:★★★★★

中醫愛好者:★★★★★

非醫夥伴們:☆☆☆☆☆(文章專業,歡迎挑戰)


《內經》有三陽三陰之說,文中較為多見,其意義甚廣,運用於醫學,無論是生理機能或病理變化,均可聯繫實際,說明其梗概。

例如《素問·陰陽離合論》雲:“太陽為開,陽明為合,少陽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弗浮,命曰一陽”,“太陰為開,厥陰為合,少陰為樞。三經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弗沉,名曰一陰”。

此段經文,前人註釋均有高見,各有發明,惜皆文字深奧,未能淺直闡明與醫學的關係,是以後世讀之,仍難知其所以然之義。

三陽三陰之開合樞,究為何解?

要知三陽三陰無論生理、病理,應從六經解,進一步尚需聯繫十二經。


1


所謂太陽主開者,曰足太陽屬膀胱,主皮毛,為排洩汗液,即氣化出入之橫竅,又主尿孔,專司排洩小便;手太陽屬小腸,主受盛化物,送往迎來,推陳致新,故可與足太陽同主開也。

所謂陽明主合者,足陽明屬胃主肌肉,為人體氣血流行之要道,其氣血經常滿而不溢;手陽明屬大腸,雖主傳道,排洩糟粕,則穀道及時而開,所以合多而開少,故可與足陽明同主合也。

所謂少陽主樞者,足少陽屬膽主腠理,手少陽屬三焦主決瀆,《內經》謂三焦出氣以溫肌肉,故皆貫通內外,共同主樞也。

是以太陽之開,陽明之合,全賴少陽以為樞轉,正如門戶有樞之運動而司開合也。

唯陽氣原主動,為陰之外衛切忌浮越,所以說三陽之氣貴乎搏而弗浮,如是則三陽仍可合為一陽。

簡而言之,太陽主皮毛,為人體最外層,故主開;陽明主肌肉,為體表之最裡層,故主合;少陽主腠理,介於皮肉之間,故主樞。

此即三陽開合樞,專重足經立言之大要也。


2


按三陽主表,三陰主裡,故三陰亦有開合樞三種含義。

所謂太陰主開者,以足太陰屬脾,統轄胃腸而主消化運行;手太陰屬肺,亦主皮毛而司一身之氣化出入,是以二者均可主開也。

所謂厥陰主合者,足厥陰屬肝主藏血,血宜充盛而不宜消耗;手厥陰屬心包,為神明之使,神宜藏而不宜外露,故二者皆可主合也。

所謂少陰主樞者,足少陰屬腎主坎水,手少陰屬心主君火,《內經》以水之精為之志,火之精為之神,人身最珍貴者莫如神志,而神志即水火,水火交濟,陰陽平衡,則身體自可永葆健康,故手足少陰俱可為三陰中開合之樞也。

獨真陰宜密藏,為陽之內守,不得過於靜止沉著,才能使三陰分工合作,合而為一陰。

故陰陽變化,正如《內經》所謂:“推之可十,數之可百,推之可千,數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

簡而論之,太陰主腹,主消化出入,故為開;厥陰主藏血,專主裡,為陰之盡,故主合;少陰具水火之氣,承轉二藏,調和土木,以為開合之樞紐,故名曰樞。

由此可見,三陰之開合樞與三陽開合樞,完全相同,是亦專以足經而言也。


3


至於開、合二字的含義,雖如上述,仍不能按照字面求解。

蓋人體無形之氣化暨有形之血液,以及臟腑經絡皮肉肌腠,它們的生理機能,若出入順利,流行通暢,皆屬於開,其要藏內守,升降調和,皆屬於合。

同時,應該認識,太陽主開,若開之太過,反而汗出亡陽,或水泉不止,或腸鳴洩瀉;

陽明主合,若但合不開,氣血無以流通,則肌肉必生癰腫,或大便閉塞腹中脹滿;

太陰主開,若開而不合,勢必洞洩不止,或氣喘自汗;

厥陰主合,若合而不開,血液蓄積不行,為癰為脹,或神志不清。

從而可以知道,開中有合,閤中有開,故開合機能原屬相對,而非絕對可比。

因此,仔細思考,三陽三陰學說,其理深奧,仲景《傷寒論》闡明其意義,創立六經辨證論治之規律,繼往開來,集中醫學術之大成,可謂洞達《內經》之旨矣。


注:本文選摘自《史沛棠——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史奎鈞等編著,2001年10月,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本公眾號僅用之進行學術交流,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轉載請註明出處。


//////////


分享到:


相關文章: